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者社区|漯河医专教务管理系统(分裂样人格)……
漯河医专教务管理系统: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九章《分裂样人格》。
漯河医专教务管理系统
在精神动力学领域,分裂样通常意味着病情严重和更多地使用原始性防御,因此分裂样人格的个体很容易被误解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属于分裂人格谱系中极端紊乱的个体。由于分裂者的行为时常离经叛道,甚至荒诞不经,因此,无论他们是否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我力量是否足够强大,人们都习惯于将他们视作病态。而实际上,分裂者中既有需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有极富创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明显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也常被视为分裂现象。不过,由于分裂样人格者的典型防御较为原始,因此他们中的健康者可能比病态者数量更少,但这一观点至今没有被任何研究或严格的临床观察所证实。
分裂者被归于病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人们多数认为自己的心理符合常规,然后将异于常规的群体视作次等公民(比如多年来对待性取向偏离多数人的群体)。精神分析概念中的分裂者与荣格学说中的内倾性格颇为相似,尤其是经他发展的MBTI职业测试确定为内倾/直觉/情感/判断型(INFJ型) 的个体, 与分裂型吻合程度更高。在已经研究过的人格分布领域中, INFJ型人群大约仅占总人口的1%, 且常被人们视作“神秘人物”或“高深莫测”。
这类性格的人群最容易被吸引进入哲学、灵学、理论科学和艺术创造等行业。在分裂人格谱系中,我们或许会在功能健全的一端发现一些伟人或怪人。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明显缺乏接触他人和与人交流的热情,这两者之间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确实是一个“独行侠”,从未将自己的心归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我最亲密的家人;面对他们,我会一直保持距离,也一直需要独处……
很多分析师依然将分裂样、分裂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视为分裂人格的非精神病状态,而将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样障碍和分裂情感性障碍视作分裂人格的精神病状态。目前的分类标准仍然颇为武断且存在重叠,特别是从了解来访者的个体独特性来看,只注重某项症状的有或无,对临床实际操作并无益处。分裂者并不缺乏情感,他们更多地抱怨被感情控制。我认为这些都是分析师作诊断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临床经验表明,分裂者在气质上容易反应过度活跃,对刺激过度警觉。他们常形容自己天生敏锐,而亲属们则称他们在婴儿时期会畏惧光亮、噪音或移动。似乎分裂者的神经末梢比我们更接近于体表。多伊奇Doidge认为他们其实是“高度渗透”了外界的影响。尽管多数婴儿会搂抱、黏人,或贴附在养育者怀抱中,但有些婴儿则体态僵硬或容易抗拒,好像成人会侵害他们的舒适和安全。
从经典驱力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分裂者似乎固着于口欲期。具体而言,他们一直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我所在的督导小组中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分裂型治疗师学员,他曾描述过一个生动的幻想:所有小组成员身体弯曲,连成一个巨大的嘴或一个巨形的字符C。在他的想象中,一旦他将自己的观点坦诚相告,便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整个督导组成员便会向他聚拢,队形从C变成O,他会闷在其中窒息而亡。我们可以将这种幻想解释为幻想者自身饥饿感的投射和转换,但分裂者其实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冲突,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费尔贝恩Fairbairn对于分裂状态的理解是“由爱而产生的饥饿”,他并未将重点放在分裂者日常的主观体验方面,而是着重强调那些明显对立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他们回避交往,从幻想中寻求满足,并排斥现实。分裂者甚至外表看上去也显得瘦弱,这是他们拒绝满足自己的情感欲望的结果。
同理,尽管分裂者有时会有暴力幻想,但并不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亲朋好友甚至会认为他们无比温顺。这种温柔与他热衷于恐怖电影、犯罪记录以及世界末日形成鲜明的反差。很容易推断这些爱好是驱力的投射,但他给别人的印象,却都是亲善、低调、另类但可爱。许多分析师推断,这类分裂样人群会将自己的欲望和攻击深藏于防御的保护毯下。
分裂者似乎完全没有像自恋者对羞愧或内摄型抑郁者对内疚那样的苦苦挣扎。他们内心像是缺乏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动机,甚至连逃避惩罚的意愿都没有,他们会因缺乏基本安全而感到焦虑。当他们不堪重负时就隐藏自己——有时真的离群索居,有时象征性地退缩回幻想之中。在他人眼中,分裂者无疑是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或是一个人类的观察员。
分裂样schizoid这一术语暗含两方面的“分裂(split)”即自体与外界的分裂,以及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分析理论认为,分裂者的分裂体验,通常指的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防御机制中的“分裂Splitting”是交替表达相反的自我状态,或出于防御的目的,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两个对立面,这也是“分裂样”与分裂防御的异同之处。
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分裂样人格所特有的防御是退缩到内心世界之中。他们会运用投射、内摄、理想化和贬低,也会具备其他多种防御。这些其他防御方式多半形成于自我和他人尚未完全区分开来的时期。至于更加“成熟”的防御之中,理智化是多数分裂者的最佳选择。他们很少应用掩饰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或抑制;同样也很少使用以非好即坏(good-and-bad)为特征的防御方式,比如间隔化、道德化、抵消、反向形成及攻击自我。一旦遇到压力,他们可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和内心情感的同时退缩。因此,尽管对他人传递来的情感能有明显的察觉,但仍显得迟钝、平淡或不合时宜。
分裂者最具适应性和令人称道的能力,当属创造力。大多数真正的原创艺术家都有着强烈的分裂倾向。只有超凡脱俗,才可能独具慧眼。比较健康的分裂者可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理论革新,或精神拓荒,而程度较重的分裂者则犹处炼狱,个人的潜能被恐惧和疏远抢先攫取。因此治疗分裂样患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者最主要的关系冲突包括亲近一疏远、爱恋一恐惧。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中,充斥着深深的依恋矛盾。他们渴求亲密,但害怕被吞没;既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单寂寞,他们不愿冒险失去客体,也不愿失去自我,因此,无法与人交往,又不能忍受孤寂。
叔本华那个著名的“寒夜中的豪猪”寓言,足以贴切地形容分裂者的困境:当它们彼此靠近想要取暖时,便会刺痛对方;难以忍受疼痛而彼此分离,又不得不饱受寒冷之苦。这种冲突表现在生活中,可能先是热烈而短暂的关系,然后以长久回避而告终。这种动力学现象可概括为,“请靠近我,来慰藉我的孤独,但请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愿受到侵扰”。从两性关系来看,尽管分裂者性功能正常,也能够享受快感,但仍明显存在性冷淡。他人越是亲近,他们越是担心纠缠。许多女性都曾爱上热情奔放的音乐家,怎料对方却将一腔情欲尽数献给了心爱的乐曲。同样,有些分裂者一心追求高不可攀的伴侣,反而将唾手可得的对象搁置一边。他们的配偶也时常抱怨他们在做爱时呆板无趣或心不在焉。
客体关系理论关于分裂驱力的起源的探讨,克莱因将分裂机制的起源追溯至婴儿早期普遍存在的偏执一分裂状态,那时儿童尚无法完全接受与他人的分离。长期以来,理论家们基本都承认发展理论的固着一退化模型,但对固着于哪个早期阶段却颇有分歧。
分裂样人格与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 存在许多重叠。回避型依恋儿童的母亲不仅粗暴无理、情感缺乏,同时也嫌恶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忽视孩子需求的父母,可能会养育出自我满足、回避他人的孩子。这些早年遭受过隔离和忽视的个体出于无奈,会避免与人亲近,并根据自己的内心想象去应对外部刺激。
还有一种养育方式完全相反,但同样对儿童形成人格的过程造成影响。即父母对孩子过度紧密、期望过高或过度卷入。比如分裂样男孩与令人窒息的母亲。男性分裂样患者的家庭背景中,常会有一位关系紧密或逾越边界的母亲,和一位冷漠、严苛的父亲。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前来寻求治疗的分裂样人格来访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因为大部分儿童的主要养育者是女性,且女孩最终形成女性认同,而男孩则不然,因此女性容易形成与过度依恋相关的障碍(如抑郁、受虐、依赖型人格障碍),而男性多见与疏离相关的障碍(如精神变态、施虐、分裂样状态)。
父母教养的内容也会对分裂者的冷漠和退缩产生影响。矛盾和混乱的交流方式对精神病态的形成不容小觑。我们通常所说的分裂驱力,很可能就源于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童年经历中充斥着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意向、彼此欺瞒、虚情假意的孩子,很容易在成人后遇到难以忍受的混乱和愤怒情境时,依靠退缩来保护自己,同时感到深深的无助,这正是分裂样患者常见的态度。
分裂者支离破碎的自体状态。过度亲密和剥夺可能共同决定了分裂样人格:如果某人不仅孤寂且遭受剥夺,来自养育者的唯一关怀既缺乏共情又过度侵入,那么他极有可能在渴望与回避、亲密与疏远之间举棋不定。
分裂样自体
分裂样人格的个体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毫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这一点与自恋者形成鲜明对比。分裂者的自体永远和他人保持距离。
马林特Balint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善意的旷野——恐怖的虚空》,文中比较了两种对立的性格:费罗白(philobat疏远者),感到不安时选择享受孤独;欧肯农菲(ocnophil亲密者)喜好交往,总是寻找可以依靠的肩膀。分裂者们归属于终极费罗白。人类总是被那些与自己截然相反且惹人嫉妒的性格所吸引。很容易推知:分裂者自然也时常招来(或被吸引)热情洋溢、能言善辩且善于交际的人(比如癔症人格者)。
分裂个体,通常需要通过创造性活动来维持自尊。他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自我整合与自我表达的优劣。精神变态个体苦苦追求个人能力,自恋者寻求外界仰慕。而分裂者渴望得到的肯定必须来自内心,是对自己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
萨斯Sass犀利地将分裂状态描述为现代化的象征。现代公众渴望摆脱生活的喧嚣和欲望的桎梏。这种思潮通过当代艺术、文学、人类学、哲学和评论等领域的解构主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现代人的疏离和异化与分裂性体验有着诡异的相似之处。其典型特征:即疏离、高度反省(高度地自我觉察)、逃避与高度理性等态度几乎达到狂热的程度。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根据直觉判断,分裂者会因退缩倾向而回避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这种人际的私密接触。但其实当他们受到关怀和尊重时,也会在治疗过程中抱有感激之情并积极配合。治疗时段的间隔、治疗边界(时间限制、费用安排、与来访者在社交和性方面的伦理界限等)所产生的安全距离,似乎能够降低分裂者对亲密感的恐惧。
分裂样来访者在进入治疗时,难免带有惯常关系模式的部分特点,比如敏感、率真以及害怕湮没等。他们前来寻求帮助的原因,可能出于无法忍受孤立,或由于丧失亲密人物,再或因隔离而难以达成心中所愿,比如约会恐惧或无法从事某种社会工作。有时候分裂人格导致的心理缺陷并不突出;这时他们希望自己的抑郁、焦虑行为能够得以缓解。其他前来就诊的原因还包括担心自己崩溃。
分裂样来访者在治疗初期会出现欲言又止、内心空洞、不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等状态。除非来访者因极度痛苦,或属于精神病状态,多数分裂样个体最终还是会积极配合治疗。他们对自己的内心反应能够清晰地觉察,如果不会引起恐慌、蔑视和嘲笑,他们将很乐意倾吐内心感受,他们对治疗师的理解和尊重也会心怀感激。
治疗分裂样来访者时主要面对的移情一反移情挑战,是既要进入他们的主观世界,又要避免唤起来访者对侵入的焦虑。由于分裂者很可能因为退缩而使用疏离和隐晦的交流方式,治疗师很容易产生对抗疏离的行为,如:将兴趣转移至来访者的疾病症状,而不是来访者这一完整的个体。
诊断的治疗意义
面对分裂样来访者,治疗师必须保持真诚和觉察,这种对情感和意向的觉察能力通常需要经过长期锻炼才能获得。尽管许多治疗师没有经过彻底的自我分析,也能很好地治疗多种类型的来访者,但我认为,除非他们自己具有分裂样心理,否则未经历过内心深层的治疗性暴露,恐怕难以对分裂样来访者进行有效的回应。
很多治疗师自身具有一定的抑郁心理,因此他们担心遭遗弃甚过担心被吞噬。治疗师会自然而然地靠近那些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样,他们将很难对分裂型来访者的情感需求产生共情。一位督导曾这样评论我竭力想要接近分裂样来访者的举动:“他要的是苏打水,而你却坚持喂南瓜饼给他。”治疗师象征性地将椅子搬离来访者远一些,以躯体语言表明不会对其侵扰、催促、代替或压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初期,鉴于分裂样来访者会对侵入产生恐惧,因此治疗师应避免解释过多,应尽可能地了解来访者对自身内心活动的理解。在这一阶段,就事论事的评论和轻松自然的反应更有利于被来访者接受,如果迫不及待地推动他们进一步深入,则很可能触发其惶恐和对抗,进而增加退缩的风险。
普同化是有效治疗分裂样来访者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诲”这种通用的技术,可能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分裂样来访者,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别人会理解自己的过激反应。即便他们明显机能健全,多半也会担心自己本质上异于常人或令人费解。他们渴望被自己在意的人完全理解,但又担心一旦完全敞开心扉,自己的荒诞不经便会一览无余。
既要对分裂者予以肯定,又不令他们感到被吞噬或忽视,方法之一是利用艺术和文学中的意象来传递对他们问题的理解。
在分裂样来访者的治疗过程中,一旦治疗关系得以确立,理解便接踵而至,此时最为常见的障碍是,咨访双方可能共同筑起一层情感屏障,两人在屏障包围中相互理解,悠然自得,并期待治疗能成为躲避残酷现实的缓冲区。分裂者竭尽所能让治疗关系成为他们外部生活的替代品,治疗师的共情常常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来访者的同谋。
鉴别诊断
分裂样状态通常不难识别,他们漠视一切的态度很容易给治疗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困难的部分是对来访者自我强度的评估:分裂现象严重程度评估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他们愿意与治疗师合作的程度。另外,有时强迫症来访者,尤其是介于边缘型-精神病性之间的强迫症患者,他们的分裂样程度很容易被高估而造成误诊。
评估个体分裂样状态的严重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在首次访谈时应特别注意掌握精神病性患者的病程;询问他们是否出现幻觉和妄想;注意他们有无思维联想障碍;是否具有区分行为和想法的能力;遇到难以鉴别的情况时,心理测验有时可为诊断分裂型患者提供辅助依据。若发现来访者具有精神疾病的倾向,便可作为服用药物或住院治疗的指征。
若把精神分裂症个体误诊为非精神疾病的分裂样人格,将贻误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而把分裂样人格错诊为精神障碍,同样也是令人遗憾的谬误。分裂者的外在表现通常看起来比实际情况严重,治疗师一旦判断失误,误将来访者的个性问题与精神失常画上等号,这样会使他们本来困难的处境更为艰辛。
分裂样vs.强迫性人格
分裂者通常与世隔绝,沉溺于穷思极虑,或者不断幻想将来。与分裂者独来独往的形象截然不同,强迫者通常善于交际。对尊重、赞许、认同和声望高度关注。强迫者还注重自己的道德形象,会细细审视自己所处群体的道德风尚,而分裂者则仿佛天生随遇而安,不太在意寻常小事的对错。强迫症性人格的个体会否认或隔离自己的感受,但分裂者会在内心认同自己的感受,但对表达这种感受却讳莫如深。
文:刘月鹏
本文《漯河医专教务管理系统(分裂样人格)》由(✅finnciti.ngnvip.com)整理或原创,感谢您的阅读。
随机文章
尖兵技能加点-加钢淬火强素质苦练技能当尖兵
秘银矿哪里多-魔兽世界秘银矿哪里比较多?
vmware7.0 7.1.4序列号、密钥、key
廊坊SEO(2021年新禁用广告词汇总)
小小课堂:【石家庄做网站教程】WordPress菜单导航功能管理
三、HTML文字与段落
社群营销的优势
278 出去的希望-阎川魔鬼游戏
百度搜索“”即可找到本站,微信搜索“✅finnciti.ngnvip.com”关注公众号。( ✅finnciti.ngnvip.com )文章来源:ID:33670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