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工广漂20年,如今月薪过万…… – 交易者社区

建筑小工广漂20年,如今月薪过万……

清晨6点,12月的广州天刚亮,荔湾区增滘村的路灯还没有灭,尹喜元在昏黄的灯光下晨跑。

在广州黄埔区基地的付志红也已起床梳洗。 尹喜元和付志红都曾是广州建筑工地上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20多年时间过去,尹喜元从一名钢筋工,成为了CAD建模高手;付志红也从一名普通木工,成为了“模架体系”产品研发创业者。 从身无长物的农民工到现代建筑产业工,两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中怎样层层闯关,做出自己的选择?

尹喜元跑步回家后,两个儿子已经吃了早饭。匆匆洗漱后,尹喜元送孩子下楼去学校。 尹喜元,1973年生,湖南衡阳人。1993年,尹喜元高考落榜,当时尹家里穷,尹喜元寻思着来广州打工挣了钱,再回家复读高考。但90年代初,建筑工人工资低,普通钢筋工人每天20多元,“而且不是天天有活干,除了日常开支,所剩无几,还经常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尹喜元发现攒钱几乎不可能。几年打工后,尹也逐渐放弃了通过高考继续学业的志向“那会儿老家中学一年才出一两个大学生,我回去也不一定能考得上,慢慢就没有上学的想法了。当时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一定要上大学。”

去学校的路上尹喜元一边走一边和孩子们聊天。 现在,尹喜元、妻子和两个准备小升初的儿子在广州生活。大儿子11 岁,小儿子9岁,两个都在家附近的工地学校读书。尹喜元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希望两个孩子能顺利在广州读书高考,将来考上大学,完成他的时代和家境无法实现的理想。

为尹喜元在做CAD建模。 尹喜元回忆自己刚到工地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只能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夏天绑钢筋时经常把手烫出水泡”。 而现在,46岁的尹喜元从一位普通的钢筋工,成为了CAD建模高手,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家中电脑上完成,只需偶尔前去工地现场查看。

早晨送完孩子回来,尹喜元在家中建模放样。快到中午时,妻子买来菜,在尹喜元身后的厨房准备午饭。 虽没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尹喜元在工作中从未中断过学习和成长。 2003年,做了七八年普工和带班工人后,尹喜元发现自己对图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学习看图纸、放样。那时工地相对保守,图纸一类的文件很难拿到手学习研究,尹喜元就花心思请人吃饭、找关系好的人学习放样技术。遇到看不懂的,就到工地里研究实际结构。这样,尹喜元的工作逐渐转为钢筋工种里的“技术型”。 后来,工地上像画图纸、建模等工作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2012年,尹喜元也用上了电脑,年近40岁,尹喜元第一次接触电脑,他挤出时间读夜校,刻苦钻研,现在已经能熟练地运用CAD制图等建模软件。而先前,尹喜元在工地上的多年的汗水也没有白流,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让尹喜元成为了“钢筋放样技术”中的佼佼者。 初来广州时,尹喜元一年才几百块工资,现在每月固定到手能拿15000元。

尹喜元现在的放样工作不需要每天都到工地干活,有需要的时候,尹喜元再去工地实地勘测。

在工地上的钢筋作业区域,尹喜元正在检查并记录下一些重要的数据和标注信息。

在工地现场,尹喜元在指导工人做工。 尹喜元说自己做事不偷懒,肯吃苦,在工地上三五年便成了领班,可以带着手下几个工人去做事。

在一片由钢筋铺就的路网上,工人正在一旁绑扎钢筋。尹喜元在公司绑扎钢筋是出名地快,“扳手一钩,手一转,3秒打好一个结”。在工地上当钢筋工多年,除锈、调直、连接、切断、成型、安装钢筋骨架等工序,尹喜元已熟练于心。“虽然钢筋工的动作辛苦,但每当完成一个项目,看着一栋栋楼宇建成,成就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尹喜元在工地。

尹喜元一家四口如今仍然居住在增滘村两室一厅的出租房里,月租金750元。家里两个房间各放置了一张上下铺,如果来了同乡、关系好的工友需要临时借住的话,两个孩子就到父母房间一起睡。 为了照顾即将小升初的大儿子,尹喜元的妻子今年辞去了附近厂里的人事工作,全职在家带娃,家里的经济负担落在尹喜元身上。

每天晚上,夫妻二人都要在家辅导孩子功课。 11岁的大儿子在班里的成绩排名靠前,而5年级下学期和6年级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是许多广州中学录取学生的决定因素。这对于非本地户籍的尹喜元一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现在大儿子每周末不仅需要补习语数外,还要去参加一对一的课外辅导。和很多家庭一样,孩子在教育上的支出,成为尹喜元家里的主要支出。

尹喜元一家人在客厅的合影。书柜里是儿子的课外读物,客厅墙上贴着两张很大的地图,高处挂着一副字:“大展宏图”。 尹喜元坚持一家人都在广州工作生活,他觉得不仅自己有更多学习机会,孩子也同样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今年暑假,两个儿子报名参加了建设银行“民工惠·候鸟行动建筑工人子女夏令营”活动,类似这样免费的活动让尹喜元觉得经济压力减少了不少。

尹喜元和妻子是2008年结婚的,当时在广州厂里工作的妻子并没有嫌弃尹喜元的农民工身份,经朋友介绍后相识在一起。如今,二人觉得生活平淡幸福,教育下一代,培养两个儿子,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 尹喜元指着夫妻二人2016年在珠江边的合影说,在他们身后的许多建筑中,都留有自己的身影和汗水。他说这个职业,就是“城市的理发师”。

尹喜元曾参加广州市第二届建筑工匠技能擂台赛,获得了钢筋工项目的冠军,并被授予“羊城建筑工匠”称号和“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如今他最自信的事便是钢筋放样技术:“一般现在很多建筑方面专业的大学生软件操作都很快,但是他们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他们的放样结果还不是很理想。我在这方面还是很自信的。”

今年4月,尹喜元作为建筑工人代表,参加了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举办的”金智惠民”农民工高校培训班,他与40多位来自不同工地、不同岗位的农民工友一起,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课堂上,学习基础的金融知识及工地安全知识。 从1993年20岁高考失利做了建筑工人,到如今46岁上大学课程,尹喜元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他觉得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尹喜元和朋友的聚餐常常在屋顶天台进行,推杯换盏时,雨滴穿过腾腾热气,掉进尹喜元手中的白酒杯里。年关将近,尹喜元正安慰着一位还被拖欠工资的湖南发小,尹喜元让他年后跟着自己干,转型搞搞技术。 20多年来,尹喜元做过最一线的农民工,当过包工头,现在他在中建四局一公司签约做一名钢筋工长。他说相比之前,现在生活和工作都会更规律、更稳定,尹喜元想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前单干虽然赚得多一些,但是钱很难收回来,工作地点也不固定,而现在的单位和建设银行合作使用了“民工惠”金融产品,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准时发到银行卡里,生活很有保障。”

12月13日,尹喜元和工友穿着一身全新的“工匠制服”来到广东省人民体育参加公司的运动会。

运动会方阵仪式中,尹喜元作为工匠代表站在花车高处。 尹喜元目前还不是公司的正式员工,他希望自己能融进这个群体,获得公司更多的认可,然后转为正式员工——这样可以积累积分,方便孩子以后更顺利地落户上学。 尹喜元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孩子们的人生能够不留遗憾,上一所好大学。

在中建四局举办的运动会上,尹喜元报了中年组800米项目比赛。在800米中年组比赛的最后一圈,尹喜元咬紧了牙关冲向终点。 当天,由于缺乏比赛经验,加之“高手众多”,尹喜元仅仅拿到了第十名的成绩。他有些遗憾,“没有给公司挣到分数”,“没关系,明年再来,我现在每天锻炼,明年一定继续参加比赛。”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尹喜元每天早起跑步的习惯已坚持了1年多。他认为“小孩还小,作为父亲要有担当,身体不好工作就没法干了。孩子也需要有个人做榜样,积极专心坚持做一些事情。” 在尹喜元心里,实力最重要,“在广州,我们是外地人,没有本地户口,所以实力很重要,就像800米比赛一样,没有实力跑不过人家”。

在尹喜元家里的房间窗户上,贴着他从网上下载打印的一句话:“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广州另一侧,黄埔区一处创业基地中的付志红,他的身份,也经历了多重转变:从工地搬砖到拆模的工匠到施工队长,到如今手握多个发明专利的劳务公司的老板。 付志红,1970年出生,四川简阳人。1998年,付志红从老家四川简阳来到广州后,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工地搬砖。“人生地不熟,自己也没技术”,付志红说工地上最苦最累的活全都做过。在付志红的印象中,那时候农民工待遇差、也没有话语权,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11小时至12小时,日薪20到30元,炎炎烈日之下依然要赶工,工资要到年底才能结清,还时常被拖欠。

虽然在广州租了房,但他现在更常住在公司。 搬材料、抹灰、搅拌混凝土……初到广州,付志红把工地上的活儿做了个遍,他琢磨着还是要掌握一门技术——他选择了木工,跟着老师傅一起在工地上从事“拆模”工作。 付志红记得自己和妻子刚来广州打拼时,自己在工地打工,爱人在餐馆打工。但当时的工地不允许女性进入,付志红便和爱人不得不在广州分居两处。1999年初春节,付志红打点好工地上的保安,让爱人偷偷进来,年三十晚上,他们和同乡还“借用”工地上的厨房炒菜做饭,好好过了个年。

现在,每天早晨6点半,付志红便起床改写自己的项目计划书。有时候晚上想到什么点子睡不着,他也会跑到办公室,把灵感一口气写下来。 跟着师傅做木工后,由于头脑灵活,反应快,付志红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在一群工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拆模工人中的佼佼者,工资也跟着“上去”了。 2002年,一次工地事故让付志红对施工方的态度寒了心。当时,留着络腮胡的付志红带着十几个同乡离开了工地,自立门户。付志红很快便积累起了资源,成了一名施工队长,开始独立承接一些活儿。 2005年开始,付志红和一些大公司的项目进行合作,他的身份,从一个普通的木工班组组长,变成了一个包工头。到2009年,生意最多的时候,付志红的手上同时有7个项目进行。

付志红在自己的基地里做了两间板房,供自己和驻地工人住宿。 从中国传统的“木模”到近些年来开始普及的“铝模”,付志红见证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积攒了多年的工作经验。2013年开始包工包料后,付志红发现模板的损耗非常大,几乎没有合适中国国情的模板。“找不到我满意的产品,不如我自己来”。2014年初,在小儿子出生后,44岁的付志红咬牙开公司,研发模架体系,申请专利产品,开始“转型”。 此后,除了工程项目,付志红将精力更多投放在了研发产品和公司运营上。2016年,他便开始到处学习股权、企业管理,同年,他在广州成立四川简阳商会……

12月17日,付志红来到自己负责的一处工地项目。二楼宿舍的女工看见他了,便笑着跟这位“老板”打招呼。 说起包工头申请专利,很多人会觉得遥不可及,在一次行业协会参会中,付志红偶然遇到了一位模板体系的专家,对方了解到付志红工地上使用的产品后,鼓励他申请专利,“按照你今天跟我交流的这么多,你回去至少你会有20个以上的专利”。“绘图你只要绘得差不多,然后找人根据你的想法写专利,在电脑上绘图……” 截至目前,付志红已经受理43个专利、16个发明、27个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付志红和工人在宿舍抽烟唠家常。 付志红说自己带着工友们一干近20年,从未拖欠过工人的工资,逢年过节或者孩子上学的时候,他都会提前给工人们预支工资。付志红的口碑越来越好,工人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高峰时期手下有2000多名农民工。

付志红在员工宿舍,给工人们普及建设银行“民工惠”产品。曾经是普通工人的付志红,对被拖欠工资一事深有体会。他觉得现在工人们都认可银行转账是件好事,而民工惠也从工头角度减轻了每年末资金周转的压力、避免了高息借款,有助于自己转型企业,少些负担。 付志红指着自己的照片开玩笑说:“这个老板还是有点帅!”

付志红在自己基地的模板建筑里。

年近50的付志红演示脚手架上的操作。

12月17日下午,广东省行业协会联合会,付志红和联合会会长龚少林聊起自己正在做的公司项目。

付志红作为副会长,参与传统企业短视频转型升级培训活动。 付志红说,自己很崇拜任正非和马云,他们是自己的对标对象。谈起这个宏大目标,付志红说笑着说:“很多人半信半疑,觉得我的目标太夸张,真正坚定支持自己的还是我老婆。刚刚研究产品的时候她非常反对,但五年过去,我吹过的牛都实现了。”

付志红和6岁的儿子在一起。基地里养了条名为“嘟嘟”的小狗,是孩子的玩伴。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尹喜元和付志红已在广州辛勤工作20余年。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中,留下了千千万万个“尹喜元”和“付志红”的汗水。 在尹喜元心里,“农民工”三个字是有歧视的,这和早年他初到广州时的经历有关。城市在成长,城市的建筑在成长,尹喜元和付志红也在成长,成为“新民工”。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