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者社区|盛生网(87%职场人最想回大学)…… – 交易者社区

交易者社区|盛生网(87%职场人最想回大学)……

盛生网:如果让你重新上一次大学,你会怎么度过?为什么?

在这条知乎热门问题下面,有4000多名网友参与了讨论,累计1600多万人次浏览过。每当我们回想起校园,实在有太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了:学生生活的简单充实、和同学室友间的友谊、长达3个多月的寒暑假、便宜又好吃的食堂和小吃街……再反观如今工作后需要面对的:职场上的那些利益追逐、同事各自怀揣的小心思、一眼望不到头的加班、勉强支撑的房租和高昂的物价……

真实反映了那句话:「读书时想尽快毕业离开学校,真正工作了才明白当学生的好」

恰逢9月开学季,后浪研究所也做了一项小调查,收到了近2000份问卷。筛选出已经毕业离开校园的群体之后,我们发现有87%的受访者表示:在不考虑经济因素的情况下,愿意重回大学读书。

在想要回大学的原因中,有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在大学里「相对自由,有很多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看来天下打工人的确苦加班久矣,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成了他们想重回校园的第一动力。

那么职场人在大学时期的遗憾又来自哪些方面呢?「未来规划」、「时间/精力分配」、「恋爱经历」荣登大学遗憾榜的Top3

在关于大学的诸多遗憾中,有人后悔「没有早点找实习,规划好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人感叹「没有坚持多参加活动,去认识更多的人」;有人可惜「没有谈过哪怕一次恋爱」;还有人感慨「没有考过六级」、「没有趁着有学生证和暑假多出去旅游」、「篮球赛没有投进过绝杀」……

而与这些遗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刚开学的大一新生们,对已经开始的大学生活怀揣着莫大的期待和兴奋。在知乎的「校园」版块下,我们能看到五花八门的提问:「大一新生怎么自我介绍?」「宿舍六人间哪个床位比较好?」「大一不谈恋爱真的会寡四年吗?」「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律?」……

知乎也看到了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和困惑,于是,在今年开学之际,特意策划了一堂《开学第一课》,希望能借助李银河、张继科、秦春华、邓香兰、何运晨、喵鱼酱等「过来人」之口,给年轻人们一个参考答案。

同时,在这样两种情绪的冲击下,我们也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既然大学阶段是如此的珍贵,那究竟怎样才能不留遗憾地度过?我们又应该从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真正获得些什么?

于是,我们跟4位已经走出了校园或还留在校园的朋友聊了聊,有《开学第一课》中做分享的嘉宾,也有知乎上的年轻答主,并向他们反问回去:你觉得大学给你上了一门什么「课」?希望从他们的大学经历和故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原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可能只是上天请我吃了顿饺子

@邓香兰 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男足队长

如果把我过往的求学经历看成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话,进北大读书之前就是我的「上半场」,头上顶着就一个关键词——「天之骄子」,场上意气风发,一路势如破竹,进球无数。高三边玩边学也能考全省30多名、数学不听课不做作业一样高考满分,别人的高中昏天黑地也顶多就和我进一个大学。

然而,当比赛进入下半场后,我才发现输球是那么的容易:认真学习准备的专业课考试只拿了61分、高考数学满分却学不懂高数、参加话剧比赛,剧组差我(最佳男主角)就拿了大满贯、好不容易谈个女朋友还被分了手……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我意识到,我原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现在看可能只是上天请我吃了顿饺子

也是在那段时间,因为从小到大都踢球,我加入了中文系的足球队,只是没想到迎来了更多的「输」。加入球队后我才知道,中文系的男生特别少,我们甚至连11个队员都很难凑齐,更别提整体实力了。我参加的第一场比赛就踢了个0:6,第二场0:7,我的师兄们还在兴高采烈地欢呼:居然只输了这么点!

一开始我很难接受,想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踢注定会输的比赛?但俗话说「输」中自有黄金屋,当我输着、输着……似乎输到一定的门槛后,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注定要输,那我不能既输了球,又输了好心情,干脆Just lose it。输6个是输,输9个也是输,不如换一种思路:输几个球没有区别,但只要进一个就可以吹一辈子!

这就像是鲁迅先生说的「反抗绝望」,明知前方是坟地却依然前行。我们是明知注定要输却依然踢球,于是我和师兄创办了「中文男足」公众号写球赛战报,用戏谑诙谐的文章来消解失败。我们踢医学部的一场比赛输了12个球,于是在公众号发了一篇《门将扑出30球,中文男足 0:12 憾负医学》,开头是这么写的:

「赛前,中文男足的目标是让医学男足以 11:0 的比分击败自己,从而为中文系110周年系庆献礼。不曾想,医学众将把中文系的历史想得过于悠久,打进了12球。��文男足超额完成任务,提前为120周年系庆献礼。」

最初只是想把这种面对输球的态度传播出去,但写着写着,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阅读量也从几百到几千,再到破万,我也从中感受到了非常多的认可和意义,有了坚持下来的动力。

去年因为疫情公众号提更了很长一段时间,在7月毕业前终于发了一篇《北大非主流毕业成就》。本来只是想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个念,没想到这篇文章直接在朋友圈刷屏了,好多人都在喊「中文男足永远的神」。那时候这句话还刚火起来,不像现在随便一个什么都能喊上一句「永远的神」,我相信大家是真觉得这个公众号很「神」。

现在回看我的整个大学生活,「中文男足」上这140多篇原创文章,应该就是我干得最牛的一件事。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真实地在这个学校生活过、经历过,并留下了一些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当初没有好的心态来面对输球、面对挫败,也就不会有这么一段让我收获良多的公众号经历了。

邓香兰在知乎��新知青年说《大学第一课》中谈「Just lose it」

生活中的比赛实在太多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成绩要比赛,实习要比赛,有的人连谈恋爱都要比赛。如果你只为了输赢,那人生就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直线,你只能不进则退。而如果你能Just lose it,球赛就会变成一次次奔跑、一次次进攻、一次次防守,你才能听到奔跑时风在耳边吹过的声音,才能感受到心脏飞速跳动的感觉。

所以,如果问我大学收获最大的一门课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输》。

从「酿酱油」到打卡南北极,我的大学转了两次舵

@喵鱼酱 海洋生物学家

我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目前从事鲸豚保育的相关工作。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乘船出海,跟着海洋动物一路观察,前往各地的海域、甚至是南北极打卡,我目前一共去过两次南极和一次北极。

我知道科学家的 title 听起来挺有范儿,去南北极的经历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你肯定猜不到,我大一入校时选的专业其实是学「酿酱油」的。

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小动物,所以高考报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生物工程,想着生物工程应该是跟动物相关吧。可谁能想到,中国海洋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其实就是发酵工程,简单点来说就是「酿酱油、酿啤酒、酿酸奶」

虽然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很高,可我不喜欢,我就想研究小动物。

我开始寻思着转专业,想转到海洋生命学院的生态学。但当时也是非常犹豫纠结,我就打了电话给我爸,想要寻求他的建议。然而,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跟我说:「你才20岁,不需要担心现在做的选择会带来什么不好的结果,我现在50岁再做决定就晚了,但是你不会。」

于是我勇敢地转去了生态学,这是我第一次打满舵改变大方向的经历,从「酿酱油」转到研究小动物。我跟着我的新同学们,一起到崂山辨识珍稀的植物,再到青岛的第二海水浴场采集潮间带植物……每一次经历都让我乐在其中。

本科毕业后我读了自然资源部第三研究所的研究生,也是在这个时候南北极开始进入了我的视野里。我的师兄们会乘着「雪龙号」去南北极采样,我在实验室里看到他们采集的5000多米深的海底小型栖息动物。我便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亲自去南北极进行野外考察。

但因为野外科考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也还只是一个学生,所以一直都没有捞到出海的机会。于是等到考博的时候,我再一次打满舵,拐了大学生涯中第二个非常大的弯。我博士考去了山东大学朱献教授的鲸豚研究团队,从过去用解剖镜研究「小生物」,变成了野外实地研究中华白海豚这样2米长的「大动物」

说实话,这个选择其实非常冒险,读博时转这么大一个方向,能不能顺利毕业?会不会影响未来发展?都是比较大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去做了,因为我真的很想出海。中华白海豚通常在近海海域出没,所以我想着即使出不了远海、出不了大洋,但至少能有出近海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我终于蹲到了亲自出海做科研考察的机会了。

从14年起,我就一直在知乎上回答一些海洋科学类的科普问题,也时常分享一些野外科考的故事,因此结识了另一位做蜘蛛研究的知乎答主——林业杰。后来通过他得知有一家挪威的邮轮公司在招募随船的向导,要求有科研背景、懂海洋生物、英语流利,我投递简历后成功应招上了。于是我登上了一艘名叫「午夜阳光」的船,而这艘船带着我驶向了心心念念的南极。

活跃在知乎的喵鱼酱,因科考故事被知友熟知

我的整个大学生涯算是挺「婉转曲折」的,两次改变方向最后才柳暗花明,但好在我这个人还算懂得灵活变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转舵」。这也是我所有的大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个收获:「不管做什么事情,发现自己的态度和方向不合适,就要有立刻转变的意识。」

把握好人生的航向,知道何时转向,何时止航。生活也像是在海面上航行,海上有太多的变数,你没有办法预料到它们什么时候来,但只要在变数来临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那就勇敢一点打满舵,迈开步子一往无前。

从小镇孩子到北大青年,我的大学时代是「理想主义」

@秦春华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很多人听到我是北大的考试院院长,都会觉得「那你一定很会考试吧」,虽然我学生时代的考试成绩确实都还不错,但我其实想说:对于大学生而言,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没有多么重要。

我的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把考试看得很重,毕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成绩几乎定义了他的一切:只要你考试得好,你就哪里都好;你考得不好,那其他再好也不行。像中考和高考,很可能直接决定或改变一个人命运,但是上大学之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会迅速下降。

慢慢你会发现,大学生活当中还有太多重要的事,考试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是不那么重要的一项。我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工作生活了近30年,见到了太多的困惑、挣扎和觉醒,学生们和我交流最多的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他们的大学生活、人生选择、心理问题,乃至是感情经历。

秦春华在知乎·新知青年说《大学第一课》中的演讲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讲也是如此,在北大读书的那几年是我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但其实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对于我自身的影响是相对较小。而大学的生活,特别是在北大的生活经历,对我精神上的改变是巨大的,让我从边城小镇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到成长为一个初步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选择的青年。我深深地感激北大,它塑造了我接下来的一生。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我的大学时代,我觉得是——「理想主义」

90年代的北大校园,充斥了一群理想主义的老师和一群理想主义的学生。我们会在图书馆的大草坪前举行诗会和歌会,来畅抒各自的理想。这样的一群人很少去思考自己的柴米油盐,想的是这个国家怎么样?这个民族怎么样?有的甚至是想这个世界怎么样?

在这里除了有精神上的激励,还有太多新鲜事物带来的冲击。我记得特别清楚,1996年,当时北大的老二教还没有拆,在一个可以坐两三百人的阶梯教室里,我们上一门叫《美国经济》的课。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他从美国请回来一个老师,来给大家讲讲互联网。

1996年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互联网的概念,对于互联网经济更是一无所知。但是那天,让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存在。当然,也是后来才知道那天给我们讲课的人叫张朝阳,那时候他刚从美国回来。

所以我一直觉得在大学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学业,也不是成绩,最重要的其实是人——你所遇见的人,对你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还有一件让我一直记忆很深刻的事。1997年我在北大读研究生时,和几个同学合写了一本反映大学生生活的小书《精神的家园》,想要献给第二年即将到来的北大百年校庆。写完以后我们合计着,想要请季羡林先生来题写书名,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直接给季老家打了电话,约好时间就去了季老在老人园的住所。

季老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时候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写完第一幅以后他不满意又写了一幅,最后让我们自己挑。临走时季老一定要送我们,不但送出了他们家,还一直送到了楼门口。我们告别后已经走出好远,回头一看,老先生还站在楼门口,看到我们回头,他又开始向我们挥手。

到今天为止,我脑海里还能浮现出这个画面:那是一个很温暖的下午,银杏树的叶子已经金黄了,旁边就是波光粼粼的未名湖,老先生站在门口冲我们挥手,脚底下蜷缩着他那只著名的猫。

像季先生这样的泰斗,还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几个陌生的学生,这对于我的影响非常深。所以等我后来做了老师,在面对我学生的时候,也一直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想大学,真正对于一个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其实就是这些。

从学生「赢」家到知乎答主,我就喜欢折腾

@涂山鹿鹿 土木水利硕士在读,知乎考研话题优秀答主

我的大学四年生活,最大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折腾」

大一加入社团和学生会,参加各种校级活动;大二折腾得更高级一点,开始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和各种国家级比赛,挑战杯成功拿到了国奖;大三之后开始折腾保研,申请各大学校的夏令营活动拿优秀营员,成功保研之余,还获得了本科的国家奖学金……

这四年里,我的绩点一直都还不错;会像普通男生一样跟朋友开黑打游戏;课余还在知乎上做一些校园内容的分享和创作,如今也算是一个小KOL了;哦对了,还谈了一段至今都感情稳定的恋爱。

这样看来,好像一个大学生能够拥有的一切经历和成就,我几乎都有了。虽然这份履历看着非常风光,但过程中太多太多的困难和付出,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我大二申请了一个国家级的大学生项目,指导老师定了方向后就出差了,只剩我和队员在学校自己摸索着一点点推进。我们的课题是做岩石研究的,当时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石头样本,无法推进实验。

在大学校园里的涂山鹿鹿

几经波折我联系上了在矿山工作的的师兄,又在网上找了一辆货车,拉着我和团队小伙伴去四十多公里外的矿区里找石头了。那个矿区非常偏僻,路也难走,货车司机都不愿意开,进山前好说歹说给他加了100块钱才同意。

整个过程中的艰辛远不止于此,但好在顶着大太阳在矿山上转悠了两天以后,终于还是拉回了一车合适的样本,实验总算能步入正轨,开始慢慢运行起来了。

当然,这才只是开始,后续三四个月做项目的时间里,类似的困难和经历其实还有很多。因为大家都是大学生,什么都不懂,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正因为是大学生,才有了可以试错的机会,最痛苦的时候我一连做失败了15组实验,浪费了很多实验样本和时间精力。但是没关系,失败了那就重头再来,挺过了前面15次,总有成功的第16次。

这期间我的老师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帮我借实验室的仪器;耐心教我所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甚至自己掏钱请工人帮我们把石头加工成试样,即使我做坏了15个样品「坑」了他一大笔钱,也依然在要求我去追求最严谨的实验数据……

这些事让我发现,原来真的有人会愿意为你的成长保驾护航,用最朴素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上还是有好人的,影响了我自己以后也去做一个好人。

我想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知乎做答主的初心和动力,这几年我回答了很多关于考研、学科竞赛、选学校选专业、大学生活的问题,一开始写得很稚嫩,但因为都是我的自身经历和经验总结,慢慢也收获了不少关注和点赞。这应该是我对分享的一种热爱,我喜欢把自己的经历总结下来分享出去,也能帮助看到这篇回答的人,带给他们一些帮助。

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知识,而我在他们的反馈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样的「获得感」其实是相互的,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鼓励我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我目前研二,还在继续折腾着,白天会花四五个小时看专业文献、帮老师的项目写报告做数据、准备毕业设计的开题、同时还在积极寻找实习岗位,晚上我会写自己的小论文,近期最大的目标就是在这学期把它写完投出去。

虽然累,但也无比的充实。毕竟在大学里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只要愿意,你能尝试很多此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大学给我上的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就是:永远也不要放弃折腾的精神。

在这4个故事中,不管是邓香兰所说的「Just lose it」,还是喵鱼酱聊到的「及时转变的意识和勇气」,亦或是涂山鹿鹿秉持着的「永远也不要放弃折腾的精神」……都能发现他们在大学中重要的收获,不仅仅来自于大学课程和课本知识,更多的来自于他们各自的校园经历和生活体验。

而经历和体验也绝不局限在校园这个场景中,出了大学之外,一样可以经历和体验不同的人生。我们不必为失去了学生的身份而感到遗憾,因为「学习」这件事本来也不止于课堂或书本。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调查中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出来社会工作后,你还有保持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事物的习惯吗?」60.8%的人回答了「会」。唯一不同的是,在书本学习的形式之外,多数人都会选择通过互联网和App来��习、查找资料、提升能力。

我们发现超过75%的年轻人会在知乎上学习和查找资料,紧接是B站(69.96%)和微信(45.63%)。而在使用这一类App时,有超过半数的人态度都是「要有获得感,自己能从中有所收获」,仅有12.6%的人表示只是单纯逛一逛,没有明确目的。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里,获得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获得感的重要,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中,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涂山鹿鹿在采访中就提到过一个细节,平时在知乎上向他提问的都是不同学校的学弟学妹,他们喜欢喊他学长,他也愿意以学长这一过来人的身份耐心回应他们的疑问。每次交流中,除了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之外,涂山还不忘鼓励一二。而受到了帮助的后辈们,在拿到竞赛奖项或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会专程再回来感谢他。

这样的时刻,对涂山来说格外值得铭记:「虽然隔着网络,但仍然能分享到他们的收获,和因为这份收获而带来的那种开心,我也因此非常开心。」

提问的人获得了想要的知识,回答的人也获得了正向回馈。正是这种获得感,证明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你能知道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到了它们应该到达的地方,并在那里发了芽,开了花。

或许,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再有机会重回到大学里,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像知乎这一类的平台,一边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一边找寻自己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次交流中收获成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木也、十一,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盛生网(87%职场人最想回大学)》由(✅finnciti.ngnvip.com)整理或原创,感谢您的阅读。

随机文章

浙江seo【Baiduspider 主要抓取策略类型】百度搜索引擎工作原理二

熊掌号指数2.0有什么变动?

百度烽火算法升级,持续打击网络劫持问题

考古学坐骑-魔兽世界本周精彩活动

世界最好的车 :全球最佳品牌排行公布,特斯拉异军突起,自主品牌何时出头?

如何注册网站域名?个人怎么注册域名

酷狗音乐网(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族榜)

众人帮邀请码

百度搜索“”即可找到本站,微信搜索“✅finnciti.ngnvip.com”关注公众号。( ✅finnciti.ngnvip.com )发布者:36氪,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来源:ID:33781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