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年少继位的天子,为何康熙能除掉鳌拜,而曹髦却被司马昭弑杀…… – 交易者社区

都是年少继位的天子,为何康熙能除掉鳌拜,而曹髦却被司马昭弑杀……

三国曹魏的曹髦和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两位相隔1400余年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帝,其实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年少继位(曹髦13岁,玄烨更是只有8岁),都是所在朝代的第四位皇帝,而且也都面对着权臣擅政的局面(曹髦是司马师、司马昭,玄烨面对的是鳌拜)。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曹髦最终被司马昭部属在闹市街头当街弑杀,而玄烨则一举拿下鳌拜一党。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二人结局如此不同呢?

他们面对的权臣势力地位有所不同

作为中国历史上权臣逆袭上位的“典范”,司马家族可谓是把这一行做到了极致。

司马懿先后侍奉从曹操到曹芳曺家四代,靠着韬光养晦和老谋深算逐渐掌握了魏国大权,并在“高平陵之变”中一举消灭了曹魏皇室最后的抵抗从而彻底把持朝政。他死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继续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势力已经巩固并得到强化,以至于就连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都不得不承认司马昭“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此人后来也被司马昭所杀)。

无论是文钦等少数忠于曹家的将领率军起事,还是曹髦御驾亲征,都无济于事,被司马氏迅速平定,根本无法撼动其分毫。

而相比之下,鳌拜就差之甚远。

从政治地位来看,作为三朝元老的鳌拜算的上是满清勋贵之后(其伯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理政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他作为镶黄旗的武将立下不少战功,逐渐得到重用,清世祖福临时期他升为议政大臣,算是进入了核心圈,到了玄烨继位的时候,他虽然升格为辅政大臣(一共四人)算是进入了决策层,但仅仅是排名最后一位。

从军权角度来看,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八旗军和汉军构成,汉军都掌握在明朝降将手中(比如吴三桂等),鳌拜是插不上手的,而八旗军不是由皇帝亲自统领,就是由各旗旗主统帅(一般都是有清朝皇室直系后裔担任),仅仅是镶黄旗一员的鳌拜压根没能力更没资格去指挥调动这些军队。

所以鳌拜实际上的权势地位最多不过是“朝廷重臣”,远没有到“独掌大权”的地位。那些所谓鳌拜“只手遮天”“手握重兵”的说法,仅仅也只是一些影视小说作品里的文学描写罢了。

他们面对的权臣能力和性格存在差异

司马昭虽然靠着老爸司马懿和老哥司马师给打牢了基础,算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之上”,但他自己的能力也算的上是出类拔萃的。

当时东吴丞相张悌就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这样听起来有些拍马肉麻之感的辞藻来评价司马昭(当然张悌可不是什么司马氏内应,其本人在后来的晋灭吴战争中壮烈殉国),而唐朝名相房玄龄则认为司马昭“雄才成务”。能得到敌方阵营和后世朝代两位丞相如此评价,司马昭的谋略手腕和能力才华也可略见一斑。

相比之下,赳赳武夫出身的鳌拜尽管战功显赫(曾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但作为权臣,鳌拜实在太不合格,太过缺乏权谋。对康熙,他总是视其为孩童,爱摆老臣资格,三番五次在朝堂之上当面和康熙发生争执。对孝庄皇太后,他也没多少敬意,甚至在康熙大婚之时上书质问太后为什么不和他商量,当然被太后直接无视。

对朝臣同僚鳌拜就更加简单粗暴,动辄“以杀立威”,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有矛盾,就逼迫康熙下诏杀掉他;仅仅为了“土地纠纷”(鳌拜所在的镶黄旗和正白旗二十年前曾因为土地分配问题产生矛盾),就把反对自己所为的户部尚书苏纳海(从一品)、直隶总督朱昌祚(正二品)、直隶巡抚(该职在雍正年间撤销)王登联(从二品)等三名汉族重臣处死。

鳌拜在自己权势本来就不那么强的情况下不仅不知道拉拢人心,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皇帝太后、杀害重臣以致于众叛亲离。这样的“操作”,最后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们面对的权臣的野心和“志向”存在差异

我国古代的权臣无怪乎两种,一种是野心极大、志在逆袭上位的,比如王莽、桓温、刘裕等等,而另一种则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们不求上位,只求能操控皇帝把持朝政,最多能行“废立之权”就心满意足了,比如霍光、梁冀、董卓等等。

很明显,整个司马家族属于典型的前者,从司马懿灭曹爽“夷其三族”再到司马昭部属当街弑杀曹爽,他们对于曹魏皇室,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心慈手软的。至于鳌拜,是属于后者的,他始终没有谋朝篡位的想法,因此他面对玄烨,则不敢也不会真正与之彻底决裂。就连玄烨也认为他对朝廷有功,且无篡逆之心,因此最后只是将其禁锢,并没有处死。在鳌拜死后更是还念其旧劳,追赐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相当于男爵)。

所以当两位少年天子最终摊牌的时候,司马昭选择了痛下杀手(当然由部属操刀),而鳌拜则是乖乖束手就擒。

从两位少年天子角度来说,他们的势力存在明显差异

曹髦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是孤家寡人的局面,以致于最后他去和司马昭“决战”的时候,竟然只有老臣、奴仆、卫士组成的区区数百人而已,这就是曹髦能调动的所有力量,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也算是太过悲惨。

而玄烨这边,可不仅只有那十几个练武的少年而已。玄烨虽然年幼但皇权并无旁落,朝野上下在关键时候都基本“站队”皇帝一边,更不用提那位极富谋略、有胆有识的孝庄皇太后和他背后强大的蒙古势力,如此强大的阵容也为康熙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两位的个人能力和处事性格也存在差异

曹髦的性格是相当急躁、沉不住气的(毕竟才是十来岁的少年)。他不仅当着大臣们的面“官宣”自己的“偶像”是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其在位时期杀死了擅权的寒浞),还挥毫写下《潜龙诗》一首,用“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的诗句将自己比作受困的“潜龙”,将司马昭比作丑态百出的黄鳝泥鳅,等于是公开向司马昭下战书,过早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而后在毫无计划又无准备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就贸然带着几百个人向司马昭宣战,最后只能悲壮战死街头(当然也展现了一个帝王最后的血性和尊严)。

相比之下,玄烨则体现了一个少年天子少有的老成和城府,面对鳌拜的嚣张跋扈,他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隐忍不发,最后不动深色的一举将其铲除,充分展现了其韬光养晦、果断风行的品质。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