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何防止王爷造反……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什么东西最诱人?当然是皇位了!得到皇位,就意味着某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数不尽的财富,其周围的亲朋好友也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了抢到皇位,古代的王爷(其身份是现任皇帝的儿子,兄弟或叔叔)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通过发动政变或内战谋求登上龙椅。比如,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本与皇位无缘的燕王朱棣就发动内战,其目标就是把朱允炆从龙椅上赶下去。经过长达4年的内战,朱棣成功地登上龙椅,于1402年改年号为永乐。此后,明朝皇位传承从太子朱标一脉转向明成祖朱棣一脉。
朱棣是中国古代王爷造反夺取皇位的唯一成功案例!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像朱棣这样谋求皇位想谋反的人是不在少数,但像朱棣这样,通过造反成功夺取皇位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就说明一点,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现任皇帝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皇权,防止王爷造反夺取皇位,确保政权的稳定和皇权的至高无上。那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采用哪些方式,防止王爷造反呢?
第一,西汉皇帝通过掌握禁军和推恩令相结合的方式,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巩固皇权。
公元前179年,汉朝爆发诸吕政变,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王刘湘和高祖第七子淮南王刘长在政变中立下大功,这两位诸侯王对谋求皇位充满了希望。可让刘湘和刘长大跌眼镜的是,西汉的功臣竟然拥戴代王刘恒从今天的山西省赶来,登上龙椅,成为汉文帝。
对于在诸吕政变中没有立下任何功劳的代王刘恒登上龙椅这件事,刘湘和刘长自然心怀不满。尤其是刘长,其欲在公元前174年勾结闽越发动政变推翻刘恒,其结果被刘恒镇压下去。刘恒赦免了刘长的死罪,并取掉刘长的亲王称号。到了公元前154年,汉朝继刘长叛乱后又爆发一件推翻现任皇帝的叛乱:吴楚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和周亚夫的坚决镇压之下,这起叛乱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
汉武帝时期,西汉又发生了淮南王刘安谋反事件。为了巩固皇权,防止诸侯王造反,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的方式,削弱诸侯王的权利。推恩令发布后,诸侯王的嫡长子虽然能继承王位,但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可以在王国领土内封侯,归郡县直接管理,这使得诸侯王直接控制的领土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土地不能连成一片,其中间有皇帝直接管理的郡县相隔,郡县还占据有利地形。如果诸侯王胆敢叛乱,周围的郡县就能直接镇压叛乱。
除了用推恩令防止王爷造反,汉朝皇帝还通过掌握南北禁军的方式,防止王爷勾结朝臣收买军队造反。南军和北军是汉朝的禁卫军部队,吕后曾让吕碌和吕产二人掌握南北禁军,进而颠覆大汉江山。诸吕政变中后,为了防止颠覆皇帝的事情再次发生,代王刘恒入京登基后就让自己的亲信——张武和宋昌统领南北禁军。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北军中设立8个校尉,进一步加强皇帝对禁军的掌控权。为了防止校尉拥兵自重,和图谋不轨的王爷威胁皇帝,汉武帝还设置监军御史。根据汉武帝的规定,调动北军必须得到皇帝亲自下发的符节。除了皇帝本人,任何人无权调动北军。
汉武帝对禁军的绝对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汉武帝后期,太子刘据起兵叛乱。刘据希望北军配合自己的行动,但北军绝对忠于汉武帝,刘据用民众组织起来的民兵队伍和官军对抗,最后兵败自杀。如果汉武帝没有掌握禁军的绝对控制权,刘据很可能就让北军调转枪口配合自己的叛乱,进而夺取皇位。
由于汉武帝控制了南北禁军,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汉宣帝时期,诸侯王的政变都被皇帝成功粉碎。比如汉昭帝时期,燕王刘旦欲发动政变,但由于霍光掌控禁军和实权,刘旦的政变被霍光和汉昭帝镇压下去。
第二,东汉时期,汉明帝通过镇压楚王刘英的政变彻底巩固皇权,震慑了对皇权蠢蠢欲动的皇族其他成员。直至东汉灭亡,除了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东汉再没有发生过王爷谋反的事情。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登基,在位期间,刘庄坚定地执行其父皇刘秀的治国之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严厉打击外戚专权和皇族的谋反行动,对外打压北匈奴势力,让班超出使西域各国,实现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紧密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击兄弟谋反方面,刘庄是一个猜忌心较重的皇帝。兄弟只要有一点谋反的动静,刘庄就能将兄弟的谋反扼杀在萌芽状态。
刘庄有一个弟弟,名叫刘英,喜欢佛教,也喜欢结交天下宾客。刘庄的诏书下达后,刘英广泛结交天下方士,还作金龟玉鹤,拿文字当祥瑞,这就直接触犯了刘庄的政治忌讳。在刘庄看来,作为王爷和兄弟的刘英,其在民间广交天下之士就有谋反的可能。后来,燕广举报刘英和王平、颜忠等人制作谶纬和图书,有谋反的痕迹,请求朝廷诛杀刘英。汉明帝废掉刘英的楚王之位,刘英畏罪自杀。汉明帝对刘英的死党展开了政治大清洗,被牵扯进去的官员有数千人。
除了惩罚刘英,汉明帝还对刘荆的不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刘庄做太子之前,汉光武帝有了一个太子,为长子刘疆。刘疆的母亲郭圣通被废掉皇后之位,刘疆为求自保主动辞去太子之位。这让后来成为太子的刘庄对大哥刘疆心存感激。而刘荆作为亲王,竟然在汉明帝刘庄登基后主动写信给刘疆,希望刘疆能学习高祖刘邦推翻刘庄。刘疆把这封信主动交给刘庄,刘庄并未追究此事,欲放长线钓大鱼。而刘荆这边却不思悔改,还在封地询问方士:“我长得像先帝吗?先帝30岁可以起兵,我也可以起兵。”方士把刘荆准备谋反的话语告发给当地官员。最后,刘荆畏罪自杀。
打击了刘荆和刘英的谋反,刘庄彻底巩固了皇权。由于刘庄对王爷的谋反案件进行了严厉打击,尤其是在追杀刘英逆党的政治斗争中波及面很广,这场政治斗争给东汉的王爷以巨大的震慑。刘庄驾崩后,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的情况,但再也没有王爷敢公开叫板皇权了。
汉明帝为巩固东汉皇权的至高无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唐朝前期,前期频发。为了防止亲王造反,李隆基将自己的兄弟和子孙软禁在兴庆公园、十王宅等地,派人看管起来,尽最大限度的防止谋反事情的发生。
唐朝前期,由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唐朝政变频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又发生了李承乾谋反未遂、高阳公主谋反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等多次政变,而李隆基就是靠发动两次军事政变掌握皇权的帝王。对于防止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学习自己发动政变,李隆基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皇权,监视自己的兄弟和儿子。
对于自己的兄弟,包括大哥李成器等人,李隆基心存感激,因为自己的太子之位是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让出来的。然而,李隆基登基后仍然对大哥不放心,李隆基就派人在今天的西安兴庆公园建立一座院子,其中的主要建筑取名为“花萼相辉楼”。李隆基兄弟等人爱玩音乐,每天上朝后只要没事,李隆基就到兴庆宫去和兄弟们一起演奏乐器。
当然,表面上和兄弟们一起演奏乐器,李隆基去兴庆宫还有一层目的,就是监视自己的兄弟,他还严禁朝臣和兄弟们有过多的交往。而李隆基的兄弟们也很懂得政治,绝不过问朝政,最后全部善终。
在对待皇子方面,李隆基把自己的儿孙全部关在十六王宅软禁起来,派出宦官看护皇子皇孙。李隆基对皇子皇孙猜忌心很重,甚至出现了一日杀三子的惨剧。就连太子李亨本人也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李隆基和李亨之后,唐朝皇帝逐渐重用宦官,甚至让宦官掌握神策军大权。宦官有了军权可以废立皇帝,可以决定皇帝的生死,亲王勾结大臣谋反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
第四,宋朝皇帝采取一系列制度,防止玄武门之变,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宋朝皇帝看管宗室王爷的制度有:
1.宗正寺制度,宋朝皇帝专门设立宗正寺看管宗室亲王。宋神宗本人甚至规定,宋朝的宗正寺管理者不能由赵家人担任。
2.汉唐时期,宗室可以带兵打仗。比如,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就曾带兵守卫商丘,帮助汉景帝平定叛乱。唐朝时期,宗室李道宗在唐朝消灭周围国家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宋朝本来就是靠军事政变夺取天下的朝代,为了防止王爷勾结军队将领再演一次“陈桥兵变”,宋朝皇帝明文规定:不准宗室带兵打仗,宗室一律不能担任军队职务。
3.宗室不得到国家的重要边疆地区担任要职,不能担任宰相。南宋时期,宰相赵汝愚就因为宋太宗后代的身份而被韩侂胄弹劾。
第五,明清两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除了朱棣造反成功的特例,明朝王爷要想谋反压根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朱元璋曾分封自己的20多个儿子担任藩王,但为了防止藩王权利过大,勾结朝臣威胁皇权,朱元璋曾规定,藩王每三年才才能入一次南京,以免藩王和大臣之间相互勾结。为了防止藩王之间相互联系,朱元璋还下令藩王入京的时间不能相同。
朱棣依靠内战夺取皇位,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学自己再来“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就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王爷势力。朱棣打压亲王势力的手段有3:将藩王迁到内地。宁王朱权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朱棣为监视宁王,将宁王朱权的驻地从山西迁到南昌。剥夺藩王的军队,朱棣登基后,代王、岷王、周王的护卫军队被剥夺。将藩王废为庶人,朱棣将骄横不法的王爷废为庶人。
为了进一步监视王爷的举动,朱棣还复活了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巩固皇权。
朱棣之后,明朝在朱瞻基时期爆发了朱高煦叛乱,朱厚照时期爆发了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叛乱,但由于朱棣采取一切措施压缩藩王的军队,朱高煦、朱寘鐇和朱宸濠手里的军队无法和朝廷抗衡,明朝不费吹灰之力就镇压了藩王的叛乱。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清朝出现“靖难之役”威胁皇权,中央集权制达到巅峰的清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宗室权利。
首先,清朝的宗室制度是降级的,除了8个铁帽子王,其余王爷的爵位都是降级。某位王爷的爵位是亲王,其儿子就是郡王,其孙子就是贝勒,其重孙子就是贝子,生一代人就降一代爵位,这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清朝王爷不准出京城,这让皇帝很方便的监控王爷的行踪。最后,清政府设置宗人府管理王爷宗室,还不准王爷入内阁和军机处担任要职,这就限制王爷干预政治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各个主要朝代的皇帝防止王爷造反的手段,虽然说这些手段能保住皇位,但由于皇位的诱惑性,冒着生命危险谋反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罗辉映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