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倍暴利灰产:448元烫染成本仅5元,9元洗发水可洗100人……
2016年前后,一位朋友从腾讯离职,并在老东家办公大楼旁的咖啡馆创业。
他们注册了一家美业服务商。
商业模式很清晰,通过成熟的腾讯系技术免费为美业商家提供SaaS系统,帮助他们管理会员、产品分销甚至员工提成。
在这个系统中,商家还可以在线采购物料,比如洗发水、护发素、吹风机等日常耗材。
这家公司就靠这些产品的销售,赚取上下游的差价。
这有点像零售通、中商惠民的生意。
模式在深圳还没跑开,团队就布局到了创始人的老家重庆。
在一次吃饭时他聊到:没想到这块市场这麽顽固,特别是那些发廊们的供应链,太可怕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
之前重庆团队招到了一个应届毕业生,这个小妹妹在外面跑一天回来后哭了。
她说,人家发廊有稳定的供货商,他们在朝天门的批发市场里,可以用9元每桶的价格拿到高仿洗发水。
「你们不知道,这桶洗发水,足够洗100颗头。」
没有底气再和那些商家斡旋,这个小妹妹3个月的试用期没有到就主动离职了。
如今,这位朋友的公司转型做外包公司。
他说,他这次创业最大的价值,就是摸清了一个草根行业背后的东西。
那是一本厚厚的街头发廊生意经。
理发店那些陌生的洗发水品牌
在洗发店洗头,当你被摁到水里后,耳畔总会传来一个问题:你要用什么价位的洗发水?
30元的,50元的,还是80元的?
当你起身环顾这些洗发水时,似乎没有海飞丝也没有清扬,而是一些之前没有见过的品牌。
Why?
业内人士给出了两个解答。
第一,我们日常在超市里能买的到洗发水产品,属于日化用品。
但理发店里的洗发水,属于专业用品。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高端的理发店,和我们聊的「街头发廊」似乎相去甚远。
当这些街头发廊正在使用那些陌生洗发水品牌时,你就得注意了
在温州电镀厂包装在线的小琳,此前就在老家的一个发廊为客人洗头。
她说,到了冬天,双手肿痛,然后皮肤就开始烂。
医生说那是皮肤过敏和真菌感染,并建议用硫磺软膏。
只是这样的症状好不了几天,然后又是反复发作。
后来,小琳发现发廊的洗发水几块钱一公斤,然后灌进逼格颇高的包装盒子里。
而那几年电视上常有报导,这种洗发水重金属超标严重。
就算是这两三年,街头发廊老板们也大多按着这本生意经走。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你所在的行业,有哪些外人不知道的?
一位匿名用户就回答到,理发店洗发水进货价4元/公斤,质量差或含重金属。
该匿名者是一家街头发廊老板的孩子,他以更专业的角度在知乎上为大家科普。
他说,按公斤买的理发店大多是连锁门店,有统一的进货渠道。
而他们自己家那种低端理发店,也就是街头发廊,只有批发大桶洗发水,比如上文提到的9元/桶。
按公斤卖的还是大桶散装,这些洗发水交易在理发店、洗浴中心,甚至酒店宾馆都很常见。
某电商平台上,我们能找到一家安徽合肥的钻级卖家10年老店,他们家的桶装洗发水比市面上稍微贵些,大约3元/斤。
这个价格,是建立在5000ml产品包邮的情况下。
数据显示,这家门店累计评价14个,但30天内成功交易只有1单。
小琳表示,一般发廊不会在网上买这些的。
他们有稳定的供货商,没有货打个电话就能送来,如果有新品上市,也会主动与老板联系。
除了将散装洗发水DIY,不知名的仿洋货三无品牌也常出现在街头发廊。
2018年7月,深圳卫计委曾发布文章披露这些令人陌生的品牌。
当时,深圳石巖卫生监督所开展了美发行业专项检查,对石巖片区50多家美发店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最终有3家不合格。
他们用的洗发水是怎样的呢?
有的瓶身上写满外语,就是没有中文;有的除了有个产品中文名字,其他的信息都没有。
这些洗发水外包装看似时尚简约,但这实际上均是三无产品。
三无洗护产品,图片来自[深圳卫生监督]
网名虞美人在理发店做两个月前台后,开始知乎上揭幕。
她表示,身在某城市,染发418元、烫头448元,但一支染膏进价只需要5元,毛利近100倍。
而那些598元/套的护理,进货价20元包邮。
198元的洗发水,进价也只需15元。
发廊单品的产供销一条龙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将维持4.56%的复合增速增长。
到2022年,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当然,这其中专业美发企业占行业全部单位数的55%。
但这个行业就像那些街头发廊一样,过于分散和粗放,以至于行业前20大企业合计占有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
满足这个蚂蚁市场的需求,上游供应链可能会参与到整个市场90%左右的规模创建中去。
一条由发廊往上游走的洗发水、护发素等产品制造链,已然浮现。
中国警察网报导:去年5月,长沙、邵东两地警方16个行动小组展开行动,查封假冒日化生产销售窝点26个、大型仓储库房6个、运输网络物流公司4家、日化品流水生产线6条和制假原料20余吨、半成品10余吨。
侧面来看,下游市场的需求该有多旺盛?
据悉,这次打击行动扣押了20多万张假冒注册商标标识标签、1.6万多件假冒日化用品,涉及20多种国际国内品牌日化用品,涉案金额共计1.6亿元。
整个产业链的开端从回收包装开始。
广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制假已经是圈子里的常态,10多年他参加工作时就已经存在了。
当时,地下工厂主要是回收旧盒,然后在河北、广东、浙江等地分别采购生产原料、塑料包材以及商标标识,最后进行灌装。
据称,这些产品一般会流入酒店用品商行,或是通过批发市场到达发廊。
而那些装填普通日化包装的产品,甚至能够直接消费者手中。
令人震惊,这麽冗长的产供销链条如何建立起来的?
以5月查封的团伙为例,其中一人负责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人管理账务,一人负责发货,生产窝点则选在某农村的数栋民房内。
「根本不需要推广,抢手得很。」翻看近几年新闻报导,你会发现这些产品都在被批发商推荐,甚至有发廊老板主动寻找。
曾援引一位批发店主表示,「新开张的美发店,一开始还是要用些正品的东西,等到客户相对稳定了,就可以动动脑筋。如果一直用正品,就没什么利润空间了。」
话虽在理,但一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果一直用正品,那些发廊就真的没有利润空间了吗?
重庆渝北大竹林片区,这里是以金竹、银竹、慈竹等苑区划分的大型还建房集结地社区。
老张此前是剃头匠,搬到这里来后夫妻开了一家理发店。
据他介绍,理发生意做了至少15年了,一直都是社区乡邻老顾客。
就算是搬到还建房,很多以前的老朋友也会老远过来找他理发。
像这种街头发廊,大竹林片区不下20家。
老张介绍,都是熟人回头客,不会有人取用那些不正规的东西。
「夫妻俩一个月做下来,照样还是吃得起饭的。」
回归到最真实的消费者关系,社区店经营是美发甚至所有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除去像老张这种夫妻店,50-100平米左右的社区型优质门店也将是这个行业的增长点。
随着90后、00后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主力消费群体,个性化、悦己化的消费习惯倒逼着市场服务更加细分。
以往发廊的生意,正在被各种衍生的业态所取代。
行业里最常见的段子是:
发廊的化妆早被影楼抢走了,发廊的洗头业务被头疗馆抢走了,发廊的洗剪吹被快剪抢走了,发廊的染色被植物染发抢走了,就连发廊的造型也被戴森卷发棒抢走了……
在百度贴吧「发型师吧」的400万帖子中,从事美发业28年的天城就曾发长文吐槽:「快剪模式,业界毒瘤」。
他表示,快剪模式是美发行业引进的洋垃圾,正在以低廉的价格摧毁美发行业的价格体系。
快剪模式由QB House于1996年在日本推出。
当时,43%的人群愿意10分钟花1000日元理一次头发。
到2018年,QB House已经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出500多家店,平均每月服务超过125万人次,年收入40亿日元。
价格战打到了街头发廊。
国内,模仿QB House的快剪品牌不少,包括快发QC House、FCS台湾快剪、易客快剪等。
这种新业态只需人流较多的地方搭个小厅,就抢走了不少发廊、精品理发店的客人。
2018年i黑马报导,快发QC House是目前快剪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4年开出800家连锁,单店平均3个月实现正向现金流,2017累计服务超过2000万人次。
街头发廊面临劲敌。
外患之下,内忧不断。
囿于之前一些街头发廊总有妙龄少女迎宾,这个领域想再招实实在在的洗头妹则成本巨大。
「现在都是理发小哥了,女生都不太愿意」。
行业普遍数据,这些理发小哥每个月拿到的工资也就3000-4000元。
对于理发店老板而言,自己带徒弟还发这麽高的工资,其实加上房租和耗材后不亏本就是万幸;而在理发小哥看来,提成不稳定还工作时间长,这也不过是门苦差事。
到最后,徒弟出师自立门户,这家发廊又多了一家竞争对手。
这些对手要麽在直接抢客户,要麽就在砸美发行业的品牌。
在这个人人认为暴利的行业里,中低价位发廊倒闭的声音却不绝于耳。
整合网络各路消息,2018年倒闭的大小理发门店,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低价位大店,至少达到了10000万家。
这些门店有真死的,也有诈死的。
去年1月,大连一家的理发店关门倒闭,老板不知所踪。
而门店里,张女士投放了2.4万元的化妆品才上架4天就消失了。
与张女士一同去报警的,还有200多名办VIP卡的消费者。
类似的事情,去年2月江西发生一例、4月石家庄发生一例、5月福州发生一例、8月济南发生一例……现在你到发廊听到推荐VIP,估计剪到一半都想跑。
正规发廊深受其害。
被发廊老板欺骗的VIP会员,图片来自华商网
讲完这些行业故事,那位大竹林的老张坐在躺椅上,指点当学徒的侄子收拾地上的头发。
他说,都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但这种社区小发廊并不受影响。
「生意好多赚点,生意差多耍点。」当发廊从宏观再一次回归到生意上时,一切灰产、竞争者甚至那些行业人渣都不足为道。
我问那位学徒怎麽看。
他嘿嘿笑道,还是想自己开店当老板,搞连锁多赚钱。
学徒的想法更贴近商业和资本。
至于会不会参与这些行业潜规则?
我想,这是人品而非商业问题,但它又更贴近商业,毕竟商业的目的是获利。
人性与利益之间的较量,唯有自知,他人永远看不透。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