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40工程到MMM:铁打的传销 流水的戏法
一个亲历传销的投资人看MMM互助金融社区
看到最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掀起讨论风潮的“新生力量”MMM互助金融社区、摩根币、百川币平台的情况时,不禁泯然一笑,似曾相识啊!脑海里不禁回想起10年前我差点被带入传销窝点的囧事。
我所亲历的“1040工程”
大概是10年前的秋天,一位相识了几年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神秘地说最近在贵州某地有个政府项目工程,愿不愿意一道去考察一番。想到有钱同赚当然是好事就欣然前往,况且朋友抢着替我买了车票。
到了贵州当地,一下火车却带往一个居民家里,一位自称“红桃K”的大姐和一位中年男子就开始滔滔不绝和我说起了他们宏伟的“1040工程”。
总而言之就是入伙时先交69800元,购买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额,入伙次月,“组织”会退19000元,实际出资额即为50800元。然后你的任务就是发展3个下线,3个下线再分别发展3个下线,当发展到29人的时候,即可晋升为老总,开始每月拿“工资”,直到拿满1040万元,就从“组织”里出局,完成“资本运作”。
为了增加可信度,“红桃K”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某直辖市政府高官、某大学教授也都参与进来,已经赚了钱走了。“红桃K”还说“政府”明着说打压实际上市暗中支持,因为该工程给当地经济带了繁荣,房租、物价翻了一倍,日本战后就是靠这种模式经济迅速腾飞,它们叫起搏器,拿到中国来了,就叫资本运作等等。
其实从她说自己叫“红桃K”开始我就知道进了传销窝,不过为了安全脱身还是耐着性子听了一下午,晚上吃饭的时候借机说是家里有急事匆忙溜走了。
现在回想起当初拎着行李箱从居民家逃出来连头也不敢回的情景,还心有余悸。
MMM与“1040工程”的七大共同点
我们再来看看MMM互助金融社区模式的一些关键词,投资收益为每月30%,推荐投资另有10%提成,“慈善互助”,220万人中国区会员,全球成功运营了4年,无数的成功投资案例等等。
各位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和我的“红桃K”经历很相似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其中的共同点。
1、与实体经济脱钩,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实体投资产生的利润来源。不管叫“提成”、“工资”还是“马夫罗币”、“摩根币”,加入者的收益都是来自后加入者的本金。我们知道不管是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信托还是合规的P2P网贷平台,资金最终都是流向实体经济,由实体产生的利润支付投资利息。黄奇帆在阐述金融本质的第三个核心就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2、高息回报,快速致富。无论“6.8万投入,1040万回报”还是“30%月息回报,10%推荐奖励”都充满了足够的诱惑,并且投资人可以清晰算出自己何时能“致富”的时间,可谓摸清了人性的欲望。
3、“致富”故事让人欲罢不能。拿到1040万回报的故事,熟人小张收到了30%的投资回报,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外企高管都加入了“致富”的行列,6000人的伦敦豪华年会等等口口相传的故事加深了对新进入者“我也能致富”的洗脑。唯一的区别就是原来的故事传播要靠上线和下线面对面灌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用网站、APP、微信等变得更为快捷和隐蔽。
4、多层级“奖励”。“1040工程”设计了4个层级,MMM也惊人的相似,第一代5%、第二代3%、第三代1%、第四代0.25%。多层次奖励唯一的目的就是鼓励拉更多的新人入局。这种多层奖励本在商品销售的代理模式中也常见,但本质区别是,代理提成总额是限定在总毛利范围内的,而传销的提成是靠后来者的本金支持的庞氏骗局。
5、“高大上”的外衣。“中央政府”支持的工程,“慈善互助,诚信第一”,“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3D互动媒体终端技术”等等名号无外乎就是混淆视听,绕晕投资者。更甚者,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往往这类网站打着政府支持和创新的名号从之前的台下堂而皇之的到了台上。
6、百般抵赖负面报道。我清楚的记得“红桃K”对媒体的打击传销报道并不忌讳,但她硬是说“如果政府真的打击,把传销人员都赶走了,这里就会变成一座空城,当地的商品房、出租屋、餐饮等行业就会一落千丈,所以你看我们在这里这么久了,政府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规模太大,所以偶尔打击一下。再来看看MMM官网里的说法:“MMM虽然在网上负面一大片…..现在还不是都还健在?而且还越做越强大”。如果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人性天然的欲望和贪婪是这些骗局存在的根本。
7、“一如侯门深似海”。我是学习心理学的,这类骗局一般是三部曲:最初抓住了人们“向往致富”的美好愿望和“贪婪”的人性,明知高回报是不可能也要赌一把的心态;然后利用了人们对“公平”、“善良”、“规则”的良好愿望营造假象;最后直击“回本”的自私心理一步步将投资者拉入泥潭,进而不惜介绍亲朋好友来保住自己的本金。
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皇帝的新衣”如何漂亮和迷惑,如果符合了上面提到的几个特征,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了。
时代在发展,传销的伎俩也在与时俱进,最近也出现了批着“连锁加盟”、“O2O”外衣或者看似有实物交易的新型网上传销,比如所谓的“gai网”。发展成员的模式也从最早90年代简单粗暴的限制人身自由,到2000后“1040工程”来去自由、嘘寒问暖,发展到现在建立所谓的高尚的企业文化。
希望这么多年来我的囧事和观察能在大家的判别有所帮助,天下一定不会掉馅饼的。
(作者系互联网金融机构高管,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