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份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吧!……
空气中弥漫的甜香气总是能把我们引向卖糖炒栗子的小店里。板栗为何会有干爽软糯的特殊口感?有些栗子是圆鼓鼓的,有些则是扁扁的,这又是为什么?
板栗是个大家族
虽然通常都称为“板栗”,但是这种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上只有一个名字:栗。栗在我国的分布很广,除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南北各地都有。我们常见的怀柔油栗、迁西板栗、信阳板栗,都是一个物种。
我国栽培板栗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东门之栗”“隰有栗”等句,其后的《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以及《本草纲目》都有关于栗的记载。著名的合纵连横的故事中,苏秦说服燕文侯时,就提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可见,板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粮食来源。
当然,板栗并不是栗属唯一的成员,它在全世界还有12~17个“表兄弟”。虽然果实的大小有区别,但都富含淀粉和糖。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栗(Castanea sativa)、美洲栗(Castanea dentata)和日本栗(Castanea crenata),在传统上均是当地人的重要淀粉来源。地中海区域的人们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欧洲栗;而在哥伦布达到美洲之前,采食美洲栗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传统。
栗子的甜和糯
板栗算得上是完美的木本粮食作物,亩产可达300~500斤,鲜果中40%以上都是干物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
软糯甘甜是大多数人对栗子仁的标准印象,这是因为它们的果实里含有大量的淀粉以及葡萄糖和蔗糖。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板栗已经是重要食物和甜味剂了。100克生板栗中,可溶性糖可以占到11克左右,栗子的甘甜滋味就来源于此。
板栗淀粉颗粒的大小与玉米淀粉相当,同时支链淀粉含量比较高(可达90%),所以糊化的温度起始点要比玉米来得低,这就让板栗稍稍有点滑腻感。但是在糊化过程中,板栗淀粉的黏度上升相对缓慢,又由于颗粒较小,最高黏度较低,所以板栗淀粉糊口感细腻。
栗子的一些精细吃法,就是把栗子仁晒干之后磨成面,再做成面包、糕点等甜品。其中,最出名就是栗子窝窝头了。传说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一日,饥寒交迫中的慈禧得到一个玉米面的窝头,吃得甚是香甜。慈禧返回京城后,十分怀念那个窝头的味道。御膳房的厨子怎么敢用玉米面做窝头啊,弄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苦思冥想之后,终于决定用磨细的栗子面做成袖珍的小窝头进献给慈禧。慈禧吃了以后很高兴,称赞就是这个味儿。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这说明栗子淀粉的口感要比玉米淀粉好很多。
“鼓肚子”和“瘦肚子”
我们吃栗子的时候会发现,有些栗子是圆乎乎的,有些则是半球形,还有些就像被门挤扁了。栗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长相”?这与栗子的生长方式有关。
要强调的是,我们吃的每个板栗都是一个小果子,而不是种子。每1~3个板栗会共用一个难于对付的外套—壳斗,栗子果实在成熟之前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这些带刺的外套中。这个刺壳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柔软的,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硬,软刺也变成扎手的尖刺。
如果只有1个果子独享壳斗的空间,会长成圆乎乎的栗子;当有2个果子时,就会变成半球;如果挤进3个果子,那么两侧的仍然是半球形,中间的那个则会被挤扁。当板栗完全成熟的时候,壳斗就会炸开,露出里面的栗子。
过去,馋嘴的人等不及,干脆把没有开口的栗子扔进火堆,在高温烘烤下,栗子的壳斗也会炸裂,同时栗子也烤熟了。现在的板栗壳斗大多是用机械设备剥开的,人们也就不必再“火中取栗”了。
险些被“团灭”的美洲栗
今天在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美洲栗,它们果实大、干物质含量高,特别适合做各种深加工食品。但是你或许不知道,美洲栗在历史上险些被“团灭”。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大量的欧洲移民来到北美大陆,也带来了各种欧洲的作物,包括欧洲栗。欧洲栗在美洲的生长并不好,而且还殃及了它们的美洲兄弟,因为一种叫“栗疫病”的疾病随着它们登陆了美洲。美洲栗对这种疫病根本没有抵抗力,据保守估计,有超过400亿棵的美洲栗大树在这场流行病中消失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洲栗只有零星分布的个体在苟延残喘。
幸好美国遗传学家查尔斯·伯纳姆(Charles Burnham)发现来自亚洲的板栗对栗疫病有非常强的抵抗力,于是开始培育美洲栗和板栗的杂交后代,将二者的优势基因结合起来。这样,美洲的栗子产业才得以重振旗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板栗拯救了它的美洲兄弟。这简直就是美洲葡萄携带根瘤蚜危害欧洲葡萄园故事的逆向版本.
说到底,人类的行为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也让不同物种所需要适应的条件变得更为复杂,而人类也是被这个复杂环境所筛选的物种。全球物种大交换究竟是对是错,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物质交换过程中存在诸多蝴蝶效应,对于依赖于目前稳定环境生存的人类来说,需要特别注意。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