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臭长的文章:为何我们越来越“穷”
引言 是的,我们变穷了!(1)
“听说工资要涨了,心里更加爱党了,能给孩子奖赏了,见到老婆敢嚷了,敢尝海鲜鹅掌了,闲时能逛商场了,遇见美女心痒了,结果物价又涨了……”
的确,进入我们从小梦想中念叨的21世纪以来,这物价上涨就如同火箭升天,房价今年3千、明年5千,后年就变成了1万,你还别说你不买,人家开发商还不一定卖。
因为,这到了大后年,房价已经轻松涨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
就从身边一位朋友的真实的故事说起吧。
这个朋友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他们村里乃至整个乡镇里的优秀学生,他通过高考考中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成为家人的骄傲。七年寒窗之后,他硕士毕业踏入社会,留在北京一家做环境保护工作的公司工作,待遇还不错,起始工资为每月4000元左右。这一年是2003年。
也正是这一年,他所在的公司周边的商品房售价大概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我这位朋友把每年的钱工资不吃不喝不花一分钱的全部攒下来,大概能买1平方米的房子。
由于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待人处事上又踏实诚恳,颇得领导赏识,所以他的收入一直在提高,到了2008年,他的每个月收入已经增加到6000元左右。
然而,正是在这5年间,公司周边的房价却是在“打着滚儿”上涨的——按照每平方米价格计算,2004年大约4000元左右,2006年大约1万元,2007年底一下子就飙升到万元。
这个时候,这位朋友才明白——原来中国的房价是可以这样上涨的!
亲眼目睹了房价的上涨,周围人也都告诉他“房价还要涨”,他无奈的把自己和自己女朋友省吃俭用的所有钱取出来,再加上求爷爷告奶奶从双方亲戚朋友那儿借到的钱,总算通过首付30%贷款70%,在公司附近买下一所60平方米的二手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终于当上房奴了!”
疯狂的事情还在后面——2008年初,公司周边的房价突破2万;2008年末,由于金融危机,他还一度认为房子会跌价;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2009年一年里,公司周边的房价一下子暴涨到接近3万元/平方米。
这位朋友感慨,总算自己动手还算早,要不然,这辈子别想在北京买得起房子了。
朋友虽然是满脸庆幸的表情,其实背后全部都是苦涩和残忍——其实,在农村老家里,年迈的父母还要依赖于他、买房子欠下的一屁股债都要偿还……
本来嘛,2003年那所60平方米的房子要花掉的是他5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额(60个月)。
然而,在他的收入上涨了50%之后,那所60平方米的房子却要花掉他15年的工资总额——他还在庆幸,因为如果他要是现在才买的话,他工作一辈子不吃不喝不消费任何东西,也只不过刚刚好买下这座60平方米的房子而已!
怪不得,《蜗居》这部电视剧在中国大城市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从工作5年到工作15年——另外那10年辛勤劳作所创造的财富被谁掠夺了?
更进一步的说,如果他现在买房的话,他此后一辈子辛苦劳作的财富被谁掠夺了?
通货膨胀,吞噬掉的绝不是一个两个人的财富,而是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的财富!
创立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说过:“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引言 是的,我们变穷了!(2)
是的,我们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真实财富并不是孙悟空的化身,一个“变”字就会凭空消失了的,所以大家最想问的是:
这些财富究竟转移到哪儿去了?
用这位朋友自己的话来说:“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实际上我却是越来越穷了。”
是的,我们变穷了!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叫做“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的说法,其学术术语比较复杂,我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政策出来的时候,至少有某一个人生活变好了(当然,变好的人越多越好),同时其他所有人的生活并没有变差,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想境界,“至少有一个人福利增加,同时其他所有人的福利没有损失”,如此美好的改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就像我们现在这些年,似乎大家的收入都在逐年增加,没有哪个行业或者哪个团体,其工资或者收入是逐渐降低的,就连在广东、福建那些最初级的血汗工厂打工的农民工,其工资水平也从20多年前的30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500~2000元左右。
就拿开头提到的那个幽默段子来说,你工资涨了,同时别人工资却没有降,你能给孩子奖赏、敢尝海鲜鹅掌,这都是属于“帕累托改进”的内容。
如此看来,“帕累托改进”这种经济学中最理想的境界,居然在中国得以实现?!
“想吃油条吃油条、想喝豆浆喝豆浆”的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也很快就要实现了?
好像不大对劲吧?
这个幽默段子还有最后一句,“结果物价又涨了”,而且,这个物价上涨的幅度可能远远大于你工资增长的幅度——就像我这位朋友买房子的经历一样。
只要我们的收入水平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我们事实上就必然变得越来越穷。
当然,就物价上涨这件事儿来说,世界各国政府也都声称自己早就为人民群众考虑到了。他们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来衡量物价的上涨幅度——也就是说,根据他们的说法,CPI就能代表我们手中的人民币“变毛”的程度。
问题在于,政府公布出来的“CPI”,似乎与我们老百姓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呢!
比方说,2009年年底的时候,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说了一句“11月CPI由负转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这句话可是在网上引起了悍然大波,遭到众多网友的激烈言辞攻击。
2010年春节刚过,国家统计局再度火上浇油地公布了他们统计的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情况,公布的数据是房子价格上涨了。
一下子,全国人民哗然。
可不嘛,在2009年一年间的中国,是个在城市生活的中国人都知道,石油涨价、煤气涨价、水涨价、电涨价、食用油涨价、粮食涨价、饮料涨价,幅度都在10%以上,而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的房价都暴涨了50%以上,甚至100%以上,统计局发言人却突然公开声称说CPI只不过“由负转正”,所以“不存在通胀”,房屋价格全年也不过上涨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正如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在其1946年出版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一书的开篇所说:“尽管有些公共政策从长远来看对各群体都有利,但也有相当多的政策只对某些群体有利,甚至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能够从那些政策获利的群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主张积极实施相关政策。他们会雇来一流的人才,要这些人专心致志,力陈利益集团自身的见解。最后,他们要么是让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要么就干脆把水搅浑,让人无法认清其中的真相。”[这两段话均摘自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开篇。]
引言 是的,我们变穷了!(3)
单单从工资或者收入的阿拉伯数字上看上去不断增加上,就认定我们正在经历美妙无比的“帕累托改进”,恐怕不太说得过去。
时不时的,再冒出来一些貌似权威的经济学家们的解释——水,就这样被搅得越来越浑。
正如天寒地冻的时候,房间里很冷,你不去想办法引进暖气或者搬来火炉,反而却直接去把房间里的电子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数字给调高,然后就告诉大家房间里暖和了,因为温度计显示温度已经大大升高了……
变得越来越美的是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变得越来越差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早在我们都还是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会儿,关心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人们一直都教育我们说,罪恶的资产阶级经常用通货膨胀来剥夺人民。
德国在1922年到1923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有个德国人到中国来,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说从前他们去市场上,用口袋装钱去,用篮子装东西回来,现在正好相反,用篮子装钱去,用口袋装东西回来。
中国记者大笑之余连连夸奖,说你们德国人真有幽默感。
这个德国人挺纳闷:“真那么好笑吗?”
回到德国去之后,在一次表演节目的时候,他就把这个当笑话给讲了出来,没想到的是,在场的德国人全哭了,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
那位大笑的中国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25年之后(1948年-1949年),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上街买东西的话,要带钱——不是口袋,也不是篮子,而是大麻袋!
有一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说,最极端的时候,下午发的钱还可以买一碗面条,隔夜就只能买一根面条。
有一个笑话说,有人在窗口问卖肉的师傅,肉多少钱一斤,回答是5万块,那人一摸口袋,还可以买半斤,就排队,等排到窗口,钱递进去了,砍肉的师傅只跟他握了一下手,问师傅要肉时,师傅说刚才握手时他揩的油和粘的肉沫已经物超所值了。
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教授就曾经亲历过这一幕。
季羡林当学生那时候,一个月七块大洋就足够他交学费、吃饭了,甚至有时出去时还可以坐坐黄包车,等到他当了教授,月收入提高到了一两百块钱,然而,此时正值1940年代通货膨胀时期,季老在领到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跑步去买米,而且跑慢了与跑快了米价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问过费孝通老先生,说你1940年代写的那本《乡土中国》怎么写得那么短?
他说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因为你必须写完就发表,发表就领稿费,领了稿费就跑去买米,这个流程不能打乱,所以如果写一部大著作,等写出来早就不值钱了。
这可都是大师们的亲身经历,而不仅仅是个笑话了。
最终,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通货膨胀,让蒋家王朝把自己的政权都给弄丢了!
写下这本书,正是为了和大家讨论讨论,为什么在数字显示上我们收入增加了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却都感觉到越来越穷?
归根结底,我们变穷了的原因是什么?
1.1 纸和纸咋就那么不一样
什么叫做穷?
咱老百姓理解上,钱不能满足人正常的花销就叫做“穷”。
那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变穷,其实最先需要琢磨的,是我们手中的钱!
现在,我的面前有两张纸,都是红白相间的纸。
一张纸,正面印有一个人的半身像,顶端还写了几个字,还有一些花团锦簇的图案,另外写了一些编码和数字。至于背面,是一个有很多根柱子构成的建筑物,印刷了一些字母,还有几个数字、符号,当然也还有一些花团锦簇的图案。
另外一张纸,正面也印有一个英俊的中年人的半身像,顶端也写了一些字,还印了一个漂亮的花园在上面,也写了一些编码和数字。背面,也有一大排看起来比上一张纸片更漂亮的建筑物,还印有一副简化的城市地图,也有一些花团锦簇的图案、字母、数字、符号等。
额外需要说明的是,这2张纸的质地和印刷质量都非常好,印制精美,大小合适,手感光滑,连他们的数字也都是花纹字构成的,视觉效果极佳……
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吧?
区别在于你把这两张纸拿到大街上的时候!
如果你拿着第一张纸,你可以到大街上换回几十斤大米或者几斤猪肉(两年前还能换十几斤呢),或者其他有价值的商品。
然而,如果你拿着第二张纸,到大街上想要换到同样的东西,你得到的结果不外乎如下三种:被暴打、被投诉或者被耻笑。
同样的印刷精美,同样的质地优良,纸和纸咋就那么不一样呢?
借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里一头猪说过的话——“纸和纸生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一些纸要比另外一些纸更平等。”
其实,如果你肯细心的看一下,第一张纸片顶端印刷了“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这不算什么奇怪的,另外那张纸也印刷了“某某房产销售处”的字样,甚至还留有电话号码。
区别正是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和“某某房产销售处”那里。
第一张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人民币100元。
你知道,这是中国当前流通的货币当中面值最大的一种,你可以用它购买几十斤大米或者十斤猪肉,或者其他相应价值的商品。
第二张纸,是一个卖房的广告促销单,如果你没有在那个区域买房子的打算的话,它只能被扔进垃圾桶,或者用来点火。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这个机构保证了你手中的人民币能够在中国领土上作为“钱”而被接受——如果有人胆敢不接受这种纸片作为交换媒介,你就可以向政府举报,政府会动用国家的权力机构来迫使这个人接受你的纸币。
这么来说的话,是不是这100元钱中国人民银行保证你能买到固定数量的某种东西?也不是。
不要说两年前100元人民币能买到十多斤猪肉,结果现在却只能买到几斤猪肉的事儿,哪怕你把钱拿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那里去,他也不会答应你多少年之内人民币一定保证可以兑现成固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例如大米、猪肉或者贵金属啥的)!
当然,如果你非要进入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发行人民币的机构“讨个说法”的话,保安很有可能把你当成神经病赶出去,即便那些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只能是忍住嘲笑很礼貌的告诉你,“请去市场上购买!”
如果你一定要兑换东西,很好,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也超级有耐心,也很乐意为你兑换,但你兑换的结果不外乎如下几种,那就是2张与此类似的绿色纸片(50元人民币),或者5张与此类似的土黄色纸片(20元人民币),或者10张与此类似的蓝灰色纸片(10元人民币)。
甚至,如果你不厌倦点钞的繁琐,他们可以兑换给你100张草绿色纸片(1元人民币)。
1张纸换10张、100张,是不是兑换的纸片越多越好呢?
我相信你不会这么认为。
此外,如果你非要坚持兑换成金属的话,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有可能为你兑换成硬币,比方说1分、2分、或者5分、1角或者5角的硬币。
荷,这些硬币可以足足的能装一大袋子。你可以把这一袋子硬币背回家,再把他们融化(记住,这样做是非法的!),并把它们当作金属卖掉。
不过,我几乎确信的是,你犯了法的这样干,卖出的钱很可能根本值不了100元人民币。
1.2 “坚不可摧”的信用
以上这个故事,不一定有多么有趣,但却很有助于我们认清“钱”的本质。
显然,卖米的人为什么肯接受第一张纸片而不肯接受第二张纸片,并不是因为第一张纸片比第二张纸片精美或者可以找到发行人那里去兑换成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相信别人也都肯接受第一张纸片可以交换相当于几十斤大米的商品。
换句话说,第一张纸片为什么能交换到几十斤大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这张纸有价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验都告诉了我们这张纸片有价值!
归根结底,是我们每个人的信任使得这些纸片有价值。
这就是传说中的“信用”!
然而,老老实实的说,信用这玩意儿,只不过是大家共同虚构的一个想法而已,这世界上不讲信用的人多了去了,你看人家不也都活得好好的嘛?
不过,我还是劝你不要小瞧大家共同虚构的这个想法,因为这个想法其实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异常强大,甚至强大到看起来坚不可摧。
就说人民币这种“钱”,其信用力量足以强大到可以渗透到中国社会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之中,让他们为这个忙、为这个累、为这个生、为这个活,乃至为这个死……
每天都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社会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上面的这个说法。
真的完全是坚不可摧么?否也。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告诉过我们,“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你要相信领袖的话——相比之下,人民币这种“钱”连纸老虎都算不上,它只是纸片片!
刚刚过去的,发生在非洲津巴布韦的事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自1980年独立之后,由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口适量,一直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国——毫无疑问,津巴布韦人民也要用钱,而且他们的钱和中国的人民币一样,也叫做“元”,叫做“津元”,1元等于100分。
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津巴布韦的1个面包卖1元,2005年,卖1万元,2009年初,卖1万亿元,国民经济中的数字更是大到计算机都不能处理!
如果我再告诉你,2006年8月,津巴布韦曾经“货币改革”过一次,1000个旧津元等于1个新津元;2008年8月,人家再度发行新币,1个“新新津元”等于10,000,000,000(100亿)个新津元;2009年2月,再次改革,1个“新新新津元”等于1,000,000,000,000(1万亿)个新新津元。
所以嘛,那个面包的价格如果按照旧津元来计算的话……
这样一来,国际经济学界不仅仅有了什么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奥地利学派,更是应该加上著名的“穆加贝学派”,因为正是在这位自津巴布韦独立以来就一直担任总统的穆加贝(Robert Mugabe)的带领下,津巴布韦中央银行把数字玩弄得出神入化:经济出了问题,那么印钞票就是了,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把印钞机马力开大一些,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那么干脆改改纸片片上的数字继续开足马力印……
在我们欢庆2009年元旦的时候,大部分没有土地、食物或者金子、外汇的津巴布韦人只能依赖于捕捉天上的昆虫和小鸟充饥,否则就只能饿肚子,如果他们每天没有克黄金或者相应的外汇去换取食物或者其他方式找到食物,他们的结局很简单——去死!
津巴布韦实在很富裕,富裕得随便吃一个面包都要花费10万亿元!
津巴布韦实在很穷,穷得只剩下纸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国家一贫如洗,百姓成批饿死!
下面正是2009年的一则新闻报道,报道“津巴布韦启用新币,去掉12个0”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津巴布韦距离我们太远,还不够对你形成冲击,那么就来看看和咱们中国有着“鲜血铸就的友谊”的朝鲜,而且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也更近。
2009年11月30日,朝鲜政府宣布货币改革,从2009年12月1日起,原来的100元朝币一夜之间变成1元,而且,只允许每户家庭兑换10万元旧朝币,多余的按照1000:1来兑换,而且必须存入银行不能再取出;更进一步的,全国人民只有半个月时间来兑换新币,如果你不兑换,你的钱全部就变成废纸。
10万元旧朝币,按照当时的价格,折算下来只不过是两袋大米而已。
货币改革立即在这个封闭的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都出现了大批人民饿死的现象,有多兑换钱币的被枪毙,也有进行市场管制的人员被杀害,有两位妇女居然因为货币改革而“辱骂”伟大领袖金正日,自然是被公开枪决……
到了2010年2月份,永远光辉伟大并且深深关怀朝鲜劳动人民疾苦的领袖金正日在公开场合痛心疾首的说:“看到我国人民吃玉米饭是最痛心的!”
人民的苦难是领袖最在意的事情,于是金领袖再一次英明正确的查明一切问题,原来都是计划财政部部长朴南基引起的,他是地主后代,混入革命队伍,祸害全国人民,所以领袖果断的将其免职并逮捕入狱。
因为罪行确凿,2010年3月18日,指挥朝鲜经济长达24年的朴南基在平壤被枪毙。
至于朝鲜“纸片片”改革的伟大成果,我们只能在一年之后得以一睹端倪——韩联社于2010年11月30日报道,以兑换额为准,朝鲜的大米价格在货币改革1年后,上涨了约4000%。
朝鲜政府的目标是将朝币直接升值100倍,一年之后的实际,却是朝币猛贬40倍,通货膨胀甚至比改革之前更加疯狂和肆虐。
在纸片片的“魔法”挥舞之下,15天之内,哪怕最富裕的朝鲜老百姓,也一下子变成全家只有两袋大米的穷光蛋,这下,难道朝鲜人民的财富又一次被美帝国主义给掠夺走了?
从朝鲜和津巴布韦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无论是欧元还是英镑,看起来坚不可摧的纸币信用并不是真正的坚不可摧。
是啊,连传说中的金钟罩和铁布衫都有命门,何况只是纸片片呢?!
截止目前,在中国的纸片片是如此强大和坚不可摧,而在朝鲜和津巴布韦的纸片片却又是如此脆弱,原因何在?
原因还是那二个字的传说:信用!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如科幻小说中强大无比的机器人一旦遇到了设计建造他的那个人就立马瘫痪一样,谁建立的纸币系统,谁自然就能摧毁它。
摧毁看起来坚不可摧的信用纸币的引信,就掌握在它的发行人——中央银行的手中。
对于人民币来说,这把总钥匙就隐藏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中。
对于当前世界上比人民币更为强大的世界货币——美元来说,这把钥匙就掌握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 “Board”这个词本来是指公司的“董事会”,但我们传统翻译为“委员会”,正如美国总统住所“White House”,本意是“白房子”,我们为了突出总统的住所应该高贵,就将人家翻译为“白宫”,本处遵从习惯。],简写为“Fed”)手中。
近些年来,许多人提出来“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也称为e-money、digital money、e-cash、e-currency等等)的概念,认为电子货币终将替代人们手中的纸币,引领下一个时代货币的潮流——信用卡就是电子货币的典型代表。
根本上来说,电子货币是采用数字脉冲代替金属、纸张等载体进行传输和显示资产,通过芯片进行处理和存储,因而没有传统钱币的物理形态、大小、重量和印记,持有人也得不到持有的实际感觉。
如果你玩过电脑游戏,你知道大多数的电脑游戏里都有一个“积分”的概念,就其构成要素来说,这个“积分”和所谓的“电子货币”实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唯一的区别是,游戏中的积分,是游戏规则给你的,更进一步的说,是设计这种游戏的生产厂商给你的;电子货币的数字是银行给你的,更进一步的说,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这些银行给你的。
1.3 什么是钱?
在更进一步探讨我们为什么变穷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那个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无比顽固的概念——“纸币就是钱,钱就是纸币”。
什么是钱,钱又是什么?
有时候,貌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你回答“人民币就是钱,钱就是人民币”——那么我首先要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达到中国主流经济专家们的水平了!
“人民币”这种钱,准确的说它是在1948年12月才出现的,它最初的名字叫做“中国人民银行券”,到了1949年6月的时候,它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而且你现在手中所用到的人民币,应该都是1999年之后所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
如果按照印刷时间来考虑,你手中的人民币,它们的年龄大都不会超过10年。
也就是说,“人民币就是钱”这种说法,存在于中国的时间不过60年而已。
更何况,你拿着人民币到国外去,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英国还是印度,甚至包括隶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台湾和澳门,他们也都不一定认为这些纸片就是钱。
关于“什么是钱,钱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咱们不妨引用最最权威的马克思老人家的说法——“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一般等价物”,听起来还是有点晕?
其实,“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这个东西可以充当其他产品价值的衡量尺度——比方说,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粮食、1块布都可以换1只绵羊,那么绵羊就是“一般等价物”。
实际上,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绵羊就是钱。
用马克思老人家的科学观点来看,货币必须是拥有价值的实物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也不晓得是翻译者的学问太深还是咋地,马克思老人家的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迄今还是“专业术语”,一般人不太明白,所以我就对这五种功能给您进行一个通俗的解释。
“价值尺度”嘛,就是用一个数字来衡量一个产品究竟值多少钱。
比方说你去北京街头的馒头店,1个雪白的大馒头要5角钱,这就是它的价值,如果你去号称“京城四大傻(蹦迪、泡吧、吃龙虾、逛燕莎)”之一的北京燕莎友谊商城,1件内衣要卖1万元,这就意味着,那件内衣的价值是这个馒头的2万倍——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人民币这个时候的价值判断标准。
“流通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买东西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钱才能买东西,有钱商品才能流通,有钱才是大爷——可不嘛,没钱,没钱那你还流通个什么劲儿啊?
“支付手段”比较复杂一点。
比方说你很阔气,大学毕业在北京奋斗了五六年,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人民币,可北京房价这么贵,为了娶媳妇,你只能在距离河北比较近的区域(以能收到“河北移动欢迎你”的短信为准)贷款买了一所“每平方米仅售1万元”的房子,榨干了爹妈一辈子的积蓄并且从七大姑八大姨那儿借了一屁股债出了首付——之后在你勒紧裤腰带当“房奴”的过程中,每支付给银行一笔房款,人民币都在执行“支付手段”的功能。
“储藏手段”的意思是货币可以作为你储藏财富的一种方式。比方说农民们收获粮食到粮仓,一看满满的,就感觉自己很富裕;牧民们赶着一大群牛羊,也觉得是一笔财富;货币呢,就是说你家里存着这一堆这东西,你会感觉是一大笔财富。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
比方说在你家的地窖里,藏着成吨的金条、银币,天天让你点数目,你肯定每次下去点的时候都兴致勃勃、兴趣盎然;但如果天天让你在家里数草纸,你肯定就觉得索然寡味、意兴阑珊,这就很典型的说明了货币作为储藏财富手段的功能。
世界货币的意思就是说,货币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这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才会产生的一种功能。
有人分不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两种功能,这里给你个简单的区分办法——流通手段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货现钱、钱货两清”;支付手段呢,就是“欠债还钱,延期支付”,不管方式是“先交钱,后服务”,亦或是“先服务,后交钱”。
看清楚了,在马克思老人家眼里,“钱”必须是某种有相应价值的商品,纸币可不是钱。
1.4 幸福的新时代
为什么马克思老人家坚持认为纸币不是钱呢?
简单来说,“信用”这玩意儿时不能储存的,所以,纸币作为信用货币,是不具备“储藏手段”的功能。
比方说,不需要什么理由,我现在可以答应和你立一个合同,签字画押,声称给你一亿美元,你肯定乐得嘴巴都要笑歪,但我要在备注里加上一句流行歌歌词“一千年以后”……
你是不是心里立马就想暴打我一顿?
老实说,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是啊,美元连这一轮金融危机都被搞得摇摇欲坠了,谁知道能撑几年呢,你居然说1000年以后给我一亿美元,不是给我画饼充饥么?
有一次,在一本资料书上,我见到有人声称人民币也有“储藏手段”的功能,我以为是我自己眼看花了,详细一看,人家确实是这么写的。
我想起来许多农村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在改革开放之前,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累死累活的挣了几百元钱,当时在农村能买半座房子,赶紧藏到箱底里,等到今天拿出来,结果在城市里连个马桶都买不到了。
如果这也被称作“储藏手段”,那国民党的法币是不是也是一种“储藏手段”,照这么推算下来,我们今天干脆不要用人民币,直接还用国民党时期的法币好了。
除不能满足储藏手段之外,一般情况下,纯信用货币的纸币也不能够充当“世界货币”的功能——可不嘛,你想想中国宋朝那会儿都出现纸币了,元朝更是完全采用纸币,当时的宋朝人或者元朝人拿着一沓子纸币,想想到了欧洲能不能换到东西?
就说今天,一个津巴布韦人,拿上一张10万亿元的津巴布韦币,到中国要求来换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东西,你同意么?
本质上说,纸币这玩意儿,也就是适合玩玩自家人,想要玩别人是不可能滴!
我有必要在这里强调一下,现在被当做“世界货币”而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纯信用美元,是自从“钱”这种概念出现以来4000多年的时间里唯一的一个极其、极其、极其特殊的案例,而且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证明了其不可能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这下你就明白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满足“钱”的所有条件有5个,纸币至少有2个不满足,你说“钱”这个名头吧,纸币是不是有点浪得虚名或者名不符实呢?
“金银天然非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句话是马克思老人家论述货币中最出名的一句话,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说法,本部分的问题就极其容易回答了——金银就是钱,钱就是金银!
问题是,尽管马克思老人家非常正确、一贯正确、永远正确,但毕竟马克思老人家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那个时代,都是金银做货币(所以他才写下“货币天然是金银”的论断),他不晓得现代社会俊杰辈出,聪明才智层出不穷……
这不,我们幸福的新时代,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含量的纸,照样可以做钱使,比方现在最普遍使用的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1.5 迷人的钱币世界
既然“钱”是由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标准等功能的商品都可以被称作钱,也都可被看作是货币,只有这样,我们才勉强能把纸币也“羞答答”的纳入到“钱”这一概念中来。
在我们当今的这个世界里,“钱”也绝不仅仅是纸币而已。
甚至,更加准确的说,除了纸币之外,其他的所有货币都是有着相应价值的商品,与这些普遍的货币相比,我们的纸币反而显得无比怪异。
也就是说,除了以上提到的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标准等条件之外,如果再加上一个“有相应价值的商品”这样的条件限制,纸币立马就又被剔出到“钱”这个概念之外了,而其他的各种商品货币却依然能够在“钱”这个概念下尽情狂欢呢!
这就像有100个人,其中1个人头顶长了一个包,即便这个包看起来是灿若桃花,灼灼生辉,但是你倒是说说看是那99个人不正常,还是这1个人不正常?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大都在用“孔方兄”来做钱,其实在民间,更重要的货币还不是铜钱,而是谷物和布帛——谷物和布帛沿用了几千年,根据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献记载,历朝历代都有人用,到现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有人使用。
除了粮食和布帛之外,鸡鸭鹅了、猪马牛羊了、盐巴茶叶了、砍刀陶瓷了这些通常的实物商品都能做货币来用。
比方说中国云南的佤族,一直到解放前,都还习惯于用牛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实际上,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例如匈奴、鲜卑、柔然、回鹘、吐蕃、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都是在用牲畜、盐巴、茶叶等实物商品做货币。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时候就是用贝壳做钱用的,所以中国大多数与钱有关的汉字都带有一个“贝”的偏旁,例如买(“買”)、卖(“賣”)、购、债、账、货、贷、财等。
模仿当前的专家和官员们说句话:“贝壳当钱花绝不仅仅是什么中国特色,而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现象。”在19世纪以前,今日之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东南亚区域,以及非洲几乎所有的黑人部落,都有使用贝壳的历史,一直到20世纪初,非洲的大多数黑人部落都依然在使用贝壳作为最主要的钱币,产贝的地方用,不产贝的地方也用;不仅仅在过去用,到今天也依然有一些海岛土著民族在使用。
在南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the Caroline Islands),广泛使用养珍珠的蚌壳作为货币;在所罗门群岛(the Solomon Islands)的一个小岛上,人们一直以来就是在用贝壳做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这是太平洋岛国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素有“天堂鸟之国”之称,在这个国家曾经发生过一桩贝壳与黄金的故事。
在白人们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前,岛屿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贝壳是相当罕见的物品,贝壳真假很容易辨别,贮存后不会腐烂,等等原因使得他们原来一直通行贝壳货币。
从澳大利亚过来的白人来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经过勘探,他们发现了黄金!
黄金需要开采,澳大利亚人于是拿出大把的英镑钞票(纸币)付给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让他们开采黄金,没有想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嗤之以鼻,没有人愿意下矿工作。
白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就恍然大悟。
于是,他们返回澳大利亚,装了满满一飞机的贝壳运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人这下终于看到“真正的钱”了,于是他们开始下矿卖力的工作,为白人开采黄金。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矿工努力工作,挣“钱”越来越多。
然而,很快的,他们却发现物价飞涨,他们所挣下的贝壳钱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再到后来,贝壳泛滥成灾,终于变得一文不值,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付出了无数的辛勤劳动,甚至搭上了身体乃至生命的代价,看似开始挣了很多“钱”,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即便被骗得如此之惨,贝壳迄今依然被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视为财富的象征。
当现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开始印刷纸币的时候,他们的钱币上就是贝壳和猪头图案,而且他们的纸币名称叫做“基纳(Kina)”,就是“大贝壳”的意思。
不管是贝壳,还是鸡鸭猪马牛羊,抑或是盐巴茶叶砍刀陶瓷积压,应该说这些“钱”都还算常见,让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是,比方说猪牙、狗牙、蜗牛壳、羽毛、手镯、玻璃珠、头盖骨、木头片、铝箔、香烟、糖果、扑克牌啥的,甚至连石头都能充当钱币!
在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群岛(the Melanesia Islands),土著居民习惯用狗牙、猪牙作为交换媒介,据说1个狗牙,可以买100个椰子,而娶1个老婆呢,需要几百颗狗牙。后来,有些“头脑灵活”的白人,带着大量狗牙来到这个岛上,用来“买”走当地土著居民的各种物品,一度造成当地急剧的通货膨胀。
瓦努阿图(Vanuatu)也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这个国家独立之后,为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迄今为止依然坚持使用古老的实物货币,如猪牙、草席以及贝壳项链等。刚刚过去的2007年~2008年度,被瓦努阿图政府确定为国家的“传统经济年”,当地居民可以用实物(如猪牙、贝壳、谷物等)来上缴政府税收和支付医疗费。
在瓦努阿图,贝壳主要用于小额交易,他们的“百元大钞”是猪牙,几百年瓦努阿图人一直使用“猪牙大钞”购买他们生活所需的一切,由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野生瓜果遍地都是,所以猪牙货币信用良好,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只需20个左右猪牙就足以应付。
在瓦努阿图,传统的货币中最值钱的就是长而且有弯曲的尖猪牙,而且尖牙越弯曲越值钱,弯成圆弧状,甚至弯成两圈、三圈。
有了猪牙大钞,在2008~2009年全世界都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瓦努阿图却没有一个人遭遇失业和贫穷。
瓦努阿图的国旗(注意上面的那个猪牙图案)以及他们的猪牙“大钞”
在2006年的“地球幸福指数”评选中,瓦努阿图被提名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而在2010年,瓦努阿图更是被评选为“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而这句话也成了2010年10月8日是上海世博会的瓦努阿图国家馆日的主题语“体验地球最快乐的地方”的由来。
瓦努阿图人说,“我们已经意识到钱并不能代表一切。”
“只要你能理解钱,幸福就来到了你面前”——可惜的是,我们生存在花花世界中的许多人并不能意识到这一条。
在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the Polynesia Islands),由蜂鸟、鹦鹉、鸽子的羽毛编织成的腰带或者饰物,是价值很高的货币。
在圣克鲁斯岛(Santa Cruz Island),尽管日用百货和食品都可以用澳大利亚元和美元购买,但传统的“娶亲彩礼”,却必须交付用鸽子的深色羽毛制作的“羽毛带子币”,通常一份彩礼要用15条带子——这种羽毛币不受澳元和美钞通货膨胀的影响,始终是稳定可靠的。
2010年南非世界杯大家都知道有一支队伍叫做科特迪瓦,在这个国家的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使用手镯充当货币,“手镯币”的货币形同大大小小的手镯,持有者可将其戴在手上、颈上和脚踝上——那真是全身都是钱啊!
在印度的东北部有些偏远的省份,比如临近中国的阿萨姆省(Assam)的某些氏族,至今还在使用母牛的头盖骨作为货币——心“砰砰”跳了几下,幸好还不是人的头盖骨。
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Sarawak),从公元9世纪起,就用玻璃珠子当货币,价值很高,就像现在人们手中的黄金一样,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绝不使用——当然,该出手时也会出手。
在中世纪的俄罗斯,松鼠毛皮是一种常见的流通货币,其常见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于松鼠的口鼻部位、爪子和耳朵也常常被撕下来用来“零钱”。
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遭受毁灭性破坏,各地的乡镇开始印制“代用货币”作为本地支付工具,使用的材质各式各样,有木材、铝箔、丝绸亚麻布,甚至包括扑克牌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央行恢复元气。
无独有偶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中,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人们应对美元货币通货紧缩的办法就是自制小木片,用来充当交易货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时,德国又再次出现货币紧缺,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许多区域都使用美国产的香烟作为货币,作为货币的香烟甚至要远比香烟本身更有价值,当时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都还有幸亲自体验了一把。
1970年代,意大利的货币里拉(Lina)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干脆用糖果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易。
1.6 石头也雷人?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当属太平洋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Micronesia)的石头货币了。
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Yap Island),近2000年来居民就一直用石头做货币,他们称之为“雷(Rai)”。
雷是由大而坚硬、厚重的石轮组成,石轮的直径从1码到12码不等,石轮的中央有一个孔,便于滚动搬运,雅浦岛居民就用石头来购买土地、独木舟或办婚事等。
石头当货币,的确是够“雷人”的!
雅浦岛的“雷”币,的确有着个“雷人”的故事。
雅浦岛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又被卖给德国,有一次德国政府命令这个岛上的居民修建一条连接岛屿两端的道路并把它维护好,但是岛民们懒散惯了,根本没人理会德国政府的命令,德国人决定向抗拒命令的岛民们征收罚金。
问题是,用什么形式来体现这笔罚金呢?
后来,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派出了一个政府职员,走遍了那些抗拒命令地区每一家石屋和公共聚会场所,到那儿之后,这个人就在一批最大的“雷”上用黑色画一个十字,表明这块石头被政府征收了。
这个办法很神!那些觉得失去了财富的愁苦民众们立马就感觉到变得贫困异常,于是他们马上就修好了连接岛屿两端的道路,而且修得很齐整。
然后,德国当局就又派人擦掉了画在石头上的十字。一眨眼功夫,罚金抵消了,幸福的岛民们又重新获得了他们的“钱”,并尽情享受着自己的财富。
在雅浦岛上,如果有一笔额度很大的交易,这个“雷”搬运起来很麻烦,那么就只用做一个标记表明所有权的改变就行了,那笔“钱”其实还静静的躺在那里。
这个你必须要理解,因为在雅浦岛上,面值最大的那块“雷”,重量达到了8吨!
至于“钱”不用拿走,只是标记所有权更改这件事就更容易理解了——你在银行上转账的时候,其实什么东西也没有动过,只不过是银行账户和户主名字改变了而已。
下图即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密克罗尼西亚馆所展示的“雷”币以及雅浦岛上某位居民的“一大笔钱”——够雷人吧?
你还别说,相比现在你手中的纸币,这个“雷”还真的是有价值的!
原来,由于雅浦岛缺乏制造“雷”的石灰岩岩石,村民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们远洋航行的独木舟前往太平洋上的另外一个岛屿帕劳(Palau),在那里的山腰上切下这些庞然大物,然后用独木舟运回岛上。
“(这些巨石货币的)部分价值在于其尺寸之大,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们来到岛上的代价——将它运回来时死去的人的数量”,货币收藏家对“雷”的价值做了如此解释。
不过,由于“雷”是如此独特的货币,许多货币收藏家试图收藏,所以雅浦岛政府已经禁止雷石出口,而为数不多的展示品则存放在渥太华的加拿大银行大厅里。
看了以上那么多类型的货币,你是不是对“钱”这个东西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呢?
1.7 稳定压倒一切
充当货币的材料固然多彩多姿,但其关键的要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价值稳定。
显然,如果是采用猪马牛羊鸡鸭鹅或者粮食布帛等人们直接生产的产品用来做货币,它的价值本身就是比较稳定的,也不必太担心假币或者贬值的问题。
例如,鸭子是货币,难道你可以揑一只泥鸭子或者刻一只木头鸭子来买东西?或者你用刚孵出来的小鸭子甚至一个鸭蛋来代替一只鸭子?
价值稳定的要求,恰恰是在贝壳、金属铸币之类的标准货币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事儿,至于纸币的价值稳定要求,那就更不必说了。
“铸币是用来度量所买卖物品的价格并加盖印记的金或者银……它是价值的计量单位,所以必须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否则公共秩序必然会被扰乱,买家和卖家就会以很多种方式受骗,就好像码、蒲式耳或者磅这些计量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样。”[ 本段及下面一段哥白尼的话均引自哥白尼的《论货币贬值》的英译本《Treatise on Debasement》,其中的码、蒲式耳、磅分别是当时的长度单位、体积单位和重量单位。]
这句话摘自500年前一篇名叫《论铸币》的文章,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个睿智的学者,但他的主业并不是经济学,而是天文学,后来他经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观点,成了现代科学的奠基人。
是的,说这句话的人正是尼古拉斯.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是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平常使用的千克、米、升这些价值计量单位经常变动的话,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会陷入一片混乱。
实际上,现在世界上最常用的两种货币,美元和英镑,其最初名称的得来都与标准的贵金属重量相关。
其中,英镑的来源是一磅(pound)重的白银,所以被称为“镑”(pound)。
美元,则是来源于标准的1盎司白银,最初被称为“塔勒(thaler)”,传入到西班牙之后,由于发音原因,变成了“道勒(dollor)”。
我们对自己日常的生活已经如此熟悉,熟视无睹到你以为她天然就应该如此,可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对稳定货币的依赖程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在北京、上海或者广州上班的你,早上上班打开电脑,操作系统是远在美国的微软公司发明的,电脑则是由中国的联想公司组装的,而机器的零部件的生产则来自世界各地,英特尔的芯片来自美国的工厂,内存和声卡则是在中国的厦门生产,而厦门这家工厂可能是由韩国的某家企业投资建设的,而韩国的这家企业的股票可能在美国上市,从全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投资者那里借到资金……
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就是衣食住行,可是现在你并没有种地生产粮食,也不会自己做衣服和组装汽车,更不会自己建造房屋——你的中餐叫了一份盒饭,盒饭里的蔬菜却是来自山东,所食用的大豆油甚至来源于遥远的阿根廷某个农场,餐巾纸来自河北的某家企业,饭盒来自福建某家塑料公司……
某种程度上说,你一天之内所接触到的活动,可能整个世界都参与了为你提供相关服务的那些合作——尽管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而已!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所有这些有关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达成,依赖的都是一种稳定的货币价值——如果这个货币价值是剧烈变动的,那么他们的交易很有可能就无法达成,然后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开始土崩瓦解,文明发展自然陷于停顿。
通过一种稳定的货币,我们可以从容实现令人叹为观止的复杂合作。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稳定的货币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信任,从而为人类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大的繁荣。
1.8 天上掉馅饼
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人类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然而,一直有一些人相信,通过铸造或者印刷出来更多的货币,更多的财富就会哗啦哗啦的从天上掉下来,这样他们就可以变得更加富裕。
问题是,天上是真的不会掉馅饼的!
那些人所接到的“天上的馅饼”,并不是来自天上,而是其他人的财富。
每当更多的货币被铸造或者印刷出来进入流通市场之后,这些钱币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让人间现有的财富重新分配而已。
当货币大贬值来临的时候,到底是哪些人能够接到“天上的馅饼”呢?
早在1876年,法国的怀特(White A. D.)经过对法国货币大贬值时代的精心观察,总结到:“只有那些心狠手辣者、道德败坏者、骄奢淫逸者、投机商、承包商以及炒股族才能真正发了大财,损失则都落在了工人阶级、雇员以及低收入家庭的身上,因为他们财产不多,不足以囤积商品或是炒作国家的地皮。”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应该与怀特深有同感,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金钱ABC”中提到:“没有什么能比让农民、工人和所有那些与金融事务没有密切联系的人把劳动力或者产品出卖为可变的“货币”更能置他们于不利的境地了……大家都知道,在风平浪静的天气里,鱼不会跳起来捕食假蝇,只有在河面被风吹得起伏不平的时候,可怜的鱼儿才会错把诱饵当成真蝇,从而成为(金融的)牺牲品。”
作为市场上所有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货币的价格信息承担着指引消费和生产的作用,只有稳定的货币,才能对生产和消费做出正确的指引。
并不否认的是,有时候错误或者扭曲的信息(例如人为的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会带来繁荣,也能鼓励某一个地方的人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让人们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有更多的人得到雇佣而避免失业(这正是所谓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根源),但如果长期来看,这只不过是在玩弄阿拉伯数字而已。
在滥发钞票的情况下,人类一时间所增加的产品和服务,绝大部分都被浪费挥霍掉了,而且造成了接下来的衰退和萧条,在未来人们甚至不得不付出更多,却只能换来很少的产出。
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的政府企图这样做,就这样,许多国家政府年年刺激消费,年年需求不足,年年投资过剩——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问题的根源。
“虽然从总体来看,能够削弱王国、公国和共和国的灾难难以计数,但最重要的四种灾难是战争、道德、贫瘠的土地和货币贬值。前面三种灾难如此显而易见,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第四种有关货币的灾难,只有那些最睿智的少数人才会考虑到。因为它不是一次性地,而是逐渐地、以某种隐蔽的方式摧毁一个国家。”
这同样是哥白尼文章中的话,只是现在听起来似乎依然并不过时。
尽管货币价值衡量标准的改变会伤害很多人,尤其是中下层居民,而且会严重阻碍整个社会秩序的顺畅运转,但历史上却一直有人试图扭曲和操纵这一切。
因为,操纵货币总是能给这个或者那个团体带来利益。正如爆发一场战争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场悲剧,但对军火商和武器制造商来说,却是一次发大财的机会。
宏观经济学的祖宗凯恩斯,在1919年也写过一篇叫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Inflation and Deflation)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睿智地指出:“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钱币更微妙而且更保险的方式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经济规律的破坏性一面中隐藏的全部力量,它是以一种无人能弄明白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
列宁更是说过:“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
只有当一个经济体因为货币危机而崩溃之后,人们对于稳定货币的需求就会异常强烈,这种强烈的需求会改变政府和中央银行们的行为,促使他们选择更为负责任的货币制度。
比方说,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连续经历两次超级通货膨胀的德国,一直到今天对于货币稳定性的要求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欧元的稳定性正是来源于德国的谨慎。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中国1940年代国民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滥发纸币,导致了中国各个阶层对这个政权的彻底丧失信心,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稳定经济之后,从1955年到1976年,由于约束货币供应量,人民币购买力连续20年保持基本稳定。
实际上,自从新石器时代产生产品交换以来,人类都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种价值稳定、携带方便的货币,最初人类选择的是贝壳,后来逐渐趋同于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大多数时间里选择的是原料更为易得的铜)。
到19世纪前后,除中国和印度两个东方大国选择了用银作为货币之外,西方国家全部选择黄金作为标准的货币。
黄金作为世界上真正的钱历史,一直持续到1971年的8月15日。
2.1 馒头与米饭的道理
“十二块一斤,你没骗我吧?前几天还是九块呢,去年好像才只有三块多。”
“批发价一天一个涨,我们也没办法。”
这是2010年春节期间,发生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某农贸市场的一场真实对话情景,问话的是打算购买大蒜的王女士,回答的则是卖菜的菜贩。
类似的对话或者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屡见不鲜,由于大蒜暴涨,大家戏称为“蒜你狠”。
这两年不仅仅有“蒜你狠”,还有绿豆暴涨的“豆你玩”,还有姜价暴涨的“姜你军”、苹果暴涨的“苹神马”、煤价暴涨的“煤超疯”,更不必说坚持暴涨8年的“房坚强”了。
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说法,这些东西价格暴涨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游资炒作,一小撮人钻营分子囤积投机,祸害人民群众……
还有,就是天气原因,造成大蒜减产、绿豆减产、姜减产、煤减产和房子减产——哦,忘了,煤和房子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减产”。
群众生活困难,吃不起蒜、姜、绿豆、苹果的老百姓,只有把火气洒向投机分子,不少人义愤填膺,“那些游资真是太可恶了,囤积投机的人应该给抓起来投进监狱!”
问题在于,“游资”是个没影的事儿,谁能定义出来哪些人的钱叫做“游资”?
更何况,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机倒把”这个罪名早已从法律条文中删除,不能定义出来谁是“投机倒把分子”,又怎么可能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
看来,这些原因根本没有解决途径,老百姓只能是活该“被变穷”。
既然老百姓一次次被打击得够呛,承受打击能力已经大大提高,笔者在这里不妨再小小打击一下——即便政府通过英明决策惩治了“游资”和“投机”,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讲点小道理。
假定全中国只有100个馒头、100碗米饭和200元钱,正常的对应关系应该是1个馒头和1碗米饭都是1元钱,现在社会上的钱一下子变为400元,有人看出来馒头比米饭能多储存两天,于是就用自己手头的钱买馒头存起来,导致馒头从1元涨价到3元……
你说馒头价格能不能降下来?
中国移动请王石做了一个广告,站在珠峰顶端,豪气干云的说,“我能!”
是,政府动用行政手段,甚至国家权力机关,的确能够强制让馒头价格下降。
比说从3元降到2元吧,但钱的总量有那么多,你强行规定不让馒头涨价,那就只能米饭涨价了,于是1碗米饭价格就立即从1元涨到2元。
反过来理解,如果200元钱的数量没有变,因为小麦减产,馒头变成了80个,于是馒头开始涨价,借用国家政府部门的话来说,假定有人囤积投机,导致1个馒头变成2元,用来买米饭的钱就只有40元,那么1碗米饭就一定会降价为元。
上面说到的米饭和馒头都还是属于一般的东西,如果要是考虑到房子这种“大件商品”的话,更是不得了,因为房子价格在所有花费中的比重很大,房价稍稍上涨10%,其他几乎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必须大幅度下跌才能应对。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到处看到涨价,却几乎没有看到降价的东西——尤其是房价暴涨了好几倍,其他物品价格却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在持续的上涨!
推断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钱变多了,而且是变得太多太多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1990年代早期,全社会人民币的数量每年只不过增加4000亿左右,到1990年代后期,年度增加额达到了1万亿左右;2003年前后,达到3万亿元左右,2007年左右,达到了6万亿元左右;到了2009年,一年就猛增了13万亿!
1990年初人民币供应量是万亿元,到了2010年12月底变成了万亿元——20年增长了47倍,这样的满天的钞票洒下来,你说让不让物价上涨?
2.2 通胀他爹的故事(1)
说到当今满世界的通货膨胀,不能不提到被西方称为“纸币与通货膨胀之父”的约翰.劳(John Law)以及由他一手策划的“密西西比骗局(Mississippi Scheme)”。
约翰.劳不仅仅是纸币与通货膨胀他爹,同时也是著名的赌徒、杀人犯、骗子、数学家、金融家、花花公子,女人们称之为“帅呆酷毙劳”,男人们称之为“浪荡子弟劳”……
从17岁开始,约翰.劳就开始了他在伦敦的赌徒生涯。不过,约翰却并非我们大家通常想象的那种“烂赌仔”和小混混,而是一个“有素质、有文化”的赌徒。
由于天赋异禀,在每一次赌博的时候,约翰.劳都会在头脑中经过一番周详的数学计算,所以他赢的时候总是远远多于输的时候——就这样,约翰.劳成了当时伦敦所有赌徒崇拜的对象,如同周润发在《赌神》等一系列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一样,约翰就是现实版的赌侠,年轻英俊、狡黠多智、聪明多金、潇洒风趣,这样的男人谁不喜欢?
约翰就这样受到了伦敦上流社会的青睐,成了社交界的宠儿,尤其受到伦敦名媛的欢迎——与赌场中相似,在情场上,约翰也是个常胜将军,他纵横花丛,进退自如。
约翰.劳的画像[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即便是如此精明的约翰.劳。
在伦敦度过了9年放荡、奢靡生活的约翰,有一次赌注押得太大,又很不幸的输了,祸不单行的是,当时约翰正与某一美眉有染,引来了一场决斗——约翰身手敏捷、技术精湛,在决斗中他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对手。
麻烦也随之而来,那位倒霉死者的亲属以谋杀罪的名义起诉了约翰,于是他成了杀人犯而落入狱中——正如中国武侠小说的套路一样,“英雄”落难,总有侠客相救,在别人的帮助之下,约翰逃出监狱,流亡欧洲大陆,从此浪迹江湖。
武侠小说中写到侠客“浪迹江湖”的时候,动辄就是大笔大笔的银子支出,从来没有告诉大家他们以什么职业为生,似乎他们只要潇洒的“浪迹”,银子就会从天上掉下来……
但是,我们的约翰在浪迹江湖的时候,是有职业的——那就是他最擅长的赌博。
当然,约翰也并不是一直在赌博,他一度充任了英国外交使节的秘书,并潜心研究了当时欧洲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Bank of Amsterdam)。
当时的欧洲钱币并不统一,约翰发现,阿姆斯特丹银行接受客户的贵金属货币存款以后,就折合成当时欧洲大陆最常用的货币单位弗洛林[ Florin,欧洲早期的一种金币,后来也出现了银币弗洛林。]登记到某个人的账户上,客户就可以拿着存款证明的那张纸与人进行交易,这些纸质票据为商人们交易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由于每一张票据都对应着100%的贵金属货币,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票据信用极佳,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描述:“他们当场能让2亿多的弗洛林纸币在欧洲流通,并且比现金更受欢迎,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办到这样的事情……”
可以说,当时整个欧洲商业血液的循环和流通完全依赖于阿姆斯特丹银行,它就如同现在的纽约华尔街一样,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心脏。
通过对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研究,约翰逐渐形成了发行纸币的思想。
对于天才的约翰来说,“即便浪迹天涯,也是一代大侠”——由于约翰在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法国等国漫游时间长达十四年,他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欧洲各国货币、贸易政策了如指掌,更是结识了不少达官贵人。
2.2 通胀他爹的故事(2)
机会来了!
17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驾崩,年仅7岁的太子继承了王位.与约翰关系密切的奥尔良公爵被指定为摄政王,辅佐小皇帝主持朝政。
这个路易十四值得说一说,他当了73年皇帝(别吓着了),亲政时间长达55年,自诩为“太阳王”,在位期间独断专行、奢侈无度,把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彻底搞垮了,他死之后,政府的外债总额竟高达30亿里弗尔[ Livre,法国当时的银币单位。],而法国每年的税收收入总共只有亿里弗尔——这几乎连法国政府所欠外债的利息都不够支付。
2010年的希腊和爱尔兰债务危机,要是和法国当时的情况相比,可谓“神马都是浮云”。
更糟糕的是,有了路易十四那样的顶级领导,当时的法国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法国各地的官吏们一样地腐败堕落,从上到下无人不贪,无人不恶。
面对国家破产危机,奥尔良公爵一筹莫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摄政王的朋友,约翰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声称自己能够稳定创伤累累的法兰西财政,重建法兰西的光荣梦想……
忙得焦头烂额的摄政王一下子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而对约翰.劳来说,则是“英雄”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l716年5月,法国皇帝发布命令,授权约翰.劳与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一家名为“劳氏公司(Law and Company)”的银行,这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
劳氏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意购买、兑换金属货币,而且发行后保证价值不变。
对于一贯使用金属货币的人们来说,这么方便携带的纸币居然可以随时随地兑换,而且还能用来缴税,实在是太过于神奇了。
苍天啊,大地啊,原来纸都可以用来缴税啊?
约翰还公开表示,如果一个银行家在发行纸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担保来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么慷慨激昂,这么信心爆棚,这么负责任——还有谁不信任劳氏银行的纸币呢?
就这样,一年之内,劳氏银行的纸币,其价格甚至超过了同等面值贵金属的15%。
随后,在里昂、罗谢尔、图尔、亚眠和奥尔良等地,劳氏银行的连锁店纷纷开张。
对于约翰的成功,摄政王欣喜不已,约翰也趁热打铁,向摄政王提议建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应该拥有北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做贸易的专有特权——传说,美洲新大陆上的这两个地方遍地都是黄金,那里到处都金光闪闪,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1717年8月,政府授予的贸易授权书颁布了,密西西比公司成立。
不久,劳氏银行也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竟成了法兰西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France),劳氏银行和密西西比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和纸币,都成了实质上的国家货币。
1718年约翰劳签名的纸币[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劳氏银行刚刚从私营转为皇家,摄政王就命令它发行面值10亿里弗尔的纸币——约翰与摄政王可谓是各取所需,“英雄惜英雄”。
1719年年初,法国皇室又颁布了一项法令,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的特权,法国东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也被并入了约翰.劳负责的密西西比公司。
约翰.劳为密西西比公司的众多股民们描画出一幅光辉灿烂堪比天堂的美妙远景,他承诺,每份500里弗尔的股票每年派发红利就可达200里弗尔。
2.2 通胀他爹的故事(3)
每年分红能够达到40%,这是什么样的利润啊?
一时间,约翰成了全法国最炙手可热的人,豪门显贵也好、山野村夫也好、神父主教也好,至少有30万人热切地要求申购这5万份新股,大家都在幻想着一夜暴富。
当代的篮球明星乔丹有个女粉丝,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宁愿让乔丹开车从自己身上碾过去——实际上,当时法国人对约翰的崇拜丝毫不亚于这位女粉丝。
有一位贵妇,趁着约翰一次出行,故意撞上约翰的马车,然后将自己从马车里撞出来,素有绅士精神的约翰立即跳下车搀扶这位贵妇,贵妇趁机提出股票购买权,约翰当然无法拒绝——通过这样的“碰瓷”事件,这位贵妇成功实现了一夜暴富的人生理想。
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一路上涨,从最初500里弗尔的价格一路上涨到12500里弗尔!
投机和炒股一度推动了法国商业贸易的繁荣,那段时期,法国人的自信心无比高涨,就像中国的2005年到2007年一样,做什么生意都能赚大钱。尤其是在首都巴黎,赚钱的机会遍地都是,“淘金”的外地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巴黎,各式各样的马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塞满了大家小巷——真正实践着中国的“车水马龙”那个成语。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说法,需求决定了生产,有钱了的法国人见到东西就买,全国的织布机都在昼夜运转,好应付数不清订单——尽管在加班加点的生产,但当时还是奢侈品的蕾丝花边、丝绸、宽幅细布以及天鹅绒等纺织品的需求量仍然得不到满足。
法国的建筑业更是一片兴旺,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周扩张,城镇化速度空前加速。
劳动者工资报酬也同样水涨船高,以前每天赚15苏[ Sou,法国当时的货币单位,1个里弗尔等于20苏]的工匠现在可以赚到60苏。
首都巴黎成了奢侈品扎堆的大本营,家家户户充斥着高雅华贵、制作精良的工艺品,雕塑、油画、挂毯从外国大量进口,在法国畅销无阻——连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钻石也被摄政王买下来,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了装饰法皇皇冠最耀眼的装饰。
繁华景象充斥了整个国家,看得法国人目眩神迷。
毫无疑问,为什么那两年法国经济发展状况那么好——这当然完全应该归功于摄政王和约翰的政策好!
约翰成了大人物,成了整个法兰西的救世主!
截止到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可以用纸币随意兑换金属货币,这一点没什么阻碍。然而,有人看到了远处黑云压顶,嗅出来了飓风即将到来的气息。
私下里,那些有心的投机者一部分一部分地把他们的纸币兑换成金属铸币,还大量购入方便携带的金银和贵重首饰,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铸币运送到英国、荷兰、比利时。
尽管法国政府采取了严格措施控制贵金属钱币的外流,但却抵挡不住法国国内的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向英格兰和荷兰,留在国内的那些少量铸币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隐藏起来。
议会开始就如何进行补救进行辩论,约翰也被召来发表意见,约翰认为,应当立即发布命令,宣布铸币贬值5%。
命令很快发布了,可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紧接着,另一项法令发布,铸币贬值幅度从5%提高到10%,同时银行业务也受到规范,人们每次最多只能兑取100里弗尔的金币和10里弗尔的银币。
似乎还是不行!
2.2 通胀他爹的故事(4)
约翰干脆怂恿摄政王颁布法令:彻底禁止铸币流通——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的铸币,违者除没收所有铸币资产外,还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同时,法令严禁任何人购买金银首饰、贵重器皿以及钻石珠宝。
法令还鼓励人们踊跃告密,承诺告密者可以得到被告发者违法金额的一半作为报酬。
在这种法令之下,法国一时间告密成风,告密者只需说一句:他怀疑某某家藏有铸币,法庭的搜查令马上就能签发,有些人干脆天天打探别人的情况,变成了“告密专业户”……
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国政府还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到处安插秘探……
法国整个社会信任体系开始崩塌,人人自危。
温总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说到,比黄金和白银更重要的是信心!
为了使公众重新产生信心,法国政府宣布了一个计划,巴黎街头所有流浪汉、无业游民和无赖地痞统统都被强制服役,像战时征兵一样,人数有6000多名之多,政府专门为他们提供了衣服和工具,准备从水路被送往美洲。
据说,密西西比那边满地的黄金实在太多,拣不过来,现在急需大量劳动力去开采。
这些肩上扛着镐和锹的“流浪者大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走着整齐的步伐,日复一日地从巴黎街头经过,然后被分成一个个小分队来到各个港口,等待被装船送往美洲。
然而,实际上,他们中有2/3的人没有上船,而是中途开溜了,分散到法国各地,他们卖掉工具以换取衣食,然后继续过着游荡的生活。
然而,这个过程还是欺骗了一些心存侥幸的民众,他们开始相信,密西西比公司正在大规模开采金矿,要不了多久,金锭、银锭很快就会像以前一样涌入法国了。
看到取得了部分民众的信任,政府继续大肆增发纸币,并且再次颁布法令——纸币是一切交易唯一的支付手段。
政府法令颁布之后不到4个月时间,法国纸币发行总额就高达15亿里弗尔,远远超过法国所拥有的所有贵金属货币量。
就这样,政府煞费苦心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一点点信心也再度被摧毁。
巴黎议会议长当着摄政王的面说,他宁愿要10万里弗尔的金银币,也不愿要银行发行的500万里弗尔的纸票子。
由于人们对纸币失去了信心,经济繁荣走到了尽头,泡沫开始破裂,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糕,政府一门心思想让它贬值的金属铸币,却随着一次次相关法令的颁布而身价倍增。
法国终于撑不下去了。
1720年5月27日,银行停止兑付铸币的业务;5月29日,法国议会强烈谴责约翰.劳制造金融乱局,宣布立刻解除他的职务,并实施软禁,几天后皇家银行宣布倒闭。
市场恐慌最终不可遏制的全面降临,法国金融体系轰然崩塌,到了10月份,法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彻底废除劳氏银行的纸币,再度实施金属货币体系。
金融史上着名的“密西西比骗局(Mississippi Scheme)”泡沫就这样彻底破灭了。
随着一系列新法令的颁布,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最终变得一文不值,后来被政府回收的纸币都在市政府门口直接烧毁,民间歌谣则建议将这种纸用作厕所的手纸。
当约翰劳的纸币试验失败后,他立即由法兰西的大救星变成了法国的头号恶人,臭名远扬,所有的商店里都出现了嘲讽他的漫画,坊间流传的都是挖苦他的歌谣。
根据摄政王的说法,所有的过失和罪责都是约翰.劳的责任,他蛊惑人心,发行纸币,制造金融混乱,让法国陷入万劫不复,他本人纯属被约翰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云云。
一下子,人民群众的愤怒全部转移到约翰身上来了。
有一天,当约翰的马车回家准备进门时,石块呼啸着向马车袭去。要不是车夫机警地驾车猛冲进院门,家中的仆人又及时锁上大门的话,约翰很有可能被人们拽出去撕成碎片。
第二天,约翰的妻子和女儿看完赛马坐车回家时,也受到一大群歹徒的围攻——好心的摄政王闻讯,派遣了一队彪悍的瑞士骑兵日夜在约翰家附近巡守。
飓风袭来之时,约翰处境不妙,他知道自己成了全法国的公敌,不得不变得格外地小心谨慎,他尽量避免在没有护卫的情况下在公众面前露面。
生命时刻处于威胁之下,约翰决定离开法国,他在骑兵的护送下去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之后他又去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人们都知道约翰曾经在法国吹起来了一场灿烂无比的大泡沫,所有人都认为约翰劳一定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翁——但实际上,由于当时仓皇出逃,而且谢绝了摄政王的盘缠,到了威尼斯的约翰几乎可以说是穷光蛋一个。
到了威尼斯之后,约翰只能重操旧业——赌博。
尽管约翰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赌桌旁度过的,但根据有些人的说法,约翰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君子,他坚信自己发行纸币的实践能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约翰把自己在法国所挣到的财富全部用来购买法国的地产——这一举动足以证明,他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可惜的是,法国却由于他的“纸币实践”而一蹶不振,原来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法国工商业陷入了长时间的萧条,几十年里都没有缓过劲儿,基本上退出了与英国争雄的行列,在殖民争霸上更是远远落后于英国。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一听到纸币、股票这样的词儿就要跳起来,他们对这些东西彻底的深恶痛绝了,在英国、荷兰等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金融创新,自然也就没有法国什么份儿了。
马克思老人家对约翰.劳的评价是,此人“具有这样一种有趣的混合性质,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
1729,约翰.劳溘然长逝,其墓志的铭文这样写道:“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长眠在此,他的算术天才举世无双,只用简单的代数法则,就把法国弄得病入膏肓。”
截止目前,“密西西比骗局”中的通货膨胀已经过去了近300年,只是,今天的社会,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人们为财富而癫狂的程度,依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3 CPI的那点事儿(1)
馒头和米饭的道理说透了,通货膨胀他爹的传奇故事也讲完了,该说点学术的事儿了。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说法,“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就代表了通货膨胀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物价与奥运齐飞,连买菜的大妈都知道一句话:“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
那么,这个CPI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
CPI是个舶来品,说起来也颇有历史渊源。
大约在190年前,一个叫做约瑟夫.洛厄尔(Joseph Lowe)的统计学家提出,选择一系列特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来测算整个社会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固定篮子价格指数或洛厄尔指数(Fixed Basket Price Index),对于统计到的结果,他称之为商品价值指数(Cost Of Goods Index, GOGI)或通货膨胀指数(Inflation Index)。
这下大家该明白了,用一个价格指数来代表通货膨胀水平,是有历史来历的,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说到CPI统计办法的时候,还是要说“一篮子商品”,也是来源于此。
不过,后来有人就说了,这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只关注于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关注消费者作为人的消费特点,不好!
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在1924年由经济学家康努斯(Konus)提出了一个生活费用指数(Cost Of Living Index,COLI),用以体现消费者关心的商品价格变化情况,这个指数在1925年被国际劳工组织认定为“国际标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有人提出,作为“国际标准”,也不能只考虑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行为,还是应该考虑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于是,到了1962年,在第十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上,大家经过开会激烈讨论,采用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来统称以上两个概念。
伟大的、真正的CPI,就此诞生。
虽然革命已经成功,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经济领域的统计学家们在“同志仍需努力”的号召下,仍在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着。
2003年12月份,在第十七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上,经济领域统计学家们通过了一个叫做《关于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决议》的文件,来指导各国的CPI编制。
正是在这个文件的指导精神之下,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统计局(EUA)、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世界银行(WB)等一大堆名头很大的国际组织,联合编纂了《消费者物价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2004)》,指导世界各国政府进行CPI指数的编制工作。
国际范围内的CPI就此定型。
由于美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充当世界货币,CPI这个事儿,不扯上美国实在也说不过去,事实上,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对于CPI的争论也的确很丰富。
1974年到1975年期间,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CPI数字频频亮起红灯,偏偏美国又是一个民主国家,老百姓可以随便发表观点,还动不动搞个游行示威啥的,搞得政府很没有面子。
统计CPI的政府部门坐不住了。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提出,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只不过是影响生活标准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天气、坏境、安全、公共品、政治状况等,都有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比方说,寒冷的冬季会增加对燃油、煤气、电力等的需求……
2.3 CPI的那点事儿(2)
咦,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某些经济学家立即心领神会。
由于当时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这些经济学家就嚷嚷,美国发生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化——这就是著名的核心CPI(Core CPI)概念的由来。
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CPI,并将其作为美国宏观经济分析中评价通货膨胀的指标,至于原来的CPI,也还继续编制。
不过,“核心CPI”的概念还是遭到了很多经济学家们的声讨和反对,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迄今在美国依然在争论之中。
让咱们这些土老帽所不能理解的是,就美国CPI这点破事儿,还一度惊动了美国的最高科研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咋回事呢?
原来,到了199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美国CPI的准确性提出了很多质疑,争辩非常激烈。
罪恶的美帝国主义实行 “虚伪的民主制度”,就是有很多弊端——其中的弊端之一就是对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人不够尊重。
咱中国的事儿,政府部门和领导定了就行了,不管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说执行就执行,效率很高,群众意见再大也白搭,但美国的事儿,只要人民群众反应很强烈,哪怕看起来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政府也不得不重视——关于CPI的争论就是一个例子。
鉴于大家对CPI的指标争论得太激烈,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于1995年设立了以经济学家博斯金(Michael J. Boskin)为首的“消费价格指数调查顾问委员会”(也被称为“博斯金委员会”),对CPI的编制过程和测算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这个委员会调查的结论是,原有的CPI统计导致了美国的物价指数在1995年~1996年被高估了,并且建议美国劳工统计局以后要以编制生活费指数(COLI )为目标。
我倒,就这的破事儿啊?!
你还别说,就这,还再度引发悍然大波——美国劳工统计局对这一调查结果立即叫屈,说俺们部门一直以来就把生活费用指数作为编制CPI的理论框架,你们这意见明显是鸡蛋里挑骨头嘛,简直是故意找政府部门的茬儿!
双方相持不下,于是不得不请德高望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出马,于1999年设置了国家科学院CPI研究专家委员会,邀请了13位深孚众望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好好研究研究这个CPI的事儿。
这个“最高级专家委员会”也进行了一番激烈讨论和认真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原有的CPI编制方法基本合理,美国劳工统计局不需要对现行CPI数据收集和估算做出本质改变。
就为人民群众那一点点意见,看看他们那认真劲儿!
2.4 通胀不是CPI(1)
严格来说,就从“通货膨胀”这个词上,我们就可以认为通货膨胀与CPI毫无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通货”的意思就是货币,就是钱,咱们中国古代的铜钱,大都叫做什么什么“通宝”,意思就是“通货宝物”;“膨胀”这个词儿大概不用解释,就是说变多了,变肥了,变臃肿了。
“通货膨胀”合起来的意思其实就是说钱变多了,变肥了,变臃肿了,跟具体商品的价格上涨不上涨没有多大关系,自然就和CPI也毫无关系了。
按照这种严格的解释,只要社会上的钱变多,不管物价涨不涨,都叫做通货膨胀。
当然,这种解释比较严格,而且与老百姓感性认识不够协调。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个更为通俗易懂的定义——通货膨胀是因为钞票供应得多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导致一段时间内商品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
就像前文说的,如果就只是大蒜这种商品,由去年的3元/斤,上涨到当前的12元/斤,其他的所有商品物价基本没有变甚至下降,这不叫通货膨胀,只能叫“大蒜涨价”。
只有在大蒜涨价的同时,绿豆涨、房价涨、水费涨、电费涨、房价涨,基本上什么玩意儿都在涨,这才能叫做通货膨胀。
也只有从“普遍的物价上涨”这个意义上来说,CPI才能与通货膨胀扯上关系。
如果选取的那一篮子商品是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方法也是科学客观的,数据也是诚实调查出来的,这个CPI在代表通货膨胀中物价的上涨程度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可问题是,这三个方面能得到保证么?
答案是——“不能”!
美国的CPI应该是世界上最完善的CPI统计了,它包含了全体消费者所涉及的200多个行业的商品与劳务,有8000多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涵盖了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等人类基本需要,还包括各种政府收费项目,如水费、污水处理费、汽车管理费、过桥费、关口费等,也包含与特定商品与劳务价格相关的税费,如销售税、零售税等。
即便如此,美国的CPI都不能代表真实的通货膨胀数字。
1978年开始公布的那个核心CPI,其一个目的就是让官方统计的通货膨胀数字显得“小”一些;进入1980年代以来,美国劳工部又大幅度修改了CPI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利用统计方法对CPI进行“技术修正”,从而造成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错觉。
怎么修正的呢?
比方说你原来使用最老式的诺基亚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没别的功能,现在诺基亚出了一款新的带mp3、带照相功能的手机,价格也比原来那个贵——美国劳工部在统计的时候,就要把mp3、照相机这两个功能的价格给你“剔除”掉,这样算下来,就手机价格这一块儿,CPI不仅没有增加,还降低了呢!
采用技术修正后的官方CPI数据与未修正前统计出来的CPI数据有很大的差距,有人对1980年到2010年这30年间的CPI-U[ 美国的CPI指标体系包括了工人与职员CPI(CPI-W),用于调整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年度生活成本标准,同时也被作为劳资谈判中工资水平的参考;城市CPU(CPI-U),这个指标于1978年1月开始编制发布,覆盖美国87%的人口,是最受关注的指标。]差距进行了分析并做出图表。
技术修正前后美国CPI-U的对比[ 图表来源于]
刚才说到的都是国际水平的CPI,至于中国的那个CPI,就更值得说道说道了。
2.4 通胀不是CPI(2)
中国现行CPI的前身是原来的“职工生活费用指数”,1990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调查内容,开始编制全国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和零售价格总指数。
随着口号上对农民兄弟的关心和重视,国家统计局于1994年取消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开始统一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从2000年开始,为了体现新世纪新气象的特点,价格指数的公布改为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也就是CPI,涉及的商品按用途划分为8大类,其权重分别是:食品、烟酒及其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居住。
CPI的统计和计算方法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相比美国的CPI需要调查8000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国的CPI总共只包含700多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代表性方面差了很多。
美国至少还把CPI统计方法、原始数据公布出来,“中国特色的CPI”,统计方法老百姓稀里糊涂,原始数据更是从没有公布过,以至于咱中国的学者即使想向美国的研究者学习,自己用原始数据算一算CPI都不行。
估计,就算统计局把原始数据给我们,我们也照样算不出来什么东西——国家统计局能够公布出来“2009年70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上涨了”这样的“原始数据”,你能用么?
另外一条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对于如股票、债券、人寿保险等金融品的价格变化均不包含在CPI之内。
否则,可以想象的是,从2005年到现在,中国的CPI将上蹿下跳到什么地步?
根据当今大多数经济学家们的说法,CPI如果每年保持2%~3%的涨幅,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通胀“润滑油”理论。
这个理论纯属糊弄民众和误导群众,让大家以为物价上涨是一种正常现象——即便按照“润滑油理论”,物价每年上涨3%,25年之后,社会整体物价就会翻一番。
实际上,从1451年到1555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物价上涨了270%,折算下来年上涨率不超过,当时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公众不满,导致民众多次举行游行示威;同一时期欧洲大陆发生著名的“价格革命”,西班牙在100年里物价上涨为原来的400%,年上涨率同样不足2%,这导致了整个西班牙帝国的逐渐衰落……
按照“润滑油理论”,既然社会整体物价翻一番是“润滑”,那翻两番岂不是更加“润滑”?翻十番那岂不是意味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更何况,庞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你这么容易“精确”控制的么?
想3%就3%,想2%就2%,我们干脆恢复到计划经济时代好了,搞什么市场经济?
更有最流行的“经典说法”,当CPI增幅>3%时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当CPI的增幅<3%的时候,不叫通货膨胀。
对于1970年代遍布整个西方国家的“滞胀(Stagflation)”,折算下来其每年CPI涨幅也不过在5%到8%左右,难道我们有一天再把通货膨胀重新定义一下,CPI每年涨幅在10%以下都不叫通货膨胀?
2.5 病从何来?(1)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通货膨胀都是一种病,是一种让整个社会机体逐渐中毒的病!
问题就来了——通货膨胀这种“病”为什么会产生?
如果你接受“钞票印得太多导致通货膨胀”这种观点的话,通货膨胀这种病的原因并不难找——谁在掌握印钞机?
答案正是隶属于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们!
当然,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从来没有一个政治家主动承认是自己制造了通货膨胀,他们总能找出来形形色色的替罪羊——西方的政治家们,总是在指责贪得无厌的企业家、指责得寸进尺的工会,指责挥霍无度的消费者,指责控制石油的欧佩克……中国的政府部门呢,最常见的指责对象则是心怀不轨的囤积商、兴风作浪的游资客、甚至是刻意被塑造成暴发户形象的温州炒房团和山西煤老板……
当然,对于通货膨胀,中外政府方还有一个共同的罪恶敌人,那就是老天爷——每次物价上涨,政府都会告诉我们的就是气候异常造成粮食减产,自然灾害造成商品短缺……
企业家当然是贪得无厌的,工会也的确是得寸进尺的,消费者也有些挥霍浪费,阿拉伯人也确实提高了石油价格,投机商人的确在囤积居奇,游资也的确在兴风作浪,甚至老天爷也确实不是那么仗义,天天风和日丽、年年风调雨顺——可是,所有所有以上因素,都只会造成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而不会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
更进一步的,根据前面所讲过的馒头米饭的道理,即使出现了个别商品价格上涨,那么也一定应该有其他商品的价格下跌与之对应的啊!
因为,所有那些被当做替罪羊而指责的“罪犯们”,没有那一个拥有印钞机,能够凭空印出来装在我们口袋里、躺在我们账户里那些被称为“钱”的纸片片。
进一步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每一个政府都这么喜欢印钞票?
这个原因简直是简单到了极点,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回答——因为政府想通过印钞票来讨好那些他想讨好的人,在表面上不降低其他人钞票数字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凭空印刷出一堆钞票来,送给那些他想讨好的人。
其实,政府本来有另外几个可供选择的途径来讨好他想讨好的人,比方说通过增加赋税、或者向公众借款的办法来筹集到钱,然后再发给那些他希望讨好的人,这样就不必凭空印刷大堆大堆的钞票,自然也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了。
麻烦在于,征税要遭到被征税人的激烈反对,而借款也终归要偿还,对于政治家来说,这两条途径无异于政治自杀。
更大的问题在于,谁会觉得自己钱太多了花不完呢?
对于越来越庞大和越来越臃肿的政府来说,多少钱都不够他花——谁嫌弃钱扎手啊?
结果就是,即便政府增加了赋税、向民众借了很多钱,他还是要选择凭空印刷钞票这个途径来讨好某些利益集团,有时觉得太麻烦的话,干脆就只选择印刷钞票这种办法。
政府想讨好那些人?
对专制和极权政府来说,他们想讨好的人无怪乎整个社会的权贵阶层、与他们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等等;对于民主政府来说,虽然没有了权贵阶层,但他们需要讨好的人反而更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包括每一个支持这一届政府当选的选民、失业者……
实际上,政府开支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钱越来越不够花的现象,并不是最近几十年来才有的事儿,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每一位当权者,无论是国王、皇帝还是议会、总统,他们都曾经试图采用直接增加钱币数量的办法,来为自己的奢侈无度的花费、连绵不断的战争、光辉不朽的业绩筹集资源……
2.5 病从何来?(2)
每一次,当他们这样做了之后,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
诚实的政府有时候也承认这一条,比方说1976年英国的卡拉汉首相(James Callaghan)在工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针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演讲的时候就说:“我们过去经常认为,我们可以用削减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的办法增加就业,并度过经济衰退,现在我非常坦率的告诉你们,这种抉择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说过去存在过并且似乎真的起过作用,那也只不过是给经济体注射了更大剂量的通货膨胀,而下一步紧跟而来的就是更高水平的失业……”
当人类进入纸币时代以来,直接开动印钞机,纸就哗啦哗啦变成钱而出来了,而且印上一个数字之后就能拿出去买到东西,简直如同神话中的点石成金魔法,天上的馅饼就如此轻而易举的掉下来了,这种诱惑谁能抵挡得了?
比方说,现在政府要修一个水坝,本来没有钱,于是打着降低利率的名号,让中央银行印出一大堆钞票来,以“贷款”的面目出现在工地上,科研人员拿到科研费、设计人员拿到设计费、大包二包三包四包的施工老板也赚到了承包费、修大坝的工人拿到了工资,不管是白色、灰色或者黑色,政府管理人员也发了工资,与此大坝相关的各级利益方也都发了一笔横财,而且政府也建成了水坝……
似乎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但却没有谁损失了什么。
天上的馅饼就是这么掉下来的?!
前面说了,老天爷一向很不仗义的,你好好地日子他还动辄要给你来个气候损失和自然灾害啥的,当然绝对不会给你天上掉馅饼的。
那么,到底是谁付钱建设了这座大坝?到底是谁遭受了损失?谁占了便宜?
答案是,所有人民币的使用者在为这个大坝买单,所有人民币的使用者都遭受了损失,新增加的货币伴随着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老板、政府管理者、大包二包三包四包的花费进入到流通领域中,从而使得物价持续不断的上涨……
至于谁占了最大便宜?
首先就是凭空印出来一堆钱的政府,其次就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相关利益团体。
这样以来,你就该明白,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针对全体国民的一种征税——这个征税的额度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就拿我们一个普通人来说,一袋面粉、一桶食用油贵上一元两元,我们都有可能和卖家争吵不休,但从1990年到2010年,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将我们随便一个人的钱都掠夺走了98%(按照1990年的万亿元对比2010年万亿元的比例算),但却没有一个人为我们说一句公道话。
对于政府来说,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赖账!
就前面谈到的这个水坝,如果不是通过凭空印刷钞票来建造,而是通过向民众借款(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建造,等到民众要求政府偿还这些借款的时候,政府就直接印刷了一堆钞票给你——你认为这叫还账还是赖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启动总额达万亿美元“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措施,购入包括国债在内的各类债券;到了2010年11月份,又再度启动6000亿美元的QE2,这些事件为什么引起举世哗然,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说美国开动印钞机,为什么所有人都说伯南克“开着直升机”撒钱……
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甲用白条向乙购买了一堆实际的商品,当乙拿着这张白条要求甲来偿还的时候,甲所做的事儿就是凭空写下更多的白条付给乙?
这叫赖账,还是还账?
2.6 通胀的规律
既然明白了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体系下通货膨胀的规律也并不难理解。
虽然不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者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那样有着确定的规律,但通过总结几千年、尤其是是最近几十年来纸币体系下的通货膨胀案例,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出通货膨胀的一点经验规律。
如果想要追求复杂的理论,自然就有复杂的说法,但按照最简化的理解,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印刷机现象,印刷多少钞票,通货膨胀就是个什么样子。
一旦凭空印刷的新钞票进入某些人的手中,他们拿着这个钞票去买东西,第一个卖东西的人并不知道钞票数量变多了,他还是保持原来的价格出售,由于观察到销售额上升,卖东西的人赶紧去进货,进而导致商品和货物的需求增加,工厂开始加速运转、工人们加班加点,产品的产量开始增加,就业也开始增加,他们都以为自己多挣到了钱,这就成了政府告诉我们的所谓“经济繁荣”。
然而,随着一些人手中钞票数量的增加,他们开始买入房产、股票、黄金等能够长期保存的物资,于是这些物资的价格开始上涨,人们慢慢也发现钞票越来越多,看似挣了很多的钱,实际上能够换到的财富却越来越少,他们要求提高报酬,要求提高自己出手产品的价格,这进而导致了全社会价格的升高,于是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通货膨胀一旦真实的发生,那些本来以为自己挣到了更多的钱的人,就会普遍感觉受到欺骗和玩弄,他们本来以为能够购买更多的东西,实际上在价格上涨之后,他们还是购买原来的那么多东西,产品开始积压和过剩,原来由于增发钞票而刺激出来的产能也毫无用处,大量的人失业,产品产量开始下降,无数的资源、产品被浪费掉——这就是一些御用经济学家口口声声所谓的“经济衰退”。
根据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再次增加钞票供应,继续刺激生产,继续玩弄所有人,然后又一轮的“经济繁荣”就来了,就这样,周而复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正是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深入研究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称为“反通货膨胀的旗手”,根据他针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以色列以及拉美等众多国家长期通货膨胀数据的分析,通货膨胀与钞票数量存在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
图3德国和日本30年时间内钞票数量与通货膨胀对比关系[ 以上图表均引自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第八章]
尽管从长期来看,钞票数量与通货膨胀存在着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但我们普通人更感兴趣的问题可能是,通货膨胀究竟在钞票发出来之后多久才会发生?
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在欧美等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钞票的流通速度很快,所以钞票数量的增长反映到商品价格的增长上的时间变化大约在12~24个月之后。
然而,并非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时间,在一些钞票供应量长期急速增加的国家,因为老百姓能够估计到钞票供应量的增长,所以当人们有了钱就会尽快将他花出去,这样会导致钞票流通时间缩短,这样钞票数量增加与通货膨胀发生的时间差就会短一些。
弗里德曼先生还没有提到另外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极端情况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段时间,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人民币的价值都十分稳定,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老百姓也过惯了苦日子,这个时候人们得到新的钞票,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储蓄起来以备后用——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在开始好几年里大量增发钞票,但通货膨胀常常是在好几年的时间里都并不显现,只有当大家忽然发现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在以极不正常上涨之时,恐惧于自己的财富变成废纸,他们才会赶紧去提取钞票,不顾一切的把它花掉。
这种情况下,增发的钞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时间会延长,根据中国历史的情况,最长的可能达到3~5年时间,但归根结底,通货膨胀只是在累积力量而已,到了某个合适的阶段,可能以“价格改革”的名义,以一种突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3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2006年~2008年四次通货膨胀,都是以这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的。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中国以及2009年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几乎都验证了这样一个颇为搞笑的规律——有时候,政府的钞票还没有印出来,价格就已经“提前”增长了。
1937年6月份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额为亿元,随后逐年快速增加,到了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5569亿元,8年抗战,钞票发行量增加了376倍——根据当时有记录可查的“上海批发物价总指数”,如果以1937年抗战前夕的物价指数为100的话,1938~1944年年年底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15、308、653、1598、4929、17602和250971,到1945年8月,物价指数已经暴涨至8640000。
将1937年6月法币发行指数也确定为100的话,将此后每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与物价指数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上面说的那个规律。
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指数与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于《楮币史话》一书]
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开始的三年内,钞票发行量基本与物价对应,但从1940年开始,物价上涨幅度开始超出钞票发行速度,越到后来,物价上升越来越快——最终,钞票发行量不过增加了376倍,但物价却上升至原来的万倍。
以上数字都还是截止到1945年的数据,等到国共内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更是失控,法币钞票在一年多之后就彻底变成了废纸。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在社会产品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纸币发行数量自然对应着商品的价格指数,但一旦人民群众意识到政府在糊弄他们,预计到政府一定会多印纸币,所以提前将其计算在内,此后物价上涨就如同脱缰野马,上涨速度甚至远远超出你发钞票的速度。
2.7 总根子在哪里
不管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美化和粉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一种社会病,它或迟或早都会对社会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并且带来大量的不公平和痛苦。
在我们讨论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和规律之后,通货膨胀治理也就显得无比容易。
方法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拧住钞票供应量这个阀门,别满天撒钞票就行。
既然各个国家的政府是唯一掌握印钞机的人,所以只要政府下决心控制通货膨胀,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慢钞票的供应量,甚至不需要它抽走原来的钞票,除了以旧换新之外,只要不再凭空印刷新钞票就行!
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这就像要一个吸毒上瘾的人要戒掉毒瘾。
戒毒方法其实很简单,以后再也不要吸食毒品,无论毒瘾发作的时候如何痛苦、如何失态、如果丑陋,都不要通过吸毒来缓解,自然就戒掉了。
然而,对于大堆毒品放在自己眼前的吸毒者来说,又有几个人能够实现戒毒?
对于戒毒的人来说,毒瘾发作时候的那些痛苦、失态、丑陋,其实都是在为这个人当初吸毒之时的那种快活、兴奋和美妙赎罪,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通货膨胀的治理也一样。
现在,为了要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如果减少钞票发行量,必然会在短期内带来失业增加、房屋价格下跌、产品生产量等一系列副作用,这个后果必须要有人承担,又有谁愿意承担呢?
比方说,在2003年以来买到房子的那些人,如果政府不再印制新的钞票,你告诉他房价其实应该下跌为现在的1/5,你觉得他能够接受么?
虽然人们能够接受房价在5年上涨5倍,但却没有一个买房者愿意接受房价下降20%。
有人希望房价跌,有人希望房价继续涨,利益集团、社会矛盾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弗里德曼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有着另外一个比方,他说一个人患了阑尾炎,医生建议割除,这样以后就不会再受这种疾病的折磨,但手术之后,人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个病人却拒绝手术,他认为吃一点止疼片就好了,因为这样没有什么痛苦……
病人的选择当然显得愚蠢可笑,但我们掌管印钞的政府相比这个病人又好到哪里呢?
更重要的是,要政府不再发行新的钞票,也就说要求政府不能再去讨好他想讨好的利益集团,这就会导致某些利益集团的不满,很可能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真是难啊!
可这些难题恰恰都是掌握着印钞机的政府有意制造出来的!
如果一套货币体系不用讨好任何人、任何利益集团的话,像纸币体系下这种普遍的、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本来就不可能会发生,更不可能发生诸如国民党法币、匈牙利潘戈以及津巴布韦币这样天文数字般的通货膨胀。
笔者所说的“不用讨好任何人”的货币体系,并不是某某人臆想的“理想情况”——实际上,截止到1971年8月15日之前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就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体系而言,是从来也不用故意讨好谁的。
根据有关资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的商品批发价格和二百年前差不多,美国的商品批发价格则是与一百年前的价格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是几乎不可想象的事件。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紧缺,世界各国的物价指数都出现了普遍的上涨,但二战结束以后大约25年的时间里,整个西方国家的物价也没有太大变化。
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趋势,只是在最近40年才演变成一个所谓的“世界难题”的!
我们当然可以将原因归结于政府受到“天上掉馅饼”的诱惑,但有没有人考虑过,为什么几乎所有政府都不能拒绝这种诱惑而选择滥发钞票?
正如前文所言,诱惑是几千年来都一直存在的——为什么仅仅40年以前,大多数政府都能够拒绝这种诱惑,现在却一次次的被诱惑?
原因,正在于我们手中的钞票。
因为从40年前,整个世界对“钱”的定义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整个世界的钞票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笔者不断提及的1971年8月15日,就是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因为美国总统的一句声明,整个世界的钞票体系由此而改变。
真正理解了那短短的一句声明,你对整个世界财富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
那我们不妨就来看看整个世界钞票体系的演变吧!
3.1 第五大发明(1)
咱中国人一直都很自豪老祖宗们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让咱们中国这些文化人感到有点惭愧的是,这种说法还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总结,而是来源于英国人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所著的那本《中国科学技术史》。
其实,中国还有一个更伟大的发明应该被列入“第五大发明”,可惜被李约瑟忽略了。
这就是纸币。
要知道,欧洲直到17世纪才出现纸币,而中国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真正的纸币,名叫“交子”,比欧洲早了至少600年!
纸币现在哪个国家不用?
全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在用,难道还不能列入“第五大发明”?
交子纸币是怎么出现的呢?
公元965年,北宋灭掉位于四川的后蜀政权,为了掠夺“天府之国”的财富,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四川的“重货铜布”全部运到首都[ 北宋的都城为汴梁,也称东京、汴京,位于今河南开封。],充实国库。
根据宋朝人曾巩的《隆平集》记载,灭蜀之后赵宋政权立马就开始将蜀中财富全部运出,“重货铜布,由舟运下三峡……水陆兼运十余年,始悉归内府”。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一直使用铜钱作为货币,中央政府这么着“水陆兼运”十多年,把四川的铜都运走了,让四川人民用什么当钱使?
大宋皇帝为了体现对四川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下令在雅州、益州[ 雅州为今四川雅安,益州为今四川成都]等地设置铁钱铸造厂,让四川人民用铁钱,最开始是小铁钱,但这个小铁钱价值太低,所以后来又铸造了叫做“景德元宝”的大铁钱。
为了避免铜钱回流四川,赵宋朝廷干脆规定禁止铜钱入川,违者杀头!
这个铁钱有个什么特点呢?
一个字:重。
每一贯重25斤8两!
咱们形容某人有钱,有个成语叫做“腰缠万贯”,谁缠一下这个铁钱试试看?
根据当时的价格,你要到街上买一匹布,需要用铁钱2万,铁钱2万即使用那个大铁钱,重量也可达500斤,如果用小铁钱,那重量简直要到上千斤了!
谁受得了这个重量啊?
交易成本这么高,整天都在背铁钱了,其他啥都别干了!
人逼到份上,创造力也就出来了。
公元1005年的时候,传说是成都有16家富商,用大铁钱作保证,发行“交子券”作为交易凭证——“交子”这种纸质凭证出现之后,交易倒是变轻松了,但也很快就有“聪明人”开始钻空子,他们偷偷的增发交子券的数量,变魔法一样无中生有变出来的很多交子券来为自己“广置邸店、屋宇、田园、宝货”,导致的结果是“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可不嘛,我有100个铁钱,我却发行200张交子券——200个锅,100个盖,耍奸使坏的人总有玩不转的时候,当然会导致到处都是告状喊冤的。
益州知府就义正辞严的发表公告,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护不明真相群众不再上当受骗,所以政府下令关闭所有交子铺。
政府为民着想,做出了伟大正确的选择!
可是关闭了交子铺,铁钱那么重,难道朝廷皇恩浩荡,同意四川人民开始用铜钱?
老百姓没有想到的是,宣称别人“奸弊”的政府,原来是要自己印交子!
原来,在整治和取缔民间交子券流通的过程中,某些“聪明的政府官员”一看,交子这玩意儿好啊,方便交易、促进贸易,发行者还能借机大赚一笔,这种好事哪能少了政府呢?
3.1 第五大发明(2)
于是,在这些官员的奏请之下,北宋朝廷于1023年设立益州交子务,1024年北宋朝廷开始发行第一届官交子,发行数量为万贯,用36万贯[ “贯”以及下文的“缗”,都是中国古代铜钱的计数单位,都是指1000文铜钱。]铁钱作为保证金。
所谓的“保证金”和现在的“银行准备金”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区别就在于那时候交子纸币的准备金是铁钱,现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准备金还是人民币(放在中央银行那里)。
用现在金融界最流行的说法,北宋第一届官交子的准备金是36万贯钱,杠杆率是倍,每1万铁钱,发行万的交子纸币。
北宋朝廷发行官方交子纸币,这表明代表政府信用的纸币正式出现!
这可是货币史上重要的划时代的事件,纸币的出现,意味着原来代表真实财富的实物货币(金银铜铁、谷物布匹、贝壳猪牙等),开始向一种不具有真实财富的价值符号过渡。
在金属铸币时代,政府玩弄天上掉馅饼的“游戏”总不是那么顺心如意,不管是铜钱变小变薄还是加锡加铁,这种拙劣行径老百姓一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这常常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严重不满,如果民众反应更激烈的话可能会选择造反而让政府垮台。
纸币出现以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变得简单而且隐蔽得多了!
可不,不就纸片片上印一个数字么?至于我是否多印了老百姓怎么可能知道?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开,于是政府就这么偷偷的、偷偷的增发纸币,天知地知我知,你老百姓可就不知道了,而且我还可以糊弄你说是投机商人使坏、是游资闹腾、是工会、是消费者、是阿拉伯人……
等差不多老百姓都看出来是政府在耍奸使坏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纸币可谓为通货膨胀创造了最好的温床,被众多现代经济学家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经济学家的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考察了截止到他那个时代(1930年代)的所有纸币的命运之后,得出来了这样一个结论:
“纸币,对于使用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一种灾难。”
为什么呢?
只有一个原因——人性。
由于人性的自私、贪婪和不自律,导致发行纸币者(政府)始终面对着一种“天上掉馅饼”的诱惑,一旦遇到任何危机(有时甚至没有危机),或者想取悦某一利益集团,增发纸币就成为最快捷的选择,于是纸币的数量猛增,通货膨胀最终把人们对货币系统的信任全部毁掉,然后就是各阶层人民对这个政权的尊重完全丧失,国家陷入灾难。
控制了钞票的发行权,就可以轻松掠夺全体民众财富并将其转移给某个利益集团,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变成了灾难。
根据皇家正史——《宋史》的说法,在赵宋政权代表正义的力量解放四川之后,朝廷本来是打算在四川铸铜钱的,但是恰在此时,王小波、李顺作乱(农民起义),没有办法铸钱,民间钱太少,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通货紧缩),于是大家只能用交子纸币来交易……
按照这个说法,当时蜀中缺钱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老百姓造反所致?!
这下可好,朝廷先把纸币出现的所有好处都霸占了,然后还把问题和责任都全部推到农民起义那去了。
皇家的历史记载总是这么聪明!
考古发掘出的交子纸币及其残破的铜板制版[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3.2 古代中国钞票史(1)
交子纸币出现之后,只是在四川地区流通,由于大宋朝其余区域依然使用铜钱,所以交子应该算作大宋朝的“特别行政区货币”——和今天的港币一样。
交子纸币出现以后,因为这“钱”来得太过于神奇, 政府一开始也很认真,不敢胡来,每两年发行一届,印刷一批新交子兑换旧交子,从第一届“官交子”开始发行后的50年间,交子的发行都很成功,交子纸币也基本没有出现贬值现象。
曾经有一次,宋仁宗在西北和西夏以及辽国打仗的时候(1041~1048年),没有军饷,狗急跳墙之下,有一次就让四川印刷了60万贯没有任何准备金的交子。
60万贯,毕竟数量不大,老百姓也就默默的承受了,交子纸币只是有些许贬值。
可这政府啊,一旦尝到了印刷纸币甜头,就是得寸进尺的那副样儿。
到了1072年,政府干脆直接对民众耍无赖,发行新交子的时候,旧交子不回收,一下子等于把纸币贬值了一半;到了1090年前后,北宋朝廷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打仗,为了筹集军费,动辄就增发几十万贯、几百万贯,没过几年就搞得四川交子满天飞。
纸币这玩意儿,一旦满天飞,那就只有一个下场——就是贬值。
到了北宋元符年间(1094~1098年),朝廷一下子流氓做到家,规定要交回官府5缗旧交子,才能换到1缗新交子,一下子,政府就把老百姓4/5的财富给掠夺走了。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把交子给改名叫“钱引”,一家伙就发行了2600万贯,而且不设准备金,而且也不允许旧交子兑换,实际上当时通行的钱引总数已达5300万贯。
几千万贯钞票,这是个什么概念?简直是对四川人民财富的彻底血洗嘛!
北宋都灭亡了,刚刚建立的南宋小朝廷还是不忘大肆印刷钱引,宋高宗赵构这厮在1137年居然一下子就下令发行了3780万缗的钱引。
效果立马就显现出来:面值1000钱的钱引,实际交换中仅当100钱,贬值90%!
到了1161年,宋高宗又是一下子发行4100万缗钱引;到了1208年,南宋小朝廷不知发什么神经陡然“雄起”,要对北方的金国进行“北伐”,于是政府发行钱引数量剧增至8000万缗;到了1234年,钱引的发行量达到了惊人的亿缗!
就四川那么大一个地方,这种印钞数量,结果可想而知。
改了名的交子纸币最终贬值到一文不值,退出了历史舞台。
纸币出现以后,由于“天上的馅饼”掉下来的太过于轻松,对掌握了印钞权的政府来说,不使用这个“法宝”,简直是天理不容。
继北宋的交子纸币出现之后,中国接下来的几个王朝,几乎都发行了钞票——南宋时期,使用最广的钞票是一种叫做“会子”的纸币,与南宋对峙的大金朝,使用一种叫做“交钞”的纸币时间最久,随后的大元朝更是全世界第一个完全使用纸币的王朝!
然而,政府玩弄纸币过了头的话,就会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玩火者必自焚”。
第一个“玩火自焚”的主儿,还不是发明纸币的宋朝,而是“引进先进文化”的大金朝。
金朝统治者打败北宋之后,发现居然有纸币这种好玩意儿,可以肆意掠夺民众,于是立马就开始“向先进文化学习”——1153年,金朝仿照着“交子”这个名字,设置交钞库,发行“交钞”纸币。交钞分为大钞(1、2、3、5、10贯)和小钞(100、200、300、500、700文),以7年为一界,界满以旧钞换新钞,回收旧钞,其发行手段完全和交子一样。
3.2 古代中国钞票史(2)
金章宗就任CEO之后,干脆废除了交钞七年一界的制度,改为“永久通用”。
“我的地盘我做主”,大爷我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而且还要无限期流通……
就这样,与现代世界各国纸币发行制度最相似的纸币制度建立起来了。
一开始,为了在印钞上“节省”,金朝的交钞印刷以大面额的居多,自然引起大钞贬值,北方人认死理,比较粗,觉得大面额的太多,于是拒收1贯以上的大钞。
大钞被拒收,金朝朝廷干脆大量增印小钞——看看政府这歪心操的!
大钞小钞忽然都多了起来,自然是物价飞涨,人们于是对小钞也开始拒收。
金朝统治者一看不行,干脆霸王硬上弓,下令严禁议论钞法,而且规定民间不管什么交易,超过1贯以上都必须用交钞,商旅携带现钱不能超过10贯……
大金朝崇尚武力,与周边的南宋、西夏、西辽和蒙古战争不断,为了筹措急剧上升的军费,把滥发交钞作为主要法宝——1210年,仅发军饷就运送交钞84车(这种货币单位!),导致交钞在市场上根本无法流通,形同废纸(“交钞之轻几于不能市易矣”)。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中都城(今北京)被蒙古人包围,金朝开始增发20~100贯的大额交钞,随后立即跟着再增发200~1000贯的大钞。
结果想都不用想了,每贯钞贬值到一钱,贬值率,物价飞涨,“死者不可胜数”。
贞祐三年,看交钞实在不能流通了,金朝朝廷宣布废止这种纸币,开始发行另外一种叫做“贞祐宝券”的纸币。
可这个“贞祐宝券”,由于政府发行量上仍然是丝毫不控制,不到1年就又再度贬值了,导致的结果是——“河北大饥,民相食”。
贞祐宝券及其五十贯、五贯的完整钞版[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1217年,看着铜钱上的那个“通宝”名称老百姓挺认可的,于是金朝赶紧发行“贞祐通宝”(是纸币,不是铜钱),规定1贯相当于白银1两。
老百姓一下子还真被糊弄住了,以为这和铜钱一样,也就用了几年。
可惜,过了5年之后,大金朝政府故伎重演,发行量剧增。
百姓就醒悟过来了——原来还是在耍我们啊?
立马,又是贬值。
1221年,看着前面的“贞祐通宝”都能糊弄老百姓好几年,金朝赶紧发行了“兴定宝泉”,但经历过上一次,这次老百姓学精了,到第二年这玩意就不能流通了。
金朝政府又试着改个名字,叫做“元光重宝钞”,但民间直接拒绝使用,朝廷企图再次来霸王硬上弓,强迫民众接受,但结果就是“市肆昼闭,商旅不行”。
大哥,我怕了你了,店铺关了,不做生意了,行不?
也就是说,到了大金朝最后十几年,经济体系和纸币信用已经完全崩溃,民间要么采用实物交易,要么使用白银,完全不用纸币了!
此后的大元朝,在钞票使用上,走得是和大金朝几乎一模一样的路子。
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人从部落时期一直到成吉思汗去世前夕,都没有钱币的概念,通常直接采用牲畜进行交易,实在要用到货币的时候就用金银、珠宝、人参、虎皮啥的。
后来窝阔台大汗攻灭金朝,哇,一下子发现了纸币这种好东东,也就也照猫画虎,学着金朝的样子,发行“交钞”,不过只是在特定的区域流通,有点像宋朝的交子纸币。
忽必烈当了大汗之后,开始发行通行全国的“中统元宝交钞”,随后又改改名为“中统元宝钞”,前一个以丝做本位,以锭为单位;后一个以铜钱为本位,以文和贯做单位。
3.2 古代中国钞票史(3)
在这两种钞发行之初,由于元朝刚刚建立,蒙古人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纸币发行有充足的金银做准备,一旦出现纸币贬值,政府立马用平准库里的白银收钞,所以开始的20年间,纸币币值尚算稳定。
泱泱大国的风度,让从穷乡僻壤的欧洲威尼斯过来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下子就看呆了,他简直像在看魔法。
“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纸以给赏用、购商物以及货物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大汗有许多这样的钱币,可以凭之买下世上所有的财富!”
他回到欧洲之后,告诉欧洲人中国使用纸做货币,大汗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欧洲人全部嘲笑他胡扯、开玩笑。
可不嘛,只有金银才是货币,谁会傻到接受纸片来做货币啊?!
马可波罗所不知道的是,大汗只不过是凭借武力强迫别人接受这些纸片的,大汗也不可能凭那些纸片买下世界上所有的财富——比方说到了马可.波罗自己所在的欧洲,这种纸片就没有什么用处,最多只不过是印着图画的废纸而已。
反正大元朝的纸币印刷起来又不费多少劲儿,忽必烈在赏赐大臣的时候可大方了,动辄手一挥就是10万锭、20万锭。
至于这些钱是不是会引起通货膨胀——当皇帝,要的就是一个“爽”字,我只管赏赐,哪管得了什么贬值不贬值的!
1280年以后,回纥人阿合马成了大元帝国的财政部长,他打着“将元大都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金融中心”这样的口号,将各个地方原来用于平抑钞价的金银全部运往大都城(今北京),力图把全国所有的财富都集中于首都。
在阿合马的主政下,纸币再也不能兑换金银,而且发行额也猛增至218万锭,是1260年的30倍。
纸币滥发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立即随之而来,物价很快就暴涨10倍。
民怨沸腾之下,阿合马部长被一个侠客用大铁锤击碎了脑袋(不是小说,是历史记载!)。
明摆着中统钞已经大大贬值,骗不了人了,于是在1287年,忽必烈重新发行了另外一种叫做“至元通行宝钞”的纸币,规定至元钞1贯等于中统钞5贯。
在元朝不到100年的统治历史里,至元钞使用时间超过60年,是元朝最重要的货币。
大元朝的中通元宝交钞和后来的至元通行宝钞[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为了“又快又好”地把大元朝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大金朝一样,大元朝朝廷对人民的掠夺有点狠,政府印刷至元钞的时候,大钞太多,小钞不足,民间不得不用茶帖、面帖、竹牌、酒牌等充当小钞,还有干脆用油漆的小木片当做小钞。
元朝中期以后,政府和官僚系统越来越臃肿庞大,支出不断增加,蒙古统治者粗暴残忍,,对财富贪得无厌,恣意浪费,对王公贵族又大肆赏赐,即使把全国的财富都掠夺到了首都,国库还是开始空竭。
到了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当政之时,灾荒频发,加上蒙古统治者不晓得抚恤民心,导致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镇压人民反抗,政府财政更加不够用了,不得不一次次求助于滥发纸币的“法宝”。
根据发行数量统计,到1329年,至元钞发行额度相比1287年增加了8倍左右,而物价则上涨了10倍,老百姓的财富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被政府给刮走了。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看到至元钞也开始急剧贬值,而镇压人民起义的军费又没有着落,元顺帝开始换个新花样,发行了“至正中统交钞”。
这个时候,元朝已经到了灭亡前夕,既然是因为军费没有着落才发行新纸币,可想而知至正钞会如何发行,大元朝的纸币印刷机那是全力开动、辛勤工作:
“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漫人间者无处无之……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
成车成船的运至正钞,那至正钞的币值可能高么,也难怪散落到地上人都懒得拾起,
至于价值嘛,十锭钞连一斗粟都买不到了!
可惜的是,穷乡僻壤过来的马可波罗先生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
急剧的货币贬值大大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元帝国的所有民心、信用全部丧失,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和金王朝、宋王朝一样,元帝国也在纸币急剧贬值中亡了国。
元朝末年流行一首民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合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开合变钞祸根源”,人民群众的眼睛是何等雪亮啊!
3.3 五百年的轮回
因为亲眼目睹了大元朝因为纸币而亡国,大明朝建立之后,首任CEO朱元璋准备恢复使用铜钱,而且也真的铸造了很多铜钱,但铸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开采铜矿铸钱很麻烦,成本很高,想想人家大金朝、大元朝的纸币,不也用得挺溜的么,我为什么就不行?
我是全天下的老大,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于是,朱元璋就依葫芦画瓢,学着大元朝的样子颁布“钞法”,洪武七年(1374年)年设“宝钞提举司”,第二年就由中书省开始印造“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分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共六种面值,低于此面值的才用铜钱,但是禁止金银流通。
朱老大同时规定,宝钞一贯兑换白银一两——不过,民众只能用白银向政府兑换宝钞,但不能用宝钞向政府兑换白银。
哦,原来是只许老朱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
朱元璋从小只顾着放牛了,文化水平比较低,学宋、金、元学得不好,人家那些纸币在开始发行的时候,都是有担保的(不管是铁钱、铜钱或白银、丝绸),可老朱家的大明宝钞,啥担保也不设,只是强行规定人民必须使用——“凡商税课程,钱钞兼收,钱什三,钞什七”。
也就是说,所有纳税缴费,大明宝钞要占70%。
老百姓可没有印钞机,大明宝钞哪里来?
还不是得拿实物来找政府换!
更要命的是,前期的纸币还分界回收,老朱家的纸币,只投放、不回收……
想想看,这样的大明宝钞,不贬值才没有天理呢!
1375年印刷出来的大明宝钞,到了洪武23年(1390年),1贯就只值250文钱了,再到了洪武27年,只值160文了。
至于“昏烂”旧钞,购买力急剧更是下降,甚至形成了新钞购买力要超过旧钞1倍的情况,以至于后来没有人愿意要旧钞——至于留在老百姓手里那些昏烂旧钞,自然慢慢的就变成了粉末尘土,老百姓财富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没有了。
财富当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被朱皇帝的政府给掠夺走了!
宝钞不断贬值,交易不便,于是大家就想法设法尽量使用铜钱,不愿意用那些纸片片,甚至把许多大额交易给化整为零,变成小额交易。
眼看着大明宝钞则要丧失信誉退出流通了(“物价涌贵,而钞法益坏不行”),朱老大一看势头不对,干脆下令连铜钱也禁止使用,“犯者以准奸恶论”,同时增印一些小面值的纸币,企图凭借禁令以及一贯的严酷刑法来强行使纸币流通。
钱币有自己的规律,可不是你说不贬值就不贬值的,没有支撑的纸币照样一路贬值。
到朱棣上台的永乐元年(1403年),一石米价格已经由1376年的宝钞1贯涨价到了宝钞10贯,也就是说,叫花子皇帝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原来的1/10了。
尽管中间折腾了好几次,但“大明宝钞”的前景却越来越惨淡,纸币的信誉明显一日不如一日,永乐皇帝之后的大明朝CEO们也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断的发布赋税折银上缴、罚金赎金折银折钱、官俸折银折钱等政策,到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指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被蒙古的瓦剌部落打败,导致皇帝明英宗被俘的事件,这件事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前夕,货币使用上已经形成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格局。
“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朝人心惶惶,纸币信誉更是每况愈下,政府如果还是坚持使用纸币,激起民变,很可能像元朝一样,导致大明朝玩完,所以皇帝借坡下驴,干脆在1465年下诏“通钱法”:“凡征商税课程,钱钞中半兼收,每钞一贯折钱四文……”
注意后面那半句,要求钱和宝钞各收一半,但1贯钞到这时候就已经只能折算4文钱了,大明宝钞开始的时候1贯是代表1000文铜钱的,从朱皇帝1375设置大明宝钞到重新改用铜钱,90年时间,即使考虑到中间的升值过程,大明宝钞最终贬值为原来的1/250!
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纸币已经不能用作支付手段了。
官方文件确定用银子和铜钱做货币,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纸币基本走到了尽头。
就这样,从1025年到1567年,5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从发明纸币替代金属货币,到废弃纸币再度启用金属货币,走完了纸币的一个轮回。
由于小额支付用铜钱,大额支付用白银,用专业术语来说,相比于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的金银复本位货币体系,中国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银铜复本位货币体系。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几十年之后,都已经想不起还曾经用纸这种玩意儿当过钱来用了。
正如我们今天的老百姓,在使用纸币几十年之后,似乎已经忘记我们在解放前,因为国民政府的法币和金圆券形同废纸,人民还在使用银元做货币呢。
不过,明朝朝廷并没有彻底废除纸币,只是不再强化纸币流通,但又不肯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人的阑尾,附着在以银子和铜钱为主的货币体系上。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如果按照白银价格计算,宝钞贬值为原来的1/76000,如若按照米价计算,宝钞已经贬值到原来的1/30000。
后来,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朝,他们深刻汲取了蒙古人以及明朝发行纸币的教训,一直老老实实的使用银子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就是采用重量和成色来确定货币的价值,再也没有打过纸币的注意。
连钞票都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钞票贬值不贬值的说法了。
3.4 纸币与金本位(1)
相比中国人在钱方面的“聪明”,西方人就显得太过于“老实”了。
实际上,就在四川交子出现前后,11世纪西方也出现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票据,有了一部分纸币的功能;到了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国债、股票等“很现代”的金融产品在西方相继出现,商业信用票据使用在意大利的一些家族银行中也已经相当普遍。
只是,纸币依然迟迟难产。
17世纪是个金融创新辈出的时代。
作为阿姆斯特丹市议会批准成立的银行,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算作世界上第一家公共银行,有了市政府的支持,它所发行的商业票据信用极佳,自然更加接近纸币——这也正是约翰.劳在法国所实践的纸币灵感的来源。
实际上,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将阿姆斯特丹银行所发行的弗洛林商业票据当做西方最早的纸币。
不过,关于西方纸币的产生,更加经典的说法是来自英国的金匠们。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王查理一世强行没收商人们的黄金,商人们只好把自己的黄金偷偷存放在金匠们的地窖里,金匠们则给商人们开出手写的收据。
为防止被国王发现,这些黄金收据没有署名是属于谁的,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而是直接采用这些收据进行交易,于是这些收据就成了纸币。
然而,由于没有政府的参与,截至此时,西方的“金匠券”最多也只不过和中国最早的民间交子券处于同一水平。
1694年,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成立,作为全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模仿金匠券,正式发行了纸币——西方真正的纸币由此诞生。
所以,虽然约翰.劳被西方人称为“纸币和通货膨胀他爹”,但西方最早的纸币并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应该归功于英格兰银行、瑞典央行或者阿姆斯特丹银行。
不过,截止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的纸币都是可以兑换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可兑现纸币(Redeemable Paper Money)”。
与可兑现纸币相对的,自然就有“不兑现纸币(Fiat money,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简称就是“法币”,这就是1935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兑现纸币名称的由来。])”,约翰.劳在在法国开展“纸币实验”的后期,规定纸币不能兑换金银币,纸币就成了“不兑现纸币”。
从这个意义上说,约翰劳可以被准确的称为“法币之父”或者“不兑现纸币他爹”。
“天上掉馅饼的实验”在法国彻底失败以后,欧洲人算是领教了法币的威力,心存警惕之下,他们也不敢再玩弄这种玩意,但是交易中使用金银币又不是那么方便,于是他们就想出来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在纸币体系下实施所谓的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银本位(Silver Standard)或者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如果这张纸币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黄金,这种纸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如果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白银,就称为银本位制;如果白银和黄金之间政府规定了确定的兑换比率,这张纸币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就被称为复本位制。
简单的说,纸币,是跟着白银走,还是跟着黄金走,抑或是白银黄金两条腿?
19世纪之前,欧洲的货币五花八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铸造了各自的银币和金币,而最大的麻烦就是,金币和银币币值对比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市场价格随时变动,这就导致许多产品都有两个价格——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这大大阻碍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
3.4 纸币与金本位(2)
例如,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英国就是基尼金币(Guinea)和先令银币(shilling)通行,每一样商品都需要标上基尼金币的价格和先令银币的价格。
这么麻烦,不阻碍人们做生意才怪!
这时候,一个在数字上狂热追求精确的人出现了,他要对英格兰的钱币体系进行改革,并影响世界货币体系,这个人就是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牛顿这个人我们可不应该感到陌生,几乎我们每个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牛顿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一定知晓的是,牛顿前半生在做科学研究,后半生则弃学从政,一直在和钱打交道。
原来,牛顿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和自己的一个学生成了朋友,这个学生呢,后来变成了英格兰的财政大臣,他就向当时的英格兰国王推荐牛顿担任皇家铸币厂监督(Warden of Royal Mint)一职,得到了国王允许。
于是,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后第三年(1696年),牛顿先生满怀热情的走马上任。
监督嘛,本来只是一个闲职,纯属学生为自己老师提供的一份肥差,不想牛顿可是个认真的人,而且精力旺盛,绝不是那种混日子的领导,他不仅详细研究了铸币厂每一班次的运转情况,记录产生的各种费用,而且钻研有关铸币理论,提高货币铸造的生产效率,上任不到一年时间,竟然使皇家铸币厂铸币产量提高了8倍之多!
很快的,牛顿就被提拔为皇家铸币厂厂长,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工作到1727年去世。
对于追求确定和精确度的牛顿先生来说,金银币相对价值的变动真的很令人讨厌,在他的推动之下,英国议会于 1717 年立法,规定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这就形成了刚才提到的复本位制。
这样以来,英格兰银行所发行的每一张纸币,都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金币或者银币。
牛顿的确是个狂热追求精确和准确的人,他不仅对于自己的铸币工作极为认真,对于那些扰乱这些精确而铸造假币的人也恨之入骨,甚至还亲自去刑场观看处决造假币的罪犯。
在确立复本位制的同时,牛顿还将每盎司黄金的价格确定为3英镑17先令10 便士。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确定了英镑纸币只盯住黄金,这标志着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金本位制——从此,每一张英镑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而白银则成了普通商品,价格自由浮动。
就这样,大英帝国忙乎了上百年,最终确定自己的英镑纸币跟着黄金走。
稳定的货币,为英国称霸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金本位的支撑下,大英帝国蒸蒸日上,建成了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以至于到了19世纪后期,“像英镑一样好”,已经成了世界各国货币改革的“最高理想”。
怎么样才能做到“像英镑一样好”?
当然就是纸币体系像英镑一样采用金本位!
于是,在确定自己纸币跟谁走的这件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各国经过好一阵的忙乎,在货币方面基本都走上了和英国一样的道路,无论最初是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基本都演化成了金本位制,这些国家包括了葡萄牙、德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海地、加拿大、阿根廷、埃及、日本、俄国以及美国等。
到20世纪初,当时的大国之中,只有中国和印度还在施行银本位制。
就这样,整个世界的纸币体系都统一到黄金这种闪闪发光的黄色金属上面。
也正因为世界各国的货币都统一到了黄金这种金属上,每一个国家的纸币都代表了一定的含金量,这样的话各国货币的汇率也就基本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进行。
在金本位的体制之下,只有通过诚实劳动,生产真实的财富,才能换回来真金白银,不可有那个国家有什么特权,天天靠着借钱还能一直吃香的喝辣的,威风八面。
3.5 金本位的变迁(1)
1974年7月13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份英国整个工业革命时代的物价统计报告。
根据长久的物价记录数据,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时间里,英国的物价始终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英镑的购买力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
如果将1664年的物价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除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物价曾短暂地上涨到180之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物价指数都低于1664年的标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的物价指数为91。
如果我们再从黄金和白银供应这个视角来进一步考虑英国这250年的物价变化,可能能够从更深的程度上理解我前面讲过的“馒头与米饭的道理”。
在这250年间,美洲产的黄金白银一直源源不断的在涌入欧洲,而且后来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南非以及澳大利亚都发现了大量的金矿,无论黄金还是白银的产量都已经急剧增加,而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成了贵金属的主要涌入国之一。
即便在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英国还是基本保持了物价平稳,这说明了一个客观的、不必讨好谁的商品货币体系,即使货币供应量逐年自然增加,由于社会上的商品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本不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因为,贵金属再怎么大量涌入,折算到长达250年的时间里,其年增长率也不会超过2%,这种货币供应的增长是受制于贵金属的产量,属于有约束和节制的增长。
长期稳定的货币,使得小小的英伦三岛,雄霸世界长达200年。
英国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无论是金本位制、银本位制还是金银复本位制,在采用商品货币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难以治理的通货膨胀。
例如,美国在建国以后,采用金银复本位制度时间也长达100多年,1800年美国的物价指数约为,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同样的,在这期间,因为贵金属产量的增加,美元纸币的供应量也是在逐渐缓慢增加。
也就是说,在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美国物价反而在逐渐下降!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合理的通货膨胀是润滑油”的理论,用在美国自己身上都显然说不通,居然还被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拿来作为“重要理论”为中国的通胀辩解。
欧洲主要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经济空前发展的关键时代,由于收到了贵金属产量的约束,它们的货币和社会物价都非常稳定,基本上都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法国法郎,从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
荷兰盾,从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货币稳定;
瑞士法郎,从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货币稳定;
比利时法郎,从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货币稳定;
瑞典克朗,从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货币稳定;
德国马克,从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货币稳定;
意大利里拉,从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货币稳定。
看看以上数据,再对比一下中外主流经济学家们声称必须保证物价以一定的速度上涨否则通货紧缩就会引起经济衰退的理论,是不是就像听到有人在放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屁?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如果我们把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思考一下,货币最稳定的一个阶段,恰恰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最快的阶段。
3.5 金本位的变迁(2)
难怪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将金本位高度评价为整个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货币度量衡,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阶段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财富创造力,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可惜,好景不长。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军备战,欧洲国家相继停止了黄金的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并在随后相继废除了金本位。
为了战争,参战各国竞相滥发不兑换的纸币,通货膨胀在参战各国纷纷出现,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出口贸易萎缩、国际收支恶化。
世界大战期间,亿万人死于战火或变成残疾,无数的民众忍受饥寒交迫,但黄金却是国际间唯一的硬通货币,主要被参战国用于购买军火。
这正应了我们从小在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人类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一次大战期间金本位的废除,直接造就了1922年~1923年德国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
数据显示:1921年1月一份报纸卖马克,到了1922年5月卖到1马克,随后上升到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到了1923年9月,一份报纸已经卖到了1000马克!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瞠目结舌:一份报纸的价格10月1日开始卖2000马克、10月15日的12万马克、10月29日的100万马克、11月9日的500万马克,最后上升到11月17日的7000万马克。
可以说,在当时的德国,无论是食品还是工业品,什么的缺,唯一唯一不缺的就是钱。
大街上孩子们把马克当成积木,在街上大捆大捆地用它们堆房子玩,一名女子用马克代替木柴,投入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比烧煤更划算一些。
在这样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下,整个德国陷入绝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各国钞票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国际贸易和商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一片混乱,于是一些国家再度呼吁恢复金本位制,但主要国家已经无力恢复原来随时可供民众兑换金币的那种严格的金本位制。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世界各国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和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啥叫“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呢?
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使如英、法等战胜国,其政府所拥有的黄金已不足以供人兑换,于是干脆流通纸币,也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虽然纸币规定了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当然,如果你是大老板、狂有钱的人,政府可以对你网开一面,规定你手中的纸币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到中央银行来兑换金块,所以叫做“金块本位制”。
比方说,英格兰银行规定,只有达到最低限额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1700英镑)才给你兑换;法国则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
这样以来,政府就成功地把绝大部分穷鬼们挡在了兑换黄金的门槛之外。
这其实是一种残缺的金本位,就像一个人被剁掉了双脚,在金块本位制之下,由于普通民众不能随时兑换黄金,政府就可以授意中央银行玩所谓的“杠杆”游戏——本来只有1千克黄金,我却发行了相当于10千克黄金的纸币……
可以说,在金块本位制中,通货膨胀之门已经打开。
二战之后,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
“金汇兑本位制”呢,又称“虚金本位制”,是针对一些没有什么黄金储备的国家而言的,要求该国货币盯住另外一个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保持固定的外汇比价,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一开始是盯住美元的,这就属于典型的金汇兑本位制。
如果说金块本位制是剁掉了双脚的金本位制的话,那么金汇兑本位制就是剁掉了双手双脚的金本位制,这种金本位会导致一国货币附属于它所盯住的那种货币的发行国。
被剁掉双脚,甚至是双手双脚的人,能活的长久么?
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这种脆弱的、扭曲的、虚假的金本位制度,实施了大约十年左右,遇到了经过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基本上全部冰消瓦解。
当残缺不全的金本位也灰飞烟灭之后,经济危机终于在德国逼出来一个希特勒上台。
几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6 “一哥”的出身(1)
当前全世界最有权势而又最神秘的机构是哪个?
很多人可能会回答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防情报局什么的——这些部门的确都很有权势,而且也足够神秘,但他们毕竟都还要受到美国国会的辖制,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真正的答案应该是美联储!
因为,钱,实在是太重要了,而美元又是当前唯一一种全球通吃的钱。
换句话说,美元是全球钱币的“一哥”。
既然“一哥”如此荣耀,不妨探讨一下它的由来。
“美元(dollar)”这个词的诞生地并不是美国,而是欧洲波西米亚(Bohemia)地区一个叫做Joachimstal的小镇(意为 Joachim山谷,德语Tal表示“山谷”)。
16世纪初,Joachims山谷盛产白银,产出的白银被铸造成1盎司重的标准银币,银币的名称自然就叫做Joachimstaler(意思就是Joachims所产的白银)。
由于做工精致、分量标准、成色稳定,这种银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被简称为“th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taler一词开头的辅音常常软化而变成“daler”,英语采用了这一形式,根据发音将其拼写为“dollar”,这就是“美元”的名字。
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北美地区13个殖民地一直使用的是西班牙比索(Peso[ 比索(Peso),时至今日依然是菲律宾、阿根廷以及墨西哥等曾被西班牙殖民过的国家的货币名称。]),但英国殖民者习惯称之为“dollar”。
到了1764年,英国对其北美的13个殖民地下达了一项禁止发行货币的禁令,北美自身所产的贵金属以及贸易所得的贵金属大部分又都被大英帝国通过征税方式给运走了,这导致了北美十分缺乏贵金属货币开展贸易,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宗主国大英帝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各种因素累积之下,1775年4月北美殖民地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独立战争当然要打,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打仗的钱从哪儿来?
为了解决军费的问题,北美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于1775年5月10日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了会谈,并在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两百万美元的一种可兑换西班牙银元的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ongress)。
这是美国最早的纸币。
在今天的美国英语中,人们鄙夷某人某事某物,说其毫无价值时,常常用一句俚语“Not Worth a Continental”来表达,对应的中国成语是“一文不名”,但如果你直接翻译,这个词语就是“不值一个大陆币”!
为什么呢?
原来,由于大陆币没有金银作抵押,自然造成了民众的不信任,到了后来,英国军队发现这一问题,干脆大量伪造大陆币并通过其间谍在北美殖民地散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大陆币最终变成了废纸,没有人肯接受。
因为大陆币贬值到了一文不值,有将近1/10的军队发动兵变,差点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
幸好,当时与美国并肩作战的法国军队统帅大公无私,将自己货真价实的24万里弗尔银币军饷分给美国军队一半,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的大陆军靠着这12万里弗尔的真金白银,最终打败了强大的英军。
1783年9月,英国被迫签署协议,承认美国独立。
为了显示自己脱离大英帝国的独立精神,刚刚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将官方货币从英镑转到了美元,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
3.6 “一哥”的出身(2)
后来,国会进一步决定美元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来决定美元的价值,按照当时颁布的铸币法案,1个美元折合格令[ 格令(Grain),是历史上使用过的一种重量单位,最初在英格兰定义一颗大麦粒的重量为1格令,折合现在的重量单位为克。]纯银或格令纯金,北美殖民地的货币由此都统一到“美元”这种货币的旗帜之下。按照美元/盎司的价格折算的话,当时的1盎司黄金的价格为美元,1盎司白银的价格为美元。
在整个20世纪之前,对于美元体系应该采用复本位还是金本位,有过许多次的反复,并在好几次成为总统大选的主要辩论议题。
1900年,美国正式通过了《金本位法》,确认黄金为唯一的货币。
也就是说,1900年的美国法令规定,黄金是美国唯一的钱,纸币啊、白银啊什么的,要么是黄金的一个代表,要么是以黄金计价的商品。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 关于美联储的建立过程,具体可参见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所著的《对美联储说不》(The Case Against the Fed)一书或者爱德华特.葛莱芬(Edward Griffin)所著的《哲基尔岛上的大人物——审视美联储的第二视角》(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A second look at Federal Reserve)一书。],建立了政治上独立的联邦储备系统,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管银行系统、管理货币供应等等。按照“法案”的规定,全国划分了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一个区在一个指定的中心城市(联邦储备市)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在全国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样在美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首都华盛顿设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
这就当今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美联储(Fed)的由来。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排名世界老大了,其余最大的三个工业国英国、德国、法国都得靠边站,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此情况之下,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于1914年11月16日开始发行第一批“联邦储备银行券(Federal Reserve Bank Notes)”作为货币,这是今天使用最为普遍的美元的正式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着欧洲国家大打出手,美国使劲倒卖军火,只要黄金不要纸,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其黄金储备增加了一倍,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根据美国《金本位法》的规定,美元始终保持着和黄金的可兑换能力,在与英镑、法郎和德国马克的较量中,美元逐渐成了公认的世界强势货币。
换句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帮助美元由一国货币变成了重要的国际货币。
可见,不仅仅是人中500万元的彩票要等待机会来临,钞票也一样。
1929年,爆发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大萧条,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尽管如此,美元与黄金:1的兑换价值一直持续到1933年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当选美国总统之时,并无太大改变。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发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银行交出金币、黄金券和金条,以每盎司黄金美元的价格兑换纸币或银行存款;银行向美联储上缴黄金,而任何私藏黄金者,将被重判10年监禁的重罪和25万美元罚款。
从此,美国不允许私人拥有黄金,更不必说拿着美元去找政府兑换黄金了!
1934年的1月,美国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重新确定为35美元/盎司,但美国人民无权兑换黄金,这个禁令直到40年之后的1974年才被解除。
人民刚刚上缴黄金不到一年,他们拿到的美元纸币就贬值了70%!
不让人民兑换黄金的规定颇为荒谬,告诉你我这张纸相当于克黄金,但是你不能向我兑换。
类比的道理差不多就是,我告诉你我欠你100元钱,但我就是不还你!
对此,罗斯福的前任胡佛(Herbert C Hoover)总统有着更为清醒的评价,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我们之所以拥有黄金,是因为我们不能相信政府”,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操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掳掠人民的储蓄”。
3.7 华丽转身(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大发了一把战争财,到战争结束之际,美国已拥有了世界黄金储备的75%的份额。
全世界的黄金有75%都藏在美联储的仓库里,天下之大,谁与争锋?
1944年7月,在二战进入尾声之际,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尽管这个小镇风景优美,但他们却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来的,而是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这个使命和任务就是,商讨战后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
说是商讨,因为美国当时巨大的国力和财力,实际上大家只不过是来“学习学习”而已,学习的内容呢,就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White)通告的美国对于世界战后货币金融体系的安排,然后由英国给提一些修补性的意见。
布雷顿森林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即后来的关贸总协定)。
一年半之后的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就此正式成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个美元的含金量为美国《黄金储备法案》中规定的克黄金,其他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硬通到如此地步,难怪人家美元由此获得了“美金”这一光荣称号。
记住,只有外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能找到美国来把美元兑换成黄金,个人是不允许的——这个规定不仅仅挡住了普通人,更是把所有人民都挡在了外面。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这样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持有1个美元纸币,它的价值就是1/35盎司黄金。
当时,其他所有西方国家的纸币,如马克、日元、法郎、英镑等,全部都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兑换比率,也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含金量。
比方说1个马克,代表着克黄金;1个日元,代表着毫克黄金……
原苏联的1个卢布,在1971年之前也被官方规定了代表克的黄金。
不过,所有的纸币中,只有美元可以直接兑换成黄金。
就这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处于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成了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就这样,美元这种绿纸片,变成了黄金的替代物——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黄金更好,因为美元纸币可没有黄金那么笨重和难以携带……
美元纸币一下子成为相当于黄金的世界货币,这可算是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收藏热”。
然而,问题在于,美元纸币绝对不会自己长翅膀主动飞入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怀中,如果大家手中都没有美元,世界人民不能养成使用美元的习惯,那美国煞费苦心搞出来的这个美元本位制度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美国政府当然不会这么傻!
鉴于欧洲各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几乎被战火完全摧毁,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将军(George Catlett Marshall)命名的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于是就出台了,其官方名称叫做“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3.7 华丽转身(2)
具体什么内容呢?
就像江湖社会里义薄云天的老大一样,美国说,你们欧洲都被战火都摧残成这个样子了,接下来的社会经济重建工作一定非常艰巨,我作为老大,对你们重建工作要给予坚定的支持——这样吧,我援助你们一大笔钱吧。
一大笔钱是啥?
当然就是美联储所印刷的美元纸币嘛!
马歇尔是在1947年6月5日的一场演讲中提出援助欧洲计划的,他宣告美国“已经为帮助欧洲复兴作好了准备”,并且号召欧洲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欧洲计划,然后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
这一援助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有趣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本来是也包括当时的原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但要求被援助国必须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放弃部分经济主权——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还不会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所以拒绝了这一计划[ 当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原来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又一个个忙不迭赶紧实施市场经济,争取加入欧盟,生怕谁落在了后面。]。
至于那些西欧国家,得到了能直接兑换成黄金、购买大批物资的宝贵美元自然是感激涕零,自此唯美国马首是瞻——就这样,由经济领域出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开启了二战之后持续40多年的冷战进程。
马歇尔计划援助和稳定了西欧,美元也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建立了无比崇高的信誉。
不仅仅是西欧国家,包括当时的日本、拉美、中东产油国、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即使包括原苏联、东欧国家、中国、越南、朝鲜等这些宣称美帝国主义是最大敌人的国家,也都对美帝国主义印刷的美元趋之若鹜。
可以说,从1945年起一直到现在,美元都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绝对核心。
从欧洲经济逐步重建开始,为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宝贵美元,欧洲各国都大力提倡向美国出口,为美国人民提供真材实料的产品和服务——为了得到宝贵的美元,不仅仅是欧洲,美国以外的所有成员国都必须依赖于对美国的出口得到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美国只需要把纸印成美元,扛到世界上就能换东西!
这意味着美国可以无限的进口国外的东西——可以想象,只要有印钞用的纸张和油墨,美国可以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不限量的美元纸币,想要多少有多少。
别说其他国家了,就咱中国一家,到2010年9月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万亿美元,其中购买美国国债的就达9000亿美元,再加上购买已经被退市的两房债券几千亿美元,中国现在就是美国最大的奶妈!
要是还按照美国1945年自己规定的35美元/盎司的黄金价格,中国只需花费不到10%的外汇储备,就可以买下全世界5000年来所出产的所有黄金,多余的钱还可以把地球上已探明储量的在地下还没有挖出来的黄金也全部买下来!
相信你的眼睛,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
不信,我给你算一下。
全世界5000年来所开采的所有黄金总量相加约为15万吨左右,现在全球已探明的但还没有挖出来的黄金约有7万吨,加起来是22万吨[ 以上数据为笔者截止到2010年对伦敦黄金矿业服务公司(GFMS)和世界黄金协会(WGC)公布数据的综合。],这相当于亿盎司,按照35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总数是2476亿美元——是不是还不到中国外汇储备的10%?
照这么说来,中国岂不是比美国在二次大战之后占有全世界黄金储备的75%还要厉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绝对应该成为世界第一富国、第一强国……
可惜的是,你看到中国现在有这么牛么?
为什么中国不能这么牛?
因为美国早就已经抛弃1945年的承诺了!
3.8 世界从此不同(1)
从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开始,美国人总是出手阔绰,风头之劲一时世界无二,有钱的不得了,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动不动“援助”其他国家,再加上为了和苏联搞冷战在全球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就此陷入了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进程……
一直这么大手大脚的乱花钱,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黄金,有没有问题?
不要紧,无非就是多耗费一点纸张和油墨,印刷成美元就是了!
就这样,美国请客,全世界买单的世界经济模式一直持续至今。
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想,美国为世界提供美元纸币,世界为美国提供真实的商品和服务,这个模式要得以持续下去,美国必须一直保持贸易逆差,如果美国不再“出口美元”,就会发生美元不足影响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情况。
然而,美元纸币如果供应得超出他自己的黄金储备太多,世界人民自然就会发现不对劲,“美国不可能有那么多黄金嘛!”,如果再有一些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去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的话,就会让美帝国主义死得很难看。
更何况,当一个国家长期只生产很少的真实财富,全靠着把纸张印成美元钞票买东西,这种纸片片凭什么一直让人相信呢?
由于此问题最早由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1960年提出,所以被称为“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或“特里芬难题(Triffin Paradox)”。
很不幸的,事实很快就验证了特里芬先生的预言。
1960年,年轻的大帅哥肯尼迪(John F. Kennedy)当选美国总统,刚刚上台,就有一个超级大麻烦在等着他——这就是国际收支和美元问题。
当时美国对欧洲的支付赤字每年大约是30~40亿美元,到1959年底美国的官方外债就已经与美国的黄金储备总价值几乎相等了,两者均为200亿美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以外的国家都过来要求美国履行黄金兑换义务的话,一度占有了全世界75%的黄金储备的美国,所有黄金储备将在瞬间消失殆尽。
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就强烈质疑美国通过“铸币权”攫取了超额的收益,于是他坚持把法国财政部的美元盈余兑换成黄金,其他国家开始效仿。
肯尼迪很生气、很闹心,他让美国财政部官员向戴高乐通融,说如果法国坚持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就会崩溃——戴高乐的回答是:“那太好了!”
戴高乐就是这个意思,你美国要是顶不住35美元/盎司的黄金兑换价格,你就把布雷顿森林体系给废了,别用这套玩意儿来骗我们!
肯尼迪急得头都大了,他说:“我知道别人都认为我为这个问题太操心了,但是如果一旦发生向银行挤兑黄金的情况,而我不得不将美元贬值,……,这是戴高乐和所有其他的人放在我头上的一根大棒。任何时候只要一发生危机或争执,他们就可以把所有的美元全拿来兑换,那一来我们将落到什么地步?”[ 这些话摘自美国杰弗里?佩雷特(GeoffreyPerret)所著、陈涉鸿等人译的《肯尼迪传》第十三章。]
不得不令人叹服的是,肯尼迪真是年轻有为。
他利用当时欧洲还不想和美国彻底闹翻的有利形势,联合了法国、比利时、英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德国,在1961年10月成立了“黄金总库(Gold Pool)”,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通过八个国家一起集体抛售和购买黄金,有效阻止黄金价格的上升,为美元构筑了一套内外保卫圈。
3.8 世界从此不同(2)
就这样,布雷顿森林体系又苟延残喘了10年。
然而,美国大搞财政赤字和美元滥发的习惯并没有任何改观,尤其是越南战争的开支更是大大加重了美国政府的负担,美元超发不可遏制,而黄金总库里的黄金也逐渐耗尽枯竭。
美国给世界提供美元提供到一定程度,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和政府就再度开始警觉了——不对啊,这美元也忒多了点吧,简直就如同洪水泛滥一般!
可不嘛,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这么爱美元,美元当然要做到“爱如潮水”了。
根据有关资料,到了1971年8月份,美国持有的短期外债是60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所有黄金储备如果按照35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价值只有97亿美元!
针对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向其债权人支付黄金了这一事实,当时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吕夫(Jacques Rueff,曾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济顾问)评论:“这就像让一名秃子去梳理他的头发一般,纯粹是无稽之谈”。
这时候,法国再次发现自己被美国忽悠,于是又一次拿出大把大把的美元(这都是美国得到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之后付给人家的),要求美国按照35美元/盎司兑换黄金。
美国政府终于撑不住了,最后时刻到来。
一位美联储官员讲述了这场黄金决战的最后一段故事[ 摘自William Engdahl的《》]:
“1971年8月10日,一群银行家、经济学家和货币专家在新泽西州的海边举行了一次非正式讨论,探讨货币危机问题。大约下午3点,保罗.沃尔克(Pual )的车来了。他当时是财政部次长,负责货币问题。”
……
“这时,保罗转过来问我,如果我来决策应该怎样做,我告诉他因为不愿升息,又不愿黄金涨价,那就只有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以35美元一盎司出售黄金已经毫无意义了。”
1971年8月15日,华盛顿阳光明媚。
然而,正是在这么美好的一天的当天晚上,帅得一塌糊涂的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发表演讲,他猛烈抨击“国际投机分子”制造了金融市场混乱,为了保卫美元,美国政府必须“暂时”放弃美元兑换黄金。
“暂时”是多久——答案是“永远”!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谁是尼克松所指的“投机分子”呢?
要知道,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不是谁都可以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的,只有各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有资格去兑换。
看来,法国政府大概是尼克松眼中的投机分子吧?
尼克松这一宣布,意味着美国背弃了了1945年对全世界所做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承诺,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垮台,意味着美国政府对全世界的赖账!
只不过,人家美国这个债主,身强力壮、武器先进、富饶强盛、财大势雄,赖了你其他国家的账你也只能吃哑巴亏。
怎么比喻好呢?
这就像有个人欠你100万元钱,给你打了一个白条,但等你真正去找他的时候,他却忽然不认账了,开始耍无赖——黄金是钱,而美元就白条。
从第二次大战以来,美元一直都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国决定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纸币从此就与一切实物商品斩断了关系,全世界的货币都跟着美元一起坠入法币时代。
因此,尼克松的这个决定更加非同一般的意义就是,全世界几千年来的“钱”的概念,就从这一天发生了质的改变!
从此,金银不是钱,纸片当钱使——钱的概念被彻底颠覆!
“从远古直到1971年,每种主要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一种商品相联系。偶尔与固定联系相脱离的事情也出现过,但那通常都只是在危机时期。”
“(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主要货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实行不兑现纸币本位制,这种货币体系的最终结果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
是的,最终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也正是在绿纸片变黄金的过程中,全世界的“钱”也一步步的“进化”(或者你可以称之为“退化”),由原来的复本位、金本位,变为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再变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终于在40年前演变成了目前的这种彻底的法币体系。
世界从此不同!
4.1 真实与虚拟(1)
据说,一旦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己经不能靠金钱或权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自觉的劳动。
所以,到了那个时候,大家都开始哭着喊着抢着要劳动、要工作、要干活,人们都把泡妹妹、把帅哥、玩游戏、打网球、侃大山、瞎溜达看做全天下最艰辛、最不愿意做的苦差事……
观察现在的社会,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在现代社会,除极少数类似雷锋同志这样品德高尚人士专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情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想着如何不用从事物质生产,不用辛苦劳作,就可以大把大把的挣钱,然后用挣得的这个钱购买所有的商品和服务,让别人(当然就是那些脚踏实地诚实劳动的笨蛋们了)来为我服务。
不止一次,有人问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你拥有那么多财富,为什么不肯投资实业从事真正的生产呢,而习惯于在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上通过左右手倒卖来获利呢?
巴菲特回答:“既然股票、债券买卖如此简单,我为什么要去做那些辛苦异常而且又是费力不讨好的复杂事情呢?”
就是这样简单,巴菲特成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富翁。
其实,巴菲特回答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里面就解释过这个问题:“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可怜的是,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自己或者是觉得自己有巴菲特那样的聪明,于是一头扎入股市、外汇或者其他金融产品行业之中,但诚实的说,绝大多数都是输客。
只要不是通过战争或其他物理手段摧毁,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从来都不会凭空消失,只要有人输,就一定有人赢——而这个让我们输得不知不觉、输得憋屈无奈、输得莫名其妙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Monetory Economy)”。
什么叫做虚拟经济?
真实经济(Real Economy),或者说实体经济的一切活动,直接实现物质转换和价值转换,真实经济领域的付出和回报必定来源于生产过程之物质转换和价值转换。比方说你建一个工厂,生产人们脚上穿的鞋子,你必定要将相应的劳力、房产、各种原材料和能源,转换为别人愿意购买的产品,你赚到的钱,来自物质转换和价值增殖。
真实经济包括了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从事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活动,这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济”。
与真实经济相对,虚拟经济是指那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也不直接参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直接“以钱生钱”为目的所有经济活动,其投资回报纯粹来自资产价格本身之上升或下跌,不创造任何真实的价值。比方房屋产权的买来卖去、股票、国债、公司债、期货、期权以及直接针对各国钞票的外汇买卖……
虚拟经济的循环基本都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国债、公司债券、房屋债券、保险单、期权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用钱生钱。
毫无疑问,真实经济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世界绝大部分人口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也都是实体经济,可是让咱们这些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从事劳动“傻帽们”惊诧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的是——按照当前经济规模来比较,实体经济如果算是一个苹果的话,虚拟经济早膨胀成一个大西瓜了!
4.1 真实与虚拟(2)
好莱坞老牌动作巨星史泰龙(Sylvester Gardenzio Stallone)曾经主演过一部叫做《Demolithion Man》(中文译名叫做“超级战警”)的科幻片,里面的主人公被冰冻了近四十年之后苏醒过来,他几乎不能理解外部的世界。
如果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把全世界最能干的那些经济学家冷冻起来,到今天如果苏醒过来,今天的经济体系估计足以让他们神经错乱。
可不嘛,这40年来,在人类经济体系里的钞票总量和信用总量直线上升,虚拟经济无限膨胀,远远超过了人类真实财富的增速和规模[ 数据均来源于BIS(国际清算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Fed(美联储)不同时期发布的报告。]:
1970年,全球钞票存量合计不过400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的信用总量(银行资产+债券+股票)不过几千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越400万亿美元;
1970年代,全球债务规模合计不过千亿美元,今日已达几十万亿美元,仅美国国债一项就超过13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外汇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之交易量微乎其微,今日仅每天的外汇交易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2010年年底数据),而金融衍生品的日交易量更是达到万亿美元之巨(2007年年初数据),两者合计全年交易量超过3500万亿美元。
要知道,截止到2009年,全球的GDP总额也不过78万亿美元。
3500万亿美元,额滴神呐,这是人类多少辈子都创造不出来的财富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四十年来,以真实GDP来衡量的全球真实经济或真实财富之增长速度,平均不到5%。
正如争论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样,诚实的说,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简单定义为善或者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国债、股票、期货等虚拟经济的出现,一度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促进因素,也增进了整个人类的福利。
坏的总根子还是在“钱”这种玩意儿身上。
丢掉了商品之锚的货币体系,政府从此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根据需要印钞票”,钞票数量供应失去了任何硬性约束,不断发钞票,实体经济也根本吸收不了这么多钞票,于是大家使劲将虚拟经济这个大泡泡无限吹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这个被吹了近40年的大泡泡刚刚有所破灭,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政府打着“救市”的名义,美国、英国、欧盟、日本都开始了万亿规模的“量化宽松”,中国也有四万亿投资计划——期望用更多的钞票,用更大的、更灿烂、更辉煌的泡沫去淹没那个已经快要撑不住的旧泡泡泡。
于是,2009年、2010年整整两年,从那些GDP数字上看,从那些以钞票数量来计量的指标上看,全球经济再度变得光彩夺目。
2010年11月份,全球央行的老大——美联储,干脆宣布了他们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QE2),这种举动再度证明世界金融体系并未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我们依然在政府和中央银行们所吹出来的七彩泡沫中梦呓和狂欢。
想想吧,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就开始了萎缩,可接下来的2009年一年时间,全球虚拟经济的载体——股市,却取得了创历史记录的繁荣和增长,按照平均值计算,上涨幅度达到了50%以上,而中国的股市,上涨幅度甚至达到了80%以上。
每年仅从事那些虚无缥缈的金融衍生品和外汇投机规模就达到了3500万亿美元,按照财富比例分配,那些从事实际的生产和劳动的人,看上去脚踏实地,实际上绝对是脚踏死地!
在虚拟经济价值再度暴涨的情况之下,2009年我们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实体经济,确实也经历了爆发性的增长了么?
那些辛辛苦苦的实体经济从业者们,2009年的收入增加幅度达到了50%么?
美国那些苦苦等待的失业者,中国的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打工仔、打工妹,工资增加了80%么?
答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是啊,如果很多人天天依赖于吹泡泡就能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的话,那些脚踏实地、诚实工作、辛勤劳动创造真实财富的人反而总是被通货膨胀剥夺得一无所有,你能指望这个世界实现“天道酬勤”的美好理想?
如果要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的时代是“天道酬奸”。
4.2 泡泡怎么吹(1)
如果你有空,你可以把最近几年五大投资银行以及破产倒闭的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员工和总裁们的年薪和奖金去网上去查一查。
2006年,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美林和贝尔斯登的员工奖金总额约360亿美元,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0万美元。其中,高盛公司员工平均奖金就达到万美元,高层每人将获派最少2500万美元,表现出色者更可多获3倍,即约1亿美元!
到了2007年,次贷危机肆虐,贝尔斯登几近倒闭,世界金融体系险若累卵,但也许是嫌2006年的收入不够过瘾,华尔街的奖金和分红却“逆风飞扬”,更上一层楼——仅高盛银行一家,发给员工的奖金就达到了201亿美元,摩根斯坦利是166亿美元,雷曼兄弟是95亿美元,再加上美林证券,仅四大投资银行的奖金就可以达到500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2008年就要倒闭破产的雷曼兄弟和美林公司,其CEO的收入也分别达到3500万美元和2810万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稍作休息,到了2009年,工资、分红和奖金立即再度回到“正常轨道”,高盛银行员工平均年收入能超过100万美元!
上帝啊,年收入100万美元?还是平均!?
到了2010年,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上市银行2010年的总薪酬和福利创出历史记录,达到1350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世界至少有100个国家的GDP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儿!
咱不能再脸红脖子粗的列举华尔街的收入了,否则,大家对人家收入的那份羡慕和嫉妒要催生大规模的不和谐现象了,更有可能造成红眼病大范围流行。
你一定想问了,华尔街到底有什么东东,凭什么这么能挣钱——是发明了能够造福人类的先进技术,还是创造了照耀千古的光辉思想?
答案是——除了大楼、电脑以及自己设计的一堆数学公式之外,什么都没有。
怪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挣钱的?
又是谁在给他们送钱?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要增加现金,就把它做成证券;如果想经营风险,也把它做成证券。”
咱们不妨就来看看华尔街是如何将房屋贷款吹成大泡泡,并将其卖出的。
按揭抵押债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引爆器——“次贷危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致意思就是将条件非常接近的许多房屋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债务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传递”。
简单解释,就相当于把中国最流行的“欠条”,作为资产卖给别人。
怎么才能卖出去呢?
这就用到我们娱乐圈的话了——包装、包装、还是包装!
房利美公司(Fannie Mae)和房地美公司(Freddie Mac)以及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都是干这种“包装”业务的顶级高手。
他们首先将那些房屋MBS按照可能出现还款拖欠的几率分类,即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其中违约可能性较小的,自然被叫做“高级CDO”;违约风险中等的叫做“中级CDO”,违约风险最高的,就叫做“普通CDO”。
投资银行这时候找到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等),按照过去几年房地产价格连续上涨所形成的数字,用一堆公式演算一番,“高级CDO”典型属于收益大、风险低、利润高的好东东,评价公司大笔一挥,投资评级“AAA”。
4.2 泡泡怎么吹(2)
这下好了,装进了礼品盒,这些本来可能算是不良资产的“欠条”立即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垃圾立刻变得富丽堂皇——就像去年变了质的月饼进了华丽的包装盒,今年中秋节照卖高价。
大家都积极踊跃响应评级公司的号召,购买、购买、再购买。
购买者包括了国外主权投资基金(比方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局)、美国各州的保险基金、政府基金, 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
别忙,还有“中级CDO”和“普通CDO”,这些资产垃圾典型的垃圾中的垃圾,垃圾到连评级公司的数学模型都通不过,标普和穆迪都不好意思太昧良心。
可对投资银行和“两房”来说,总不能把这些“资产”砸在自己手里吧?
怎么办?
买保险呗!
投资银行或者房利美、房地美,主动为这些“欠条”将来的违约买一份保险,这就是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将违约风险转嫁给卖保险那家伙身上,果然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当然,CDS不止有房屋贷款一种,各种各样经过打包的贷款、债券都可以买保险,为各种金融品提供担保的CDS总额和全球GDP总量相当。
很让你想象不到的是,华尔街的各个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房利美、房地美之间,他们之间也互相买卖各种各样的CDO、MBS、CDS啥的,转了这么几圈下来,这些玩意儿的总额急剧上升。
你该奇怪了,这些投资银行不是一边自己在处理这些垃圾资产么?为什么自己又参与进来买卖?
有一句中国话叫做“骗人骗多了,连自己都信”——从2002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一路上蹭蹭蹭的上涨,房屋市场一片火爆,眼看着那些都成了聚宝盆,干这行当的那些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啥的,钱都赚得盆满钵满,谁不眼红啊?
于是,投资银行、房利美、房地美自己也大量吃进CDO、CDS……
那些投资银行的领导们,作为职业经理人,和中国的官员们一样,都是一届一届的,这一届只要为公司挣了大钱,奖金、分红都是几千万、上亿美元的,CEO们发了大财,哪管下一届的时候公司会出什么问题?
或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可惜,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
从2004年底开始,美联储眼看这么搞下去要出大问题,于是开始逐渐提高利率,这导致了许多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房奴”开始还不起贷款,美国的房屋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了,房屋价格开始下跌,“次贷”问题爆发。
比方说,2007年8月,贝尔斯登一家投资银行就面临高达13万亿美元CDS清算;而就在2008年9月8日当天,房利美和房地美就面临高达万亿美元CDS清算。
你想想,他们能不破产倒闭么?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大家都了解了“金融衍生品”这个词儿,可究竟什么叫做“金融衍生品”呢?
所谓“衍生品”,是指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例如豆浆就可以称为大豆的衍生品,因为它是大豆磨碎了加水生成的。
拿到我们社会上来比喻,比方说机器生产衣服、土地生长粮食、钻井开发石油、公路铁路建设,这些都是属于实体经济,就相当于大豆,而金融呢,就是通过资金的调配,实现实体经济合理组合,也就是说,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金融就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品,金融就是豆浆。
4.2 泡泡怎么吹(3)
金融衍生品,也就是类似于豆浆的衍生品——大家能不能想到是什么?
对,就是豆浆的价格这个数字。
比方说,现在豆浆100分(即1元)一杯,记为100点,世界上的金融集团(比方说那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啥的),聪明到只卖给你100这个数字,1个点卖100元,那么如果你要买的话,就需要出1万元来买1杯豆浆衍生物(当然,很公平,谁都可以买);如果你买10杯,就是10万元,如果1万杯,那就是1亿元,你想买多少有多少,反正银行只不过卖一个数字给你。
当然,你要拿真金白银的钞票来买!
直觉上的你肯定会说,谁会有那么傻?会去买这种玩意?
信不信由你——很多人在买,很有可能你自己就在买!
为什么能卖出去,是因为它有可能赚钱!
比方说如果你预测将来豆浆会涨价到150美分一杯,那么你当初花1万元买的这杯豆浆衍生品,直接卖给银行就可以卖万元(当然,银行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佣金”)。
如果将来豆浆跌价到50美分1杯,那么你卖给银行,就只能换回来5000元了,当然,银行手续费是照收不误的。
不必发笑,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实际上,现在在全世界都大卖而特卖的“纸黄金”,就完全和我所讲的“豆浆价格”一模一样,仅仅需要把那几个字换成“纸黄金”即可,股指期货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人问了,股票是不是金融衍生品?看起来它也是在卖数字(价格)。
需要澄清的是,股票不是金融衍生品,因为股票是拥有一个公司一部分真实资产的凭证,所以他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是“金融品”而不是“金融衍生品”,然而,再由股票衍生出来的玩意,例如股指期货、例如权证,因为他们都是由股票这个“金融品”衍生出来的,所以股指期货、权证就是金融衍生品。
你猜猜,现在全世界金融衍生品的规模有多大?
说出来的数字吓死人——超过600万亿美元,这是2007年的数据。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市值并没有太大影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5月10日公布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仅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规模就达到了万亿美元,其中商品期货和信用违约掉期两个项目名义价值还分别比2008年减少了21%和9%。
你要问了,这万亿美元的衍生品都是干什么用的?
很简单——都是用来挣钱的!
既然用来挣钱,那么只要钱在投资银行过一下,也就是说只要有任何交易发生,他们就会抽取佣金,你想一想,6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在那些投资银行过一下,即便的佣金,数字也高达6000亿美元——这,已经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了?!
再加上每天数万亿美元的股票交易的佣金、债券交易的佣金……
从事着这种工作,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CEO们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收入自然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挣了几百亿几千亿美元,给自己个1亿美元,有什么了不起的啊?
就说美国华尔街的那五大投资银行吧,他们根本不做实际的银行放款、贷款业务,整天把投资、回报、利润、期权、掉期等词汇挂在嘴边,发财的主要门道之一,靠的就是抽取金融品、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佣金!
比方说,被誉为“华尔街皇冠”的高盛投资银行,在2009年全年,大多数交易日的佣金收入都可以达到1亿美元以上,这是什么概念?
当然,佣金还不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唯一收入,即便是如同高盛那样丰厚的佣金收入,都还不够公司发奖金用!
华尔街更大笔的收入来自上市公司股票的承销业务费、政府债券的承销业务费以及其他各类金融品、金融衍生品的承销业务费。
在承销这些股票、债券或者金融衍生品的同时,金融机构又都可以在公司上市之前以一定的折扣获得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等,此外还可以以大笔资金亲自参与买卖股票获利——这个才是现在华尔街金融机构收入的大头,因为本身华尔街这些投资银行,可以给股票价格目标进行评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焉有不大赚而特赚之理?
4.3“花明天的钱”(1)
“按揭”买房现在似乎成了中国人买房的标准模式,对于几千年来都坚决抵制的借债消费的国人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华丽丽”的转变。
以前,我们的理念总是量入为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可现在,流行的理念变成了“花自己的钱不如花别人的钱,花今天的钱不如花明天的钱”。
为了让普通民众接受“花明天的钱”这种崭新的金融理念,从2001年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我们都看到了房价蹭蹭蹭的上涨。
就说中国吧,从2003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相同区域的房价至少上涨了3倍,当初如果你出20万元的首付购买大城市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子的话,现在你的财富至少是400万元。
从20万变到400万,2000%的利润!
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可见,相比中国近年来大城市房价上涨的利润,被马克思称为“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冒着绞首的危险,也只能挣300%的利润,也实在忒笨了一点。
令人唏嘘感慨的是,我们的这种“利润”,还完全还是政府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据说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住上自己的房子”。
于是,从2003年以来,中国凡是选择“按揭”购房的人,至少都发了一大笔财或看上去发了一大笔财,通过炒房,大批大批的普通人变成了大富豪,相比较之下,那些没有买房的人,财富一下子就“被缩水”了80%以上。
正是通过这种血淋淋的教训,全国人民一下子就“被认识”到“花明天的钱”、“花别人的钱”的重要性。
其实,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 只要能够透支的, 都可以在今天就想办法让它变成现金——一句话概括,“把未来的钱都拿到今天来用!”
问题是,明天的钱都还没有挣出来呢,你花什么花?
更何况,即便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可以借别人的钱、花明天的钱(而且还得有人愿意借给他们),可现在,全体国民买房都在借钱,至于美国人甚至日常生活都是在借债消费,那他们到底是借了谁的钱?
答案是——他们都是借了银行的钱,而银行呢,则是以一定的利率从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银行借钱。
中央银行又哪儿来的钱呢?
当然是印刷机凭空印刷出来的!
2002年6月一个晴朗的星期一,在亚特兰大南边破旧的街区,经历了“911事件”严峻考验的美国总统布什(George Walker Bush)站在圣保罗非洲人卫理公会新教圣公会教堂里,信心满怀的公布了一项行动计划,目的是在2010年前帮助550万少数族裔家庭购买住房,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这两个美国最大的房地产贷款抵押公司首席执行官都位列上座。
布什说:“促进购房,是让美国安全的一个因素”——按照小布什的说法,让中下层民众拥有住房,已经涉及美国的安全问题!
然而,美元利率不降,又有几个人中低收入者敢背上一屁股债去买房子呢?
正在此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以挽救“911事件”之后濒临衰退的经济为借口,将美元基准利率从2001年的7%一路狂奔降到过去近50年的最低点1%,为美国房屋市场打气。
4.3 “花明天的钱”(2)
中国也一样,甚至动手的更早,从1998年开始,就将银行间拆借利率从10%也是一路狂奔,降低到2004年的左右。
在低利率的环境中,全世界中央银行的钞票印刷机都全力开动……
到了2005年,由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掌舵的美联储一看这样下去不行,“经济过热”,于是开始提高利率,连续升息,将基准利率由1%恢复到2007底的5%。
由于资金成本提升,大量房屋所有者开始抛售,这导致了房价的急剧降低,美国许多做着“房屋升值”美梦的贷款买房者,一夜醒来之后,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因为房屋价值已抵不上需要缴费的贷款总额。
当千千万万个贷款购房者发现他们要付出的贷款额度已经不敌房屋价值总额的时候,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归还贷款,让银行来把房子收走!
这下,银行的贷出去的钱没有人归还了,原来卖得火热的MBS啥的,转瞬间变成了垃圾资产,商业银行账面上大批的坏账、呆账、死账,投资银行更是一个个风声鹤唳,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干脆直接被贱价收购。
美联储这时候又赶紧忙不迭的降低利率,期望采取和以往屡次经济衰退的时候一样的措施——通过印刷更多的钞票来淹没以往旧泡沫破裂所带来的阵痛。
2007年9月份,美联储把原来为的美元基准利率给降到了,一看不行,于是接着降,、又是这样一路下坡,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已经降到2%的历史低位。
下图是2000年以来美联储确定的美元基准利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美联储网站]。
没想到的是,以往每每应验的把戏忽然不灵了!
2008年9月份,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下、美林证券倒下,,连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在2008年底一样倒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这两家美国金融的擎天柱也都岌岌可危!
怎么办?
继续降?!
可是利率已经降到了,还是不能解决?!
要不是遇到“0”这个讨厌的利率极限,本来美联储可以把利率一直降下去!
没有办法,干脆直接印钞票买市场上的债券得了——这就是美国2009年所谓的“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计划。
从2008年11月份到2010年4月份,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在执行所谓的QE计划中,美联储一口气凭空印刷了万亿美元的钞票!
行不行?
还是不行!
于是,2010年11月份,美联储宣布启动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QE2!
中国呢,从2005年也开始了逐渐升息,银行间拆借利率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已经升高到,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GDP保八”的口号声中,利率再度开始暴降,回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在此低利率之下,人民币广义供应量在2009年创出天量,2009年一年,仅新增加的人民币钞票额度(万亿元),就比1999年之前新中国建立以来50年之内所发行的所有人民币钞票(万亿)还要多!
下图即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短暂的物价下降之后,为什么这物价暴涨、那物价暴涨,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钞票印得太多太多了!
4.4 谁的2.35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即便不考虑通过降低利率所印刷的美元钞票,就“量化宽松”这种凭空印钞票的方式,美联储总共已经印刷了万亿美元!
万亿美元又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世界人口年会发布的信息,截止到2009年6月,全球有亿人口,万亿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是到363美元,如果再按照中国的平均消费水平,这个数字可以轻松供全世界人民吃一年饭!
然而,由美联储凭空印刷出来的万亿美元,却是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流入到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那里去的——要知道,这些金融机构,都是全球拥有财富最多的人所控制的。
也就是说,直观上理解,大家可以说是美联储直接凭空印刷出来万亿美元送给全世界最富有的那一批人!!
比方说,被美国人民愤怒的称之为PIG(猪)的AIG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美国国际集团),由于是美国次级房贷中的CDS的最主要承保人,从2008年9月18日到2009年3月1日,短短的半年之内,美国政府先后对其输血超过1800亿美元!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2009年3月初,AIG公司居然爆出了利用政府援助资金给自己的高管发巨额奖金的事儿。
这事儿搞得连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自己都不好意思,他在美国参议院预算委员会陈词时声称:“除了拯救美国国际集团以外,我再也想不出在过去整整18个月的时间里还有什么事件能令我感到更加愤怒!”
美国的总统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谈到援助AIG的事儿,在痛斥AIG的“不计后果和贪婪”之后,一度愤怒到语塞,不得不解释说:“对不起,我已经气得说不出话了。”
领导们尽管如此愤怒,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还是狂印钞票援助华尔街!
根据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说法,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就是那些平均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美元、上百万美元的员工,那些年收入超过几千万、上亿美元的CEO们,那些一年分红可达几百亿美元的华尔街公司,最需要援助——如果不加以援助的话,那么美国和世界都要“国将不国”……
且不管这种说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大道理,但听起来的确是骇人听闻——原来,这个世界上最需要援助的从来都不是嗷嗷待哺的非洲饥民、南亚灾民,而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的大亨们!
其实,就在2008年美国财政部要求国会批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计划之后的那个周一,石油价格每桶猛涨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而黄金随后也一日暴涨100美元,创下有史以来金价上涨的最疯狂记录……
有人感叹说,美国政府真是有钱啊,当时一下子就拿出来7000亿美元……
还有人说,这7000亿美元都是美国纳税人的钱……
全错了!
美国政府哪里有什么钱?
如果这笔钱真的完全来自美国纳税人,而且除了民众反感之外不产生其他影响的话,美联储就不用“空手套白狼”来印刷万亿美元的钞票了!
因为,美元是全世界人民所使用的货币,美联储凭空印刷美元钞票的行为,实际上是从全世界所有人的口袋里掏钱,而不仅仅是美国纳税人!
用更极端一点的话来说,凭空印刷美元而在世界范围内制造通货膨胀,其实是对所有诚实劳动的人的一种明目张胆的偷窃和抢劫!
要是说到美联储究竟为全世界供应了多少美元钞票,就有必要解释一下钞票供应的概念。
毫无疑问,钞票量的计算应该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但是在当今这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里,就这个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足以划分很多层次,分别称之为M0、M1、M2、M3……
尽管大同小异,但世界各国对钞票供应量都有自己的定义,这里不妨引用美联储对各种层次的美元钞票供应量的定义:
M0是基础货币(Money Base),包括所有流通中现金和银行体系储备资产;
M1是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个人货币市场基金份额+隔夜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拆借资金;
M3=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长期回购协议+长期欧洲美元拆借资金。
最后,总的流动性资产L=M3+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短期财政债券、商业票据、储蓄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
其中,基础货币M0很关键,因为它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这些钞票具有能够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所以也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根据美联储自己公布的数字,在2008年8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元的基础货币发行总量不过8432亿美元左右,而经过美联储的第一次量化宽松之后,到2010年2月底,美元基础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暴涨到万亿美元,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钞票供应量暴增150%!
下图就是1971年以来美元基础货币供应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于美联储网站]。
可见,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来,缺少了贵金属的约束,美元钞票发行量直线上升,1971年1月份的655亿美元一路狂飙到今天的2万亿美元以上,达到了原来的3055%。
毫不奇怪的是,如果你采用使用了3000年的诚实货币黄金价格来计算,从1971年到2010年2月,价格也恰好上涨到原来的3100%左右。
说到底,美联储印刷出来的那万亿美元,是不知不觉从世界人民的口袋里掏走的钱,是全世界人民的血汗钱。
4.5 如何理解现代银行体系(1)
按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按照绝大多数公众对银行的理解,银行纯粹是个吃存款、放贷款,吃利息差的食利阶层而已。
这个理解没有什么错,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想了解银行,你首先应该了解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对于我国来说,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对美国来说,就是美联储——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中央银行都是唯一的。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受我们国务院的领导,是一个政府部门,不是企业,不对公众从事贷款、存款业务,也不以盈利为追求目标。
那这个银行干什么?
这个银行领导、管理和监督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发行和管理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比方说存款利率是多少、贷款利率是多少,存款准备金是多少,怎么监管,都归中央银行管。
当然,中央银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印钞票,人民币就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才能印制,其他任何人印刷都是犯罪。
一句话总结的话,中央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
根据所有中央银行的声明,他们都把追求钞票币值稳定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可惜的是,现实显示出来的东西总是相反,从1971年迄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物价一直保持稳定,即便工作做得最漂亮的瑞士央行也不行。
至于我们通常在马路边上看到的什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国有银行,它们都是商业银行,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由于是企业,所以要以赚钱为目标,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吃利息差的机构。
近一二十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的充分竞争,中国逐渐放开了地方政府、民资开办商业银行的限制,于是出现了诸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各个地方的商业银行。
国外还有投资银行,虽然冠了一个“银行”的名字,其实说白了就是证券公司,主要不是从事吸收存款、放出贷款的业务,而主要通过抽取各类金融活动的佣金或自己买卖金融产品来挣钱。
除商业银行以外,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监会、保监会等所有从事伟大的“金融事业”的单位,都受中央银行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以上解释,大家就应该明白,在纸质货币体系情况下,中央银行其实关系到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经济问题。
至于当前的世界货币——美元,当然也是只有美联储能印,而且印多少、怎么印,美元的利率是多少,存款准备金率是多少,也都是它说了算。
中央银行们在制造纸币泡沫的过程中,银行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一个重要概念。
银行存款准备金是怎么来的呢?
你到商业银行存了1万元钱,银行正好用你这个钱发放了贷款,但如果你要到银行来提钱的时候,银行的钱都已经贷款出去了,没有了钱给你怎么办?
就这样,据说是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商业银行每收到一笔存款,都必须以一定的比例存到中央银行,这个比例就叫做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
显然,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需要的,但实际上,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或者说“额外功能”,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会大大影响全社会的钞票供应量。
要想真正理解存款准备金这个概念,你得做一道数学题。
4.5 如何理解现代银行体系(2)
+^2+^3+^4+^5+^6……=?
如果中央银行打算给某个商业银行供应1万亿元钞票,中央银行首先扣下存款准备金,假定是10%的话,商业银行实际上得到的货币量是9000亿元;
简单假定,收破烂的A觉得收破烂又辛苦又不赚钱,觉得B的羊肉串摊很赚钱,于是到商业银行贷款9000亿元买下B的羊肉串摊;
B得到这9000亿元,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钱存在土坯墙角下的老鼠洞多不安全啊,有贼倒在其次,什么老鼠啃了、雨天淋湿了,或者谁一下子上厕所没有手纸了临时拿去用了怎么办?
毫无疑问,B会立即将这9000亿元存回银行,于是银行又吸收了9000亿元的存款;毫无疑问,这9000亿元存款,商业银行需要再向中央银行上缴10%,于是就剩下了8100亿元;
C觉得拉三轮车好像很挣钱哎,于是跑到商业银行,贷款8100亿元,买下D制造的三轮车;
同样,D立即又把这8100亿元存入银行,商业银行再向中央银行上缴10%,余下的贷款给E……
E觉得给人擦鞋子的生意不错,于是到银行贷款,从F那里买到一个修鞋摊,F再把钱存入银行……
其他的诸如卖冰棍的、修铁锅的等等(这些人都相当于我们的实体经济中的企业)都从银行贷款,又给银行存款。
这样,你算一下,本来1万亿元的钞票投放量(不考虑原来社会上已经在流通的货币量),最终社会上增加的钞票数量是多少?
换算成数学公式就是:+^2+^3+^4+^5+^6……=?
以上公式计算并不困难,这是一道高中等比数列数学题,其答案是9。
也就是说,在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供应1万亿元的钞票,社会上增加的钞票量最高可达9万亿元。
刚才谈到的基础货币M0,为什么“高能”,奥妙就在于此!
就这个数字9,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货币乘数”,如果实际上不是9万亿,而是3万亿或者4万亿,货币乘数就是3或者4。
在现代经济体中,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之下,一般来说,货币乘数这个数字偏大,说明经济扩张,数字偏小,说明经济紧缩。
中国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是20%左右,货币乘数最大就是5。
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就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钞票供应量,达到对经济进行调整的目的,所谓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其实就是中央银行如何控制货币供应的问题。
正如有人所说:“很多人盲目相信市场是完全平等、自由、透明的,就像赌徒们在进入赌场之前都相信赌场是公平透明的一样,实际上,赌场和市场都永远不是这样,每个赌场和市场都有它真正坐庄的人。”
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庄家”是谁?
“殊荣”毫无疑问的要落在掌握着美元发行的那个机构——美联储头上。
4.6 钞票怎么印出来的(1)
诚实的说,40年来,除了2008年以来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QE之外,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印钞票从来都不是毫无缘由的。
从表面上看上去,央行印钞票只不过是按照规定的利率把钞票提供给商业银行而已,也就是说,大家都熟悉的利率这个概念,与钞票数量有直接关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来,全世界同时陷入到纯信用货币时代,为了更好的通过“货币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几乎所有国家都实施了“盯住利率,放开货币”的政策。
什么意思呢?
“盯住利率”,意思就是由中央银行或政府规定一个利率标准,比方说存款利率是多少、贷款利率是多少、银行间借款利率是多少……“放开货币”的意思是说在设定的利率条件下,货币数量自由浮动,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这样,纸币的利率就成了“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接下来的经济理论现在被媒体宣传得连我们不怎么懂经济的人都知道——“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过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吸引人们把钱存入银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经济就会自然“降温”;如果“经济衰退”的时候,于是就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这样经济就会成功“复苏”……
果然美妙无比!
就如同孩子们所玩的跷跷板游戏一样,通过这样简单的货币利率调节,无论一个国家还是全世界,经济就可以实现平稳增长……
对于美元来说,为了“维护”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过去40年,美国的经济就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发展的(当然其他国家也是)。
在中央银行规定的某个利率下,大家都从央行来借钱,由于是信用货币,没有一种客观的商品来限制货币发行数量,只要不存在纸张或者油墨不足的情况,对于借贷者来说,只要你愿意接受约定的贷款利息,可谓是能借多少借多少,而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想要多少有多少!
央行所谓的“降低利率”,变幻一种说法就是“增加钞票供应”!
即便由于低利率存在的时间过久,社会上钞票太多,出现了所谓的“经济过热“,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借口之下,货币当局们从来都是观察再三、思前想后,然后疑虑重重、一步三回头的一点一点的加息,今天加,明天加,把加息的时间段尽可能的延长。
相反,如果出现了一点所谓“经济衰退”的苗头,央行们在降息的时候可谓是“下山如猛虎”,经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利率从15%降到8%、6%、4%……
大家不妨想一下,从2001年迄今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美元和人民币的利率变动是不是“完美演绎”了以上情节?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个央行是不是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忙不迭的赶紧将利率降低到接近与零的历史最低水平?
如此一来,哪个国家的钞票数量不快速增加那才是怪事呢!
可惜的是,利率有一个极限,那就是0!
当然,中央银行可以强行将利率规定为负值,不过,倘若中央银行真的这样做了,这就意味着借钱人不用从事生产,只用借钱就行了,杨白劳从黄世仁那里借到钱之后,黄世仁从此必须源源不断的给杨白劳送钱花。
这是什么样的“美好时光”啊?
即便在过去5000年中已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利率,但面对今天我们各个中央银行所设定的低利率,估计“历史长河”老先生还是要看得目瞪口呆。
4.6 钞票怎么印出来的(2)
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自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挽救世界经济”名义之下,全球央行的老大——美联储在2008年12月17日,将美元的基准利率降低到的历史低位,其他央行纷纷跟进。
欧盟央行,2009年5月7日起,将欧元的基准利率降低到的历史低位,同日,英国央行也将英镑利率降低到的历史低位;
瑞士央行,2009年3月12日将瑞士法郎的利率降低到的历史低位;
日本央行更是主动跟进,在2008年12月19日就将日元利率降低到了;
其余的,诸如加拿大央行,在2009年4月21日,将加元的利率降低到的历史低位,新西兰元,挪威克朗 ,丹麦克朗,瑞典克朗,韩元2%,港币,台币……
随便简单加一下你就知道,以上国家经济总量相加的话,差不多要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
金融危机以来,按照现在世界各国央行所制定的利率情况——如果你手头有100元钱,要想实现翻倍,存在中国的银行,不考虑复利,需要四十年;如果存在美联储,需要四百年;如果存在日本银行那里,那就是“一千年以后”;如果存在香港的汇丰银行那里,那就真是要“等你一万年”了!
无怪乎有人感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让人类一起跨入信用货币时代,本次金融危机,则是让人类携手跨入了“零利率时代”!
世界范围内利率为零,这可是自货币产生500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现在,问题来了,倘若利率已经降低到了零这种水平了,经济依然深陷泥沼怎么办?
当利率等“常规工具”被玩弄到尽头的时候,就只能QE了。
所谓QE,就是央行直接通过大量印钞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市场上无人认购的资产,同时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试图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实际上,对于当前的信用货币体系来说,只要利率不是零,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把利率降到足够低的地步,扩大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根本用不着QE。
这下你明白了,美联储宁愿被天下人指责也要实施QE,原因正是在于美元的基准利率已经降低到了,接近于资金转移成本,美元利率已降无可降。
用一个中国成语来形容,叫做“黔驴技穷”!
该怎么比喻央行们降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把戏呢?
如果说升降利率的把戏算是华山论剑中的“九阴真经”功夫的话,那么QE可谓是西毒欧阳锋变疯了之后的所练的绝世蛤蟆功——经脉倒行,五脏具废。
不过,不管通过什么招数,印出来钞票在市场上的效果完是一样的。
从1971年开始,全世界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开始了几千来来不曾有过的上涨步伐,这应该都是利率调控的伟大成果;2008年底开始,从黄金到石油,从小麦到大豆、从棉花到橡胶,全世界的大宗商品都迎风起舞,一天一个价儿,这都应该拜美联储的QE所赐。
实际上,世界范围内的物价全面上涨还远远没有来到,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实体经济活动萎缩,当前美联储QE的那万亿美元钞票,现在绝大部分都还作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企业的现金储备而静静的躺着。
一旦经济活动恢复到和以往一样,这些现金进入到社会流通领域,在刚才讲到的那个货币乘数的影响下,全社会的物价都会出现另外一轮的猛烈上涨。
4.7 人民币与美元(1)
2010年3月16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集体上书”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奥巴马政府在下月发布有关汇率操纵的报告时,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在政治压力之下,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财长盖特纳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连续发表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强硬讲话,甚至不惜宣称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汇率操纵国”是个什么名词?汇率又是个什么玩意儿?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后,由于失去了黄金的锚固,当时世界各国纸币兑换汇率陷入一片混乱,为此,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7年4月29日通过了一项旨在避免成员国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的决议,这就是所谓的“汇率操纵国”的由来。
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背信弃义的单方面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话,就不可能存在什么所谓的汇率问题——每一个国家的钞票都对应着相应的含金量,含金量的比值就是汇率,有什么操纵不操纵的?
在当前的纯信用纸币体系下,美元是世界所有纸币的老大,既然是“老大”,美国自然享受着老大的所有特殊“待遇”。
其最重要的特殊待遇,就是美国可以用真正的纸,来购买其他国家(比方说中国)真实的劳务和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像一个老实人,哼哧哼哧每天累得汗流浃背的生产粮食、鞋帽、衣服、电子产品,然后由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无赖用白条来购买,就这样,白条不断的累积,就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慢慢的,白条贬值了,但反正这个无赖可以再印刷出来更多的白条来抵债,只要这种白条能够用来完成和中国的交易,无赖永远不会担心白条贬值……
世界就是如此荒谬,当日本、德国或者中国对美国出现贸易顺差的时候,日本和中国的出口商实际上仅仅用出口商品换来了一张张绿色的纸片。
美国海军学院教授Thomas Barnett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只用很少的纸币去交换亚洲地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也足够聪明地知道这一切并不公平,当我们送去这些纸币时,我们必须要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美国太平洋舰队”。
是的,实际上美国庞大的武装力量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美元纸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不会被拒收。
最具代表性、最荒谬怪异的莫过于2009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时向中国推销美国国债的那些论调了,更为荒谬的是,许多中国专家乃至政府高层官员还深以为然……
希拉里说,“中国应该购买美国的国债,借给我们美国政府,然后我们把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公民,让他们来购买你们生产的产品,与此同时你们的公民可以获得工作。”
“这是双赢(Double Win)的行为”,希拉里说。
归根结底,希拉里在说,“我们得到了东西,而你们得到了工作。”
中国政府用人民的储蓄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把这些钱转移到美国消费者手中,美国人就有钱来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人由此得到工作——这是什么理论?
记住,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非工作本身!
如果我不用工作就有人给我大把大把金钱去挥霍享受,我为什么要去工作?
正如欧元太平洋资本投资公司总裁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事情说,“让别人享受产出,让我们的人民工作,这算什么?这不是工作,这是奴役!”
4.7 人民币与美元(2)
真不晓得到底是希拉里无知还是中国的经济专家和高官们无知?
受选民情绪和政治氛围影响,美国政府官员对待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变化尚可理解,而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样的学术名家,如果也动辄改变自己的观点,发表一些忽略所有经济背景的昏言昏语,就实在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了。
说的正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2009年5月,借着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的辉煌桂冠,克鲁格曼先生来到中国的北京和广州做“非凡财富”主题的巡回演讲,短短一周时间,据说狂赚人民币500万元!
也许是见识到了中国两个典型的“明星城市”在金融危机后时代的无比奢华和繁荣,也许是邀请他的那些中国人所显露出来的富裕和阔绰实在让自我感觉优越的克鲁格曼太过于震惊,这种奢华、繁荣、富裕和阔绰,在擅长国际贸易理论的他看来,一定是刻意压低人民币汇率换回来的!
在中国发了大财的克鲁格曼对中国却没有一点好感,2009年10月22日,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式脱钩(The Chinese Disconnect)”一文,称中国的货币政策蛮横残暴而令人憎恨(outrageous),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的中国正在偷窃(stealing)别人的工作,搜刮(siphon)民脂民膏,谩骂得起了劲儿的他,居然说中国的贸易顺差和购买美国国债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额滴神啊,这是德高望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出来的话么?
原来,中国通过压迫劳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辛辛苦苦为美国人提供便宜的产品,并且把储存的钱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居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就在这篇文章中,对于2009年美国财政部没有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克鲁格曼认为那是“滑天下之大稽(They’re Kidding)”!
2010年3月14日,克鲁格曼先生再度发飙,在他的专栏中写下“对抗中国(Taking On China)”一文,认为极度扭曲的(distortionary)人民币汇率损害了全世界(damage the rest of the world),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害怕激怒(provoke)中国,假如人民币不大幅升值的话,就甭和中国客气(reason)来客气去了,直接针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就是。
根据克鲁格曼的说法,美国完全不必害怕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因为中国这样外汇储备会“严重损失(large losses)”,而美元贬值反而会促进美国出口;不必担心美元利率暴涨,因为美联储可以将美元利率固定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直到美国就业数据改善;至于美国国债销售,更不是问题,实在不行的话,美联储可以直接购买……
不妨按照克鲁格曼先生的思路,先来看看假定人民币升值40%的后果。
美国人现在衣服鞋袜是从中国进口,冰箱彩电空调是从中国进口、玩具礼物是从中国进口……人民币升值之后,相当于美国人的日用消费品现在立马全部提价40%!
对于克鲁格曼这样的精英人士来说,日常消费品涨价40%可能不要紧,但对于那些面临着失去房子、失去工作、失去信用卡并且遭受债务压迫而一无所有的大批美国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能够承受这个成本么、愿意承受这个成本么?
一旦这些热爱自由、注重人权的美国民众不能忍受,后果是什么?
4.7 人民币与美元(3)
至于增加出口,克鲁格曼先生可以好好想一想,美国出口给中国的产品有哪些可能因为便宜40%而大幅度增加——是高精尖的军事武器还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或者是像悍马、劳斯莱斯之类的大排量或者超豪华的美国汽车?
前者,美国人恐怕不愿意出口,后者,中国富豪们该买的也早就买了!
到最后,美国恐怕还是只能“出口”他们最擅长的东西——美元纸币,除了折腾一把美国的普通民众和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之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会有什么根本改观!
难道我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先生不晓得,人民币绑定美元的货币政策,给美国带来了极大利益,表面互惠的“中美国”关系,实质上是美国对中国的变相奴役。
连《华尔街日报》这种右翼报纸都忍受不了克鲁格曼的胡说了,专门发表评论文章,不点名的批判了“那些贩卖凯恩斯主义并将其作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家、专栏作家”。
“货币不同于小麦或香蕉,货币没有自由市场,货币在全球市场上交易,但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们控制,…,只有美联储才能决定美元的价值。”
“通过保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中国将其大部分货币裁量权转包给了美联储,……,(这个决定)为美国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自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台以来,每逢遭遇社会经济危机,那些掌控纸币发行的中央银行们习惯性的应对办法就是猛降利率、狂印钞票——美国也不例外,网络经济泡沫破灭、金融衍生品泡沫破灭,对应的“绝招”一律都是降利率、增赤字、发国债、印钞票!
美联储的“绝招”这么一路用下来,结果必然是美国的外贸赤字和财政赤字积重难返,海量美元涌入世界,大宗商品和资产通货膨胀,世界其他各国人民财富“被缩水”。
千万别幻想着中国可以收回美国所欠的全部债务!
就像我们自己借给别人的钱一样,要不回来你还能怎样,难道你还要借给他?难道我们期望请求联合国来“主持公道”?
可联合国总部都是建在纽约的啊!
美国的金融精英们,包括克鲁格曼这样的货色,难道真的希望人民币升值,以至于人民币也像美元一样,印刷出来一堆,扛到美国就可以购买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美国精英阶层根本就没有真正打算改变贸易赤字!
出口纸币(现在甚至可以改成电子数字了),就可以换回大批大批的实物商品和服务,谁还要去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压迫劳工,从而费力不讨好的生产产品呢?
为了救助金融危机,美联储所印刷的美元钞票导致了全世界各个国家货币体系的紊乱,这个时候它却反而说其他国家是“汇率操纵国”,该怎么比喻美国好呢?
这就好像,一个强奸犯反过来指责受害人勾引了他,所以受害人应该被判有罪入狱,而他自己,当然应该是当庭宣布“无罪释放”,而且还要求受害人给予足够的补偿!
4.8 当代纸币体系的罪(1)
上帝创造世间万物并教化世人,希望人们在精神和道德上能够完美无缺。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样人类自己创造的东西,其教唆世人作恶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上帝的教化作用。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钱为万恶之源),Money talks(金钱万能),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它们的矛头都在指向同一个东西——钱。
不错,钱,确是关乎人类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
然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都明白,具体的某一数量的钞票,它们本身是并无所谓“善恶”之分的,教唆世人作恶的乃是一个社会的纸币体系。
正是在1971年以来美元逐步贬值的过程中,在“促进全球化”的名义下,全世界的金融业都繁荣起来了,按揭贷款买房、信用卡消费、房屋抵押消费等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都在鼓励人们“花未来的钱”,不仅不储蓄,而且还要透支未来,而通胀预期下房屋价格的一直上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房屋的增值抵押实现“不劳而获”,获得大笔消费现金,于是提前消费、享乐主义、钱能生钱、投资致富、买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子、更加贪婪、更加奢侈、更加浪费等一系列“社会病”迅速从美国蔓延全球,直到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从2008年末到现在,无论是美国还中国,英国还是法国,日本还是德国,印度还是意大利,俄罗斯还是巴西,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打着“救市”的名义,为了所谓的刺激经济,各国政府都在做的事就是——“降利率、印钞票”。
至于钞票供应量急剧增加的结果——“地球人都知道”!
当人们一遍又一遍亲眼目睹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的恶果之后,当知道了政府在加速印钞票,存银行利率又几近为零的情况下,人们在无奈中都涌向了股市、房市、期货以及所有可供选择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
正是因为当前这个纸币体系下一次又一次的通货膨胀,逼迫人们不得不在股市中、在房市中、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大肆投机以期望获得超过社会总体通货膨胀率的收益。
一次又一次的通货膨胀可谓是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而凡是通过印钞票来发展经济的货币制度就一定会逼迫世人投机成风!
自从有人类以来,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的基本美德之一,辛勤劳动也是人类创造财富、获得财富最主要的途径。
不过,在当今世界的纸币体系下,“劳动创造财富”这句话显然已经过时。
全世界农民种地供养世人吃喝,能挣下多少财富?
全世界工人做工为世人提供吃、穿、用、住、行、娱乐等各色产品,又能挣下多少财富?
只需设定金融规则、只需创造数学公式、只需放出各样消息、只需挥舞手中资金,鼠标上手指轻点,金融市场涨跌之间,一国资源瞬间转移,亿万财富轻松入囊,何需实业家辛苦创业、何需知识者殚精竭虑,何需农民工人辛苦劳动?
且不说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家们了,就连最普通的美国民众,到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美元通货膨胀的体系之下,他们可以以极低的贷款利率去购买房屋,然后,一两年之间,房屋增值即达20%、30%,转手即可做增值抵押,换成大把消费现金,购买全世界人民生产的各色商品,好不快活!
4.8 当代纸币体系的罪(2)
在当前的纸币体系下,更大比例的财富积累和获得与劳动无关,而是与运气和投机相关,各类股市暴富、资源暴富、贸易暴富、名气暴富、房产暴富的故事层出不穷。在当前这个体系之下,在一眨眼间就能毫不费力地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他们自然也就放肆地挥霍金钱,沉迷于奢华虚荣。
一群一群的乍然暴富者,再加上一些中了“出生彩票”(巴菲特语)幸运儿,大家都在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嫉妒,于是在全世界的富人圈子里,远远超出个人实际需要的奢侈品、豪华车、大房子都成了生活品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凡是人所想到的内容都成了炫耀、比富、斗阔的资本。
在“各界名流”以及“公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在美元纸币体系下获取财富机会的极不公平和均等似乎成了自然现象,在社会上攀高枝、走捷径、发大财是天经地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社会上妒忌成风。
在当代纸币体系下,凡是有点想法的人们都不再满足于从事平平常常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慢慢获得成功的工作,而是以投资之名义大行投机之风,不劳而获、挣钱享乐、消费至上成为世人共识,劳动再也不是美德,劳动是傻瓜、劳动是笨蛋、劳动是活该被掠夺、劳动是天生被剥削,才是当代纸币体系下劳动地位的真实写照。
所谓“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官、官不如投机”是也。
“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出版的《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如此描述。
这句话可谓最能代表当代纸币体系的罪!
为了让1971年以来全世界海量增发的钞票能够顺利的流通、泛滥于世界各地,金融精英们创造了“按揭抵押、利率互换、违约掉期、特种期权……”等一大堆让普通人摸不到名头的金融品或者金融衍生品,鼓励企业和个人“交易”、“投资”、“上市”、“并购”、“拆分”、“融资”、“对冲”等等,然后他们从容实现隐蔽的抢劫和偷窃。
在当前这种不断通货膨胀的体系下,所有诚实劳动的人都已经变成了沙砾、卑微的沙砾,他们困惑,他们辛苦,但他们只能绝望,因为他们不懂“金融”。尽管辛勤的“沙砾们”一代又一代的为自己的命运努力拼搏,但是一代又一代的走向衰落被埋葬,只要拥有金融,就自然拥有无限财富的源泉,根本不需要再制造商品,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便拥有整个世界。
想想看,高盛投资银行普通员工100万美元的年收入,这是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这些普通的沙砾穷其一生又怎么能有所寸成?
根据公开报道,2011年1月18日,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和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 Company)联合发布报告称,为满足全球经济增长需求,未来10年内至少需要还额外103万亿美元的信贷投放。
据说,该研究团队对79个国家在2020年前的潜在信贷需求进行了分析,这几乎是全球信贷需求总量的99%。研究结果表明,因为全球经济不平衡加剧,在未来10年,若要支持稳固的全球经济增长,信贷总量在接下来的10年内至少要在目前的水平上翻番。
我更简单的解释,其实他们在说,当前全世界发行钞票总量还是太少,未来的十年之内,全球的钞票总量至少要在目前的规模上翻番……
时间比钱更重要,10万在Finnciti里面3年,不如5万在里面玩5年;
财商比智商更重要,同样的钱,经过同样的时间,不一样的玩法,不一样的结果,Finnciti里面,需要学的真的很多,他是一所理财大学,培养财商的大学,希望你得到更多。
我们一起奔跑!
更多文章请关注:交易者社区 finnciti.ngn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