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屡屡纵军对太平军和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 交易者社区

曾国藩为何屡屡纵军对太平军和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曾国藩,大家都比较熟悉,本人也曾经写过有关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而且也有后人称他为千古第一完人。

如此多的光环笼罩其一身,而他也”不负众望”,终究是成为了许多人崇拜的对象,但是称为”完人”的他就真的没有污点?有人为此提出了疑问,那为何他在攻打太平天国时对江浙贫民痛下杀手?本文就此问题为大家解答一番。

首先1852年,太平军崛起,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清军几乎无法抵御,眼看大半江山落入太平天国之手,矛头直指京城所在之北方,清廷也必须有所动作来保全这岌岌可危的江山。而原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已经腐朽没落变得不堪一击,满清统治者出于无奈,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

原来只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曾国藩从此走上军事舞台帮办团练。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晚清著名的湘军由此横空出世。而从他操练湘军到攻克天京这一路的历程以及他为官的一生来看,他对江浙平民大肆屠杀的原因有四点。

一,湘军的组成及治军

从名称大家也大致能猜的到,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所以这样一来,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而湘军的士兵都是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士兵则很多都有亲属关系,或是左邻右里彼此相熟,这一特点决定了一荣俱荣,大家的生死都捆绑在一起,大家都是一个小团体,上了战场较为相互照顾策应,进退有据,肯死战,”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是湘军的生动写照。

经过这么一介绍,大家也都知道了湘军的性质,差不多就是雇佣兵,那些什么替天行道,保家卫国这类的口号他们也不感兴趣,他们也是穷苦出身,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军的目的无非是用命换钱,所以不抢哪来的钱。

这里有人要问,那朝廷不有军饷吗,干嘛还要抢?

呵呵,大家可能忘了,这一时期的清朝,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各国列强条约签订一大堆,朝廷根本发不出军饷,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称”水师、鲍营、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安庆破城前,欠饷更加严重,”军饷已欠六个月,(胡林翼)日夜焦灼,无术可济”。

为此,湘军甚至出现哗变,持械聚众要钱。为了平息士兵们的金钱欲望,自己又没钱可用,曾国藩之流便默认攻破江浙一带以后让他们抢劫。并且这种纵兵焚烧抢掠被认为是带兵之道,是激发湘军狼性的一种策略。同样的事,在世界历史上也累见不鲜,远的也不说了,就看近的,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有没有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旅顺大屠杀是不是?所以说湘军也并非“一枝独秀”。

二,彻底消灭太平天国

大家也都知道,太平军本就是从百姓中发展起来的,相较于清廷,太平天国对百姓的控制能力更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太平天国是政教合一啊。而且在太平天国之时,南京有两次屠杀。第一次是太平军,第二是清军。

1853年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的屠杀,惨烈度几乎等同于后世异族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凡是满清官员、满族的百姓、知识分子、僧尼道士、商人,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头,许多人不堪凌辱,举家自杀。

太平军进城前,南京原有人口至少有六七十万人,春季进城后仅九个月,到当年年底,天朝顶天侯衙核查登记人口时只剩15万人,其中老弱男子4万人,妇女11万人。而妇女减员之快尤为惊人。

就这样,南京变成一座巨大的集中营和宗教场所,实行严厉的等级制和神权的思想钳制。

曾国藩纵容曾国荃部湘军对太平天国军队的杀戮,也是有因就有果,本身也是针对太平天国暴行的针对性报复行动。

三,信念不同

洪秀全对西方宗教文化的选择,带有中国小农的落后性。洪秀全的宗教理念来源于西方基督教的一本布道手册《劝世良言》。基督的精神对于洪秀全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思想启迪。1843 年的洪秀全,是一个屡试不第,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的落魂书生。是《劝世良言》这本小册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从一名眷恋仕途的乡村士子转变为一位虔诚的上帝真道的传播者和揭竿起义武装反抗的农民领袖。

这种转变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虽然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根源和心理因素,但要使它真正中国化,显然还缺乏必要的思想氛围和理论准备;而要使西方劝世和救世的基督教义,一下子变成中国农民揭竿造反的政治纲领,不仅在中国社会缺乏思想基础,就是在洪秀全自身也显得十分突然。这就注定了上帝教的创立和发展必然伴随着先天不足的畸形和变异。最终他的拜上帝教既没有取得西教的精髓,更是抛弃了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不伦不类的怪胎。

反观曾国藩,曾国藩注重理学经世之术,成为儒生地主政治势力的代表。一方面,曾国藩长期注重研习理学,早在湖南读书求功名时,他就与好友郭嵩焘等人”相尚于宋儒义理之学”。后来又与众师友如湖南的理学大师唐鉴、湘军的主要骨干罗泽南、刘蓉等开展以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交往,使他进一步笃信程朱理学。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讲理学的士大夫群体。

另一方面,他又发扬了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了”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经世之志”的风气。这样,在曾国藩周围汇聚了一批集理学与经世之学为一体的晚清士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际,他们聚集于湘军大营,形成了晚清文化史上重要的湘军文化集团。他们的理学和经世之学,代表了当时保守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统一了思想,加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并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一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

在曾国藩眼里,太平天国就是属于异端和邪教,而其统治下的人民群众都几乎被洗脑,他们已经离儒家传统越来越远,将他们留下,对于大清王朝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你觉得曾国藩对于湘军的大肆屠杀会采取怎样的做法呢?当然是不闻不问了。

四,利益所使。

大家其实都有个误区,那就是将曾国藩和湘军绑得紧紧的,其实曾国藩是曾国藩,湘军是湘军,这样的理解才正确。

从湘军一方面来说,天京一战之后,太平天国也就基本覆灭了,所以当时是能杀则杀,能抢则抢,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而从曾国藩方面呢,杀敌越多,功劳就越大,至于这”敌”如何看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没有了敌人,还要军队有什么意义?曾国藩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纵容士兵屠城虽然有为了刺激士气的原因,但是在最后的南京屠城也有向当时朝廷表忠心的意味,当时很多人传言曾国藩手握数十万大军,只要他的思想稍微一动,调转枪口攻打北京,那么清政府可能会瞬间瓦解。

士兵屠城一个原因就是消除朝廷的疑虑,如果你曾国荃打下天京不抢不杀,还整顿军备,沽名钓誉、收买民心,你这是要干什么?要造反吗?所以此时能怎么糟蹋南京就怎么糟蹋,这样的做法,朝廷看着就放心,曾国藩也能安安心心回去交差,顺便还能升官封侯。

在我们看来,这种屠杀太过残忍,但历史的细节,如果不是当事人,谁也说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只有透过史书去了解、推测、还原基本脉络事实,没有资格去搬弄是非对错。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