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化石上有句诗,还是大诗人写的…… – 交易者社区

这块化石上有句诗,还是大诗人写的……

《亚瑟王传说》作为英语文化圈最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传奇之一,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该系列传说中包含诸多神奇动物设定。其中有一种“吠兽”(Questing Beast,又名 Beast Glatisant)。
  在亚瑟王梦见自己的私生子莫德雷德即将推翻他时,吠兽带着不祥的气息出现在林间,它的外形非常独特,有着蛇的头和脖颈、豹子的身体、狮子的腿和牡鹿的蹄子,能够在腹部发出不亚于三十只猎狗追逐猎物时的吠声,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Glatisant一词来自于法语中形容小狗或狐狸吠叫的“glapissant”。

  骆驼和豹的不伦之恋?
  这种恐怖的神奇动物在现实里当然不存在,不过,一旦知道它可能性最大的原型,会让人大跌眼镜:生活在非洲的食草动物长颈鹿:长颈如蛇,花纹如豹,鹿的蹄子。中世纪欧洲人出现这种想象其实并不奇怪,这很可能来自于古罗马人给长颈鹿取的名字“camelopardalis”,意即骆驼和豹的杂交品种。  

  我们除了甩脖子干仗,还是很爱好和平的
  罗马人是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开的脑洞,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尤利乌斯•恺撒在取得泽拉战役大捷、写下名言“我来,我看见,我征服”后,从埃及回国,一并带回了一些珍奇动物,其中包括长颈鹿。
  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形容长颈鹿“腿像牛,头像骆驼,有白色斑点”。200多年后的罗马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根据前人的记述总结道:“这种动物各个方面都像骆驼,但它的后腿更短,皮肤有着像豹子一样的斑纹,因此用这两种动物给它命名。”狄奥还记载了公元二世纪末的罗马暴君康茂德爱好角斗、曾经亲自杀死三只大象和一头长颈鹿来彰显武德的故事。
  

  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长颈鹿一度不再为欧洲人所知,不过这个逾越了生殖隔离的名字仍然保留在天文学中,位于北天的一个基本由四等以上暗星组成的星座即以此命名,直译应为“长颈鹿座”,但我国最初将之翻译为“鹿豹座”,沿用至今。为其命名的荷兰天文学家约翰内斯•赫维留斯(Johannes Hevelius)采用了《旧约》中以撒的妻子利百加骑着骆驼远嫁而来的典故,为何没有直接命名为“骆驼座”尚缺乏可信的解释。
  在强调上帝与魔鬼、天堂与地狱对立的中世纪欧洲,动物也经常被赋予符合宗教象征的特定含义,甚至影响了后世对动物“性格”的认知,诸如“百兽之王狮子”、“狡猾的狐狸”、“假慈悲的鳄鱼”等说法大多来自于中世纪。
  

  左大象,右长颈鹿
  在一本成书于公元2世纪左右、专门解释《圣经》中动物自然特性的《生理学》(Physiologus)中,就描述了一种“父亲是狮子,母亲是蚂蚁”的“蚁狮”,用来代表人类的善恶两面性,脑洞比骆驼和豹子杂交还要大。遥远国度的未知生物在当时欧洲人的著作里则更会突出其神秘和可怖,尽量符合野蛮的“他者”意象。
  由于当时的科学观察方法缺乏,相关的结论也常常是牵强附会的。正如中国古代有“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的传说,欧洲中世纪认为小熊刚出生时只是一团肉,在母熊的舔舐下才变成熊的样子,死牛的尸体会变出成群的蜜蜂,可谓异曲同工。在这样的背景下,长颈鹿的形象以讹传讹演变为怪物也是顺理成章。
  

  多个生物的不同躯体组合成怪物的故事更普遍,比如狮头、牛身、熊爪、带刺龟壳、蝎尾的塔拉斯克(Tarasque)

  意外走红的“瑞应麒麟”
  中国古代关于长颈鹿的记载里,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麒麟乃长颈鹿”的说法,在生物命名中,一些长颈鹿科动物命名也带有“麟”字,日本也将“鹿豹座”称为“麒麟座”。不过,并不能直接把古人所说的麒麟和长颈鹿划等号。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麒麟的造型基本都是“麇(jūn)身,牛尾,马足,一角,角端有肉”,是“王者至仁则见”的吉祥瑞兽。如果有的地方牛生出了单角或者皮肤像是长鳞片的怪胎,地方官还会将其作为“产麟”的祥瑞上报,但都和长颈鹿的形象没什么关系。 

  我国最早关于长颈鹿的记载见于南宋《续博物志》:“驼牛,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这一记载可能来自于波斯人的描述。将麒麟和长颈鹿划等号主要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大约发生了六或七次“麒麟贡”,但只有三次见于实录,很可能另外几只没能活着到达中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首次进贡长颈鹿,其实它也不是孟加拉的特产,很可能是通过阿拉伯商人购买来的。《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中称长颈鹿“番名祖剌法”,是阿拉伯语“zurafa”的音译,但将其进贡给明成祖朱棣时,已经称之为“麒麟”,后来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将索马里语“giri”翻译成了“麒麟”,这当然是为了对皇帝歌功颂德,也能体现出朱棣篡取侄儿皇位是“上应天时”的。
  

  明成祖对此自然很是满意,做《瑞应麒麟颂》,群臣也纷纷写诗,基本都是“雨顺风调,民安国泰,海晏河清,万世永赖”一类的风格,唯恐歌颂不到位。和“麒麟”一同进贡的“花福鹿”(斑马)、“长角马哈兽”(非洲羚羊)就没受到多少重视。将麒麟描绘成长颈鹿造型在明代也流传了一段时间,但主要在官员中流行,比如将官服补子上的麒麟呈现为长颈鹿图案,民间的麒麟形象仍然是老样子。
  及至清代,因为没有麒麟贡的相关背景,对长颈鹿的命名主要来自西方译音,如南怀仁在《坤舆图说》中将长颈鹿译为“恶那西约”,可能来自格斯纳《动物志》中的“Orasius”名称。清末建的“万牲园”里称长颈鹿为“奇拉甫”,即giraffe的音译。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长颈鹿的命名都是类似的音译或“鹿豹”,最终定下“长颈鹿”这一名称时,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了。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