交易者社区|代际传递什么意思(代际传递的定义、案例、影响和应对)……
代际传递什么意思
在著名的心理学小说《诊疗椅上的谎言》中,有这样一段:
“有趣。”
(咨询师)欧内斯特说,不理会(来访者)卡萝的抗议,
“你母亲的生命非常类似于她的母亲的生命。仿佛家族中有一种痛苦的传统正在延续下来,就像烫手山芋一样,从前一代的女人传到下一代。”
欧内斯特发现卡萝不耐烦地望着手表:
“我知道我们的时间用光了,但是请多留一分钟,卡萝琳。这非常重要。让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这个传统可能也会延续到你女儿身上!
也许我们在你的心理治疗上,最好的结果就是打破这种循环!我想要帮助你,卡萝琳。但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最后受惠人,也许会是你的女儿!”
卡萝绝没有料到这段话,她受到了震撼。
眼泪无法抑制地掉了下来,她没有再说一个字,站起来冲出了办公室……
在这段故事里,就描写了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其实十分常见,几乎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我自己。
但是我们往往对此又缺乏觉察,习惯与此,把相同的模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如我母亲经常和我抱怨,外婆找她哭穷、找她要钱,她十分苦恼,每次听到我都尽力安慰她。
但是,她也一直经常找我要钱,即使有时候我没有钱,也会借钱给她。我也十分苦恼,然后就会向老公和闺蜜抱怨(我还没有孩子)。
这样的模式从我工作有收入开始,一直持续了6年之久,我竟然都没有觉察到这其中的相似性。
直到我学习到心理学“代际传递”,才突然发现这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我一边抱怨母亲的行为,却从未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妥,因为“父母找子女要钱是天经地义”这样的观念,早已深深植入我的内心。
而我的母亲,一边作为这种模式的受害者,一边却继续沿袭了这种模式,成为了“使用者”,让我继续承受她承受的压力和焦虑。
什么是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一些特征继续传递给子女的现象,子女在各方面与父母越相似,代际传递效应就越强,反之越弱。
这不仅仅是心理学上的现象,除了气质特征、行为举止、态度观念、依恋模式、教育方法、婚姻模式等,父母的财富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事业成就等也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
比如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也会越高;父母越有钱,子女的财富也会越多。
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学方面的代际传递现象。
提到“代际传递”,大家可能会更多想到负面的影响,比如从小被父母家暴的人,长大了更可能家暴自己的孩子。
但实际上,“代际传递”是一个中性的词语,父母对孩子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同时也会将很多积极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本文搜索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分别介绍了主观幸福感、依恋模式、家庭暴力、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情况。
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
研究发现,父母的主观幸福感与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
父母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强,就能够和孩子拥有更加亲密的关系、良好的沟通。
这能促进父母与子女在感情上的交流互动, 有利于处理子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较高,进而会提升其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反之,自身焦虑程度和压力感大的父母,倾向于回避与子女的交流,甚至会对子女采取一些低温暖、高惩罚的教养方式,这使得孩子的幸福感水平降低。
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很容易观察到。比如我一位朋友,她父母就是十分温暖的人,她的性格因此也十分平易近人,她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也和父母对待她一样积极支持,“幸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
儿童的依恋划分为4种模式: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混乱型,后三种类型都是属于非安全型依恋。
研究发现,依恋模式也具有传递性,儿童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在儿童长大为人父母时,也更加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反之亦然。
在对845对亲子关系的分析中,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之间有75%的对应性,说明了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的存在。
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
美国全国性家庭暴力调查发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实施者。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个体,在儿童期接受体罚会增加成年后婚姻中暴力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对儿童施暴的发生率。
《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收集了关于儿童躯体虐待代际传递的文献近200篇, 最终的系统综述显示:
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相对危险度为12.6(95%CI,1.82~87.2),也就是儿童期经历严重躯体虐待,成年后出现虐待儿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12.6倍,存在显著的代际传递。
家庭暴力的发生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儿童期受虐,成年后在家庭中常扮演施暴者;而女性儿童期暴露于暴力环境,成年后容易成为受虐者。
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施暴者和受虐者无疑给男性示范了“暴力行为教材”,出现偏执理念和错误感知,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而女性在童年期遭受性虐待或躯体虐待,可能导致她们增加对暴力的忍耐力,并更容易习惯接受这一模式。
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
父母对子女的攻击,包括身体攻击和心理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就是上面提到的家庭暴力。
心理攻击指父母通过言语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儿童实施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虐待。
比如咒骂、批评、贬低、嘲讽孩子;恐吓孩子说要打他(但是没有真的打);恐吓要抛弃孩子等等。
心理攻击也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儿时遭受父母严厉管教的经历,会通过模仿或观察学习等机制,导致个体成年后更可能对孩子实施严厉管教。
比如:
儿时未经历过心理攻击的父亲中, 42.05%曾对孩子实施过心理攻击;儿时经历过心理攻击的父亲中,90.97%曾对孩子实施过心理攻击。 儿时未经历过心理攻击的母亲中,54.01%曾对孩子实施过心理攻击;儿时经历过心理攻击的母亲中,93.56%曾对孩子实施过心理攻击。
这一结果表明,经历过心理攻击的父母,比未经历过心理攻击的父母,更可能使用这种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子。
影响代际传递的因素
1、子女性别不同,受代际传递影响不同
因社会文化、家族、父母等对儿子和女儿的教育方式、投入资源、期望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子女性别是影响代际传递过程的重要变量。
比如我国受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对儿子的期望、投入、要求、控制更多,则会表现出更强烈的代际传递效应;而对女儿发展的关注和控制性相对较低,则表现出的代际传递强度也相对较小。
比如在信任水平上,研究发现女孩的信任水平与父母信任水平无关,男孩则表现出与父亲较一致的信任水平。
在心理攻击上,母亲对男孩实施心理攻击的普遍性和频繁性,也均显著高于女孩, 可能是因为男孩往往被期望在成年后,成为家庭的主要维持者和年老父母的主要赡养者, 母亲对男孩的要求更为严格。
2、父母角色不同,对子女影响不同
父亲和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代际传递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信任水平的代际传递上,儿子和父亲的信任水平呈线性关系,而和母亲的信任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母亲信任水平中等且稍微谨慎的,儿子信任水平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照料者,对环境过分信任的母亲,会使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更多来自外界的伤害和挫折;
而对外界过分谨慎,又减少孩子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
只有谨慎的信任,能够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自由度,且保护了孩子的安全,利于孩子建立信任感。
但是父亲主要扮演游戏伙伴和榜样角色,是青少年时期男孩的认同对象,因此会和父亲的信任水平呈线性关系。
3、父母价值观越相似,代际传递越强
夫妻双方价值观相似的家庭,其子女也更可能习得和内化相同的价值观。
现实中,人们也更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个体作为配偶,这种相似性能促进价值观通过婚姻和家庭传递给后代。
例如研究发现,父母双方都是不安全依恋者,其子女为不安全依恋风格的可能性更大。
4、子女自身的性格,影响代际传递
子女自身的性格,也会影响代际传递。
比如情感自主性高的个体,可能往往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对其影响可能会减弱。
另外我个人认为,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个人觉察能力,自我学习提升能力等,也会影响代际传递。
如何看待和应对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这个词语本身,就是描述一种现象,是中性的,父母对子女的代际传递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比如我在文章开头“吐槽”母亲找我要钱的模式,不过我母亲也传递了很多积极的东西给我,比如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的品质、善于倾听和共情特点等等。
因此,研究代际传递,并不是让我们又有一个“工具”去抱怨原生家庭,去指责父母,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理解家庭模式如何影响自己,进而学习如何打破不良的代际传递,改变教育方式,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下一辈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比如遭受过暴力的人,如果能够意识到小时候的经历会如何影响自己、以及教育方式,那么就更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也更能够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和教育方式,TA的孩子也不会再遭受这一切,“暴力教育”也就从这里打断。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诊疗椅上的谎言》的片段,当欧内斯特让卡萝意识到这种代际传递的存在时,了解到这一切还将要转移到她女儿身上时,她不由自主地崩溃了。
过去几天来,这些话一直在她耳中回响,而且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影响了她与她儿女之间的关系。
她儿子说他很高兴,因为他不愿意她再悲伤了,而她的女儿在她枕头上放了一张图画,上面是一个微笑的大脸。
当她意识到的时候,这种代际传递就被打破了,她拥有了以前从没有过的良好亲子关系,她自己也不再像母亲一样憎恨男人,最终收获了良好的亲密关系。
而当我自己意识到了“外婆-母亲-我”的这种传递时,我也从中跳出来了,不再无底线地满足母亲金钱的需求,建立和和母亲之间的边界,拥有了更加健康舒适的母子关系。
并且我的改变,也引起了母亲的思考,她也发生了改变,不再轻易找我要钱。
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中,不良的代际传递被打破,积极的代际传递得到传承,人类整体就会一直朝前进步,大家会拥有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 范航, 李丹丹, 刘燊,等. 主观幸福感代际传递: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科学, 2019, 042(004):841-847. 张兴慧, 董爱波, 王耘. 母亲与子女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1):163-165. 林瑶, 吴和鸣, 施琪嘉. 创伤的代际传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009):1667-1676. 刘莉, 王美芳, 邢晓沛. 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陈琳, 桑标.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3):12-20. 邢晓沛, 王美芳, 孔屏. 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体罚态度的中介作用[C]//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 池丽萍. 父母与青少年的信任水平及代际传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5): 491-499. 柳娜, 陈琛, 曹玉萍,等. 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1):84-87. 原创:董芬 责任编辑:一只梨
本文《代际传递什么意思(代际传递的定义、案例、影响和应对)》由(✅finnciti.ngnvip.com)整理或原创,感谢您的阅读。
随机文章
易百讯 – 如何来保护网站品牌词?
兰州SEO培训
我的世界豪华别墅-《我的世界》大神耗费数年建造奢华山间别墅
lecaiwang(妙如何做好个人定位)
游侠补丁网(河南洪灾后的一幕刺痛朋友圈)
小小课堂:Google被黑类型:代码注入
小米快递上线运营
按键精灵函数
百度搜索“”即可找到本站,微信搜索“✅finnciti.ngnvip.com”关注公众号。( ✅finnciti.ngnvip.com )文章来源:ID:15922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