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会越存越穷 应对通胀理财的十大规划 – 交易者社区

存款会越存越穷 应对通胀理财的十大规划

中国人爱存钱、爱买房、爱黄金。殊不知,这些“理财”的渠道如果运用不当,就会成为悄悄吞噬你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的“财富黑洞”。有人买保险(放心保)还为了抗通胀,这就更不靠谱了。

1

理财黑洞:不能说的秘密存款会越存越穷

定期存款,越存越穷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存钱的,但是存钱不是投资,单纯的存钱,你会越存越穷。

根据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的CPI同比增长2.1%,这个数据让大家能稍微喘口气。有人会算这样一笔账,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3%,假设CPI一直保持在2.1%,那么一万元定存一年跑赢通胀不说,还能赚90元。

这样的计算方法并不全面,而且实际情况要糟糕得多。

23年前定存1000元,今天可得3716元

按照官方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中国物价累计增长为31%,事实上,很多人认为这个数据并不真实,物价增长得远高于31%。而在过去的这十年,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最高为4.14%。

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会更好理解。如果在1990年你在银行存入1000元定存,每五年转存一次来计算。1990年定存五年的年利率为13.68%,1995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为13.86%,2000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为2.88%,同时收取20%的利息税,2005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为3.6%,2005年到2007年的利息税为20%,2010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为4.2%,计算下来,23年前的1000元人民币在今天能提取的利息和本金共计3716元左右。

1990年的1000元钱绝对是一笔巨款,三线城市的一套带院子的平房售价也只有3000元。

23年前的1000元,可以购买狗不理包子166斤,现在连本带息只可以购买74斤包子;23年1000元,可以购买五粮液500ML的52°白瓷瓶20瓶,今天连本带息只能购买同样的白酒5.6瓶;在23年前,1000元钱可以支付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今天3716元只能支付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

“按照一年前的定存利率计算,100元钱定存一年后,你可以拿到103.5元, 但北京随便一个小区门口的煎饼,一年前还是4元,现在已经涨到6元钱了。”记者的邻居说。

2

钱为啥越来越不值钱了?

为什么把钱放到银行定期存款,实际购买力会减少这么多?这些钱都去哪儿了?不用被那些宏观分析和各种数据指标弄得晕头转向,想要弄懂这个问题并不困难。

银行通过利率重新分配金融资本,通过利率杠杆,银行债权人(存入定期存款的老百姓)的财富被银行转移给债务人(从银行往外借钱的借贷者)。通过利率杠杆,那些通过银行借钱周转的生产者的成本越来越低,存款给银行的老百姓的财富实际价值被转移给生产者。最明白不过的案例要数那些在银行借钱的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利用银行资金,借钱盖房,然后抬高房价,购房者的财富就被转移到他们手中。

让你银行中的定存缩水的不仅仅是CPI,你还要考虑GDP和M2的变化。

货币的购买力随着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上涨而贬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则代表了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来说是扣除了固定资产折旧后的毛利,只与生产相关联,换句话说是大家创造的那些“价值”,如果货币总量不变,GDP高了,你同样的钱可以换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M2在里面。

M2指广义货币,通俗来说就是人民银行一共发了多少钱,最近的十年间,人民币的发行年平均增速超过了50%以上。在央行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13年3月末,我国M2余额达到了103.61万亿元,货币存量已经是世界第一,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仅为13万亿元。

目前M2与GDP的比例接近190%,根据央行负责人的发言可以得知,M2与GDP的比例维持在150%是比较合适的。很明显,我国目前的投入与产出比很低。

抛开这些生产力与货币增发不提,你能直接感受到的是,把钱都存在银行并不是真正的“存钱”,而是在潜移默化地吞噬你的财富,并把它们转移到借贷者手中。按照理财规划师的建议,人们存在银行的活期+定期存款最好不要超过家庭资产(刨去不动产)的30%。

3

应对通胀理财的十大方法

守则1:少储蓄多投资

对于目前的财富人群来说,应对通胀的担心已经成为最大的危机。

从历史看,每个经济周期中,通胀来临前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部分资产价格开始大幅上涨,而且这种上涨往往先于日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上半年的房价和股价就是一个佐证。因此,为防范通胀,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在通胀到来之前,将人民币变成具备升值潜力的人民币资产,换句话说,给手上的人民币也赋予“涨价”的权利。

说到人民币资产,它的分类非常广泛,人们熟知的短期国债、公司债、企业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A股和H股股票、银行理财产品、不动产以及期货产品、信托产品、私募产品、古董艺术品都属于人民币资产的范畴。

如果能有效利用资产升值的空间进行投资,那么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不仅能躲过通货膨胀的阴影,还能赚得超额的利润。

守则2:买股票首选三大类

通胀预期在近期的股票牛市行情中也成了炒作题材。不少投资人跟风进场,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不过,很少有投资者注意到板块与通胀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这一点对资产配置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

不同类型的上市企业,在通胀中受到的损益也是截然不同的。举例来说,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受到上游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削减了利润空间,间接影响了股价,所以,通胀对这类企业是不利因素。以此反推,资源类、金融类和地产类企业却是最先受益于通胀的板块。

资源类企业包括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黄金等,由于处于产业链顶端,这一行业也将是通胀环境下受益最大的群体。因此,无论是看好经济的乐观派,还是看淡经济的悲观派,都会不约而同地增加对资源类资产的配置性需求。

金融类企业作为早周期行业,一旦通胀来临,央行必然要通过加息抑制通胀,届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就会相应增加,所以以银行为首的金融股也将成为通胀的受益群体,适当配置银行股具备一定的防通胀作用。

地产类企业方面,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趋势不言而喻,而且由于通胀预期、宽松的信贷环境和低利率借贷成本等多项因素,将释放出更多的投资性需求,从而对冲刚性需求的下降,共同维持地产板块的强势表现,因此该板块中长期对抗通胀的优势毋庸置疑,尤其地产储备量大的个股品种将是其中的优选。

4

守则3:踏准央行调息节拍

每一轮通胀发生时,为抑制物价上涨,央行往往会利用加息手段进行调控,此时,市场利率就会上行。因此,防通胀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抓住调息的节拍。

在收益可随利率浮动的产品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货币市场基金,这类基金的配置重点可以是央票、同业存款利率等资产,及时把握利率变化及通胀趋势,获取稳定收益,因此具备防范通胀的作用。

相反,债券类产品就不具备利率同步浮动的功能。在通胀来临时,央行加息使市场利率上升,同时也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因而债券类产品包括纯债券型基金、挂钩债券的理财产品都无法享受到加息带来的收益。

还有一些理财产品,虽然不与利率同步,但它的收益也与通胀看齐。例如,挂钩农产品的银行理财产品,当通胀来临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就能直接表现为产品收益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这类产品是由银行从投行手中购买某个看涨或看跌期权,也就是说,银行募集资金大部分用以保本,而以投资期权的部分用来博取浮动的高收益,因此配置这类产品相对更稳健。

即使投资收益不能跟随市场利率浮动,只要收益本身能够覆盖可能到来的通胀率,那么这类投资也具备防通胀作用。信托产品就是其中的一类,这类产品购入门槛较高,一般在100万元以上,虽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不能跟随浮动,但该类产品操作灵活,一般为1-2年期的产品,部分产品还可以通过转让形式变现。从历史数据来看,信托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价值尤为明显,平均五年的复合收益率可以达到40%,基本覆盖了未来利率调升的空间。

守则4:买房要买稀缺型

在一些投资火爆的领域,现有数据常常传递给投资者这样一个信号:虽然处在相同的通胀预期之下,也属于相同的投资品种,但每个单独的投资个体的收益率和抗跌性却迥然不同。

以投资房地产为例,买在房价高位其实未必能防御通胀,但买对了合适的房就不一样了。

在对上海各区在售楼盘的不完全统计中,4月至7月新开楼盘报价涨幅平均为30%,而其中涨幅最大的楼盘,从5月份的1.3万-1.6万元/平方米,跃升至目前2.5万元/平方米,涨幅92%,是平均水平的3倍。

内因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将今年上半年的楼市和2007年之前的楼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本轮涨幅最大的板块并非内环以内楼盘,而是以中环等新建交通枢纽周边区域为主,例如浦东的三林板块,或是以外环周边、价格相对较低的楼盘为主,如宝山大华板块等。

这些板块的共同特点,就是涨价前板块均是楼市的价格洼地。专家指出,投资者为防通胀而投资楼盘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便获得更好的收益。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单纯依靠“寻找价值洼地”的策略,在通胀预期已经普遍形成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可行性。就拿上海楼市来说,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楼市价格已经被推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甚至已经出现了泡沫,这个时候,个人投资者更要避免在泡沫破裂时成为最后一个接棒者。

对于这一种观点,经济学家也找到了新的应对法则,这就是以“资源稀缺型投资”为重点的防通胀策略。

同样以地产为例,以市中心顶级楼盘、豪宅别墅为主的高端物业就是兼具防通胀和抗跌特性的投资品。中国指数研究院指数研究中心总经理陈晟表示:“不管是短期通胀、中期通胀、长期通胀,大家认为拥有高端物业,特别是占资源比较大的物业还是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独立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也对媒体表示,因为进入房地产的资金炒作的通常都是高价楼盘,而且用高按揭的方式购买,也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冲击,购买高端物业将是资金量大的购房者的最佳选择。

5

守则5:持有商品属性外币

通货膨胀不仅发生在中国。

由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纷纷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稀释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胀预期。如果投资者不慎持有一种不合适的货币,很可能因此造成较大的损失。

在全球通胀的预期下,持有外币的投资者应该如何配置币种以规避通胀风险呢?

首先,避免持有美国、英国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货币,这几乎是不言自明的。不过,应该转换成哪一种货币却是投资者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其中有两项判断标准值得投资者关注。

其一是选择相对高息的货币。因为在全球资本逐利的过程中,货币利差会使得高息货币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该种货币的需求量随即上升,进而推高汇率,就能获得汇差收益。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澳元就曾有过长达8年的持续升值,原因就在于国际炒家从日本以零息借贷资本再到澳大利亚储蓄,套取高额利差。

从目前全球各国的基准利率来看,澳元3%和新西兰元2.5%的利率相对更高,而欧元1%、英镑0.5%、加元0.25%、美元0-0.25%、日元0.1%的利率显然不具备足够吸引力。

其二是选择率先进入加息周期的货币,而从经济规律来看,这种货币往往是商品货币。所谓商品货币,其主要特征是货币发行国家以出口某种重要的初级产品为支柱产业,例如盛产矿石、黄金、农产品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这三国的货币澳元、新西兰元和加元就是商品货币。这类货币之所以会率先加息,是因为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全球对石油、煤炭、黄金、铁矿石、铜、铝等商品的需求会增加,这不但有利于产地国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其货币汇率的上扬,而经济回暖之后,这些国家的央行也会率先加息,使得投资于该币种的收益进一步增长。

综合以上两项标准,澳元、新西兰元和加元在通胀预期下被认为更具投资价值。对此,渣打银行首席投资总监梁大伟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他表示,“加元和澳元将成为三季度外汇理财配置的重点,作为商品货币,一旦能源和矿产需求量有回升的势头,该种货币就会先于其他币种而表现出强势。”

守则6:全球化资源配置

为了防范通胀,不少投资者已经学会了将投资重点放在价值被低估的资产上,不过放眼全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资产价格回升的道路上早已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之前。

以股票为例,数据显示,上证综指从2008年11月4日的低点到目前已上涨了69%,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从2009年3月9日低点上涨了40%,道琼斯欧元斯托克50指数从2009年3月9日的低点上升了40%。中国股市的反弹幅度是美国股市的1.75倍。

正所谓水往低处流,对国内投资者来说,通过设有亚太服务的美国网络券商投资美股,抄底海外市场进行全球配置,显然可以有效平抑投资成本,获得更高收益空间,从而实现防范通胀的目的。

股神巴菲特近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建议投资者,可以放心在道指9000点左右入市。他说:“就算经济未见起色,商业活动平淡,我也不认为道指9000点有什么值得犹豫。”他还提醒投资者,股票长线必定跑赢国债。此后,高盛也预计,美国股市下半年将进入更持久的“持续反弹”阶段。而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对中国股市的判断则偏向于“谨慎乐观”。

不过,全球资产配置的意义不仅止于降低投资成本,从风险评估的角度,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投资品种的分散投资,可以有效降低系统风险,锁定收益区间,也就真正起到了防范通胀的作用。

以投资波罗的海指数基金为例,这一轮金融危机以来,波罗的海指数最低到达600多点,相对11700点的高峰,航运相关的企业已经有了绝对的投资价值。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而言,2500点左右是安全的投资点位,而如今波罗的海指数已经到了4000点上下,如果超过7000点的话,收益空间虽然还有50%,但下行风险也同样很大。

因此,为防范通胀而博取高收益的同时,风险因素也不可小视。一般而言,对冲基金的做法是配置若干反周期的资产,或涨跌周期错开的投资品种,以降低风险。

6

守则7:买黄金还看美元趋势

观察历史不难发现,在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或政治经济出现某种不确定性时,为了避险,我们很容易想到买黄金。但金价已到了目前的高位,是否还有买来保值的必要?对此有一些争论。

从这一轮经济危机来看,当用于工业和珠宝业的黄金数量因经济衰退而大幅下降时,投资者的强劲需求却依然推高了金价。4月份,当通胀预期重新抬头的时候,金价升至900多美元/盎司,而在6月初则进一步达到了983美元一盎司。这一变化趋势显然是与全球资金避险需求相对应的,换句话说,买金防通胀是可行的。

但另一组历史数据却令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有些专家认为,黄金在动荡的时期表现最好,但在其他时期则不那么好,表现为风险大、收益小。过去40年里,黄金比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的动荡幅度要高三分之一,但其投资回报却要更低,其年回报率是8.4%,而标准普尔指数的回报率却是9.1%。

而且,黄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得过于平庸,当金价在1980年1月达到850美元/盎司之后的2个月,却大幅下挫了44%,而直到2008年1月才又回升到了850美元/盎司。换句话说,在累计通胀高达175%的28年光阴里,黄金价格却保持不变。

到底哪一种观点更具说服力呢?其实,判别金价是否能继续攀升从而表现出抵御通胀的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黄金的供求关系,即投资需求、避险需求、工业与珠宝业需求的总和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的崛起,黄金消费的市场格局与40年前、20年前的情况已是天壤之别。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黄金投资与消费的需求快速攀升,而金矿开采量却每年下滑,与此相对应的是金价从2002年起至今已经猛涨了3倍。因此,用过去的历史数据判断未来的金价走势是否具备防通胀作用,显然有失公允。

东亚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认为,黄金未来的走势依然值得期待,需求不减将支撑金价再次跨越1000美元大关。渣打银行首席投资总监梁大伟也表示,黄金仍处于上升通道中,预计未来几年仍有每年10%左右的回报率。

不过,专家同时提醒投资者,由于黄金是以美元计价的,中长期美元兑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下,美元跌势将部分抵消黄金涨势。因此,投资者要更谨慎看待美元计价,避免汇率损失风险。

守则8:适当负债变“受益人”

虽然许多人认为负债是个危险的经济信号,但在通胀时期,若合理运用债务这个杠杆放大投资,适当转嫁些风险,或将获得更大收益。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债务人转身就变成了“受益人”。

简单地说,通胀让货币贬值,背负的债务也将变“少”。若原有10万元的债务,通胀率为20%,则欠债人实际只背负了8万元债务;而债权人收到的是购买力只有8万元的“10万元”。适当扩大负债,利用银行信贷进行投资,回报率会比存入银行高得多。

假设李先生贷款30万元买房,如果3年内通胀率15%,保守地假设房产也随之涨了20%,那么李先生手中的资产也就是价值36万元的房产减去30万元的债务:6万元,而在通胀前,李先生的资产则为30万元的房产减去30万元贷款等于0。算上利息等因素,以每年5%来算,扣除4.5万元的利息后还有1.5万元,再按照通胀前的物价水平,1.5万元除以1.15,李先生相当于平白无故多了1.3万元的购买力。

当一个投资者打算买套40万元的房产时,如果选择一次性付清,三年后,按照上述的通胀率15%,房产上涨20%,那么就相当于实际资产增加了5%。而如果选择扩大贷款,如首付20万元,贷款20万元,剩余的钱用于再投资,保守计算,实际资产的收益将超过5%。通胀严重时,往往实际利率是负数。

有理财专家指出,现在经济已有复苏迹象,原先暴跌的资产将面临价值重估。如果机遇良好,应该将手头闲钱进行适当投资,而非因贷款利息而提前还款。

不过,也有学者提醒,在通胀大规模到来前就借贷、赌一把“负债投资”的赢面不高。因为获得收益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确保自己收入的提高,二要确保利率不会大幅上涨。但这两个条件不太可能同时具备,因为如果自己收入提高,多借贷、多消费引起流动性增加,势必带动CPI的上升,一旦CPI上升,央行又要采取新一轮加息政策。

何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即使有了经济复苏迹象,企业加薪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所以趋势未明朗之前,“负债”投资可能赌-博性质更高。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负债不是越多越好,负债率适当控制在家庭总资产的30%~50%间为宜。

7

守则9:巧算汇率出国留学

除了保持负债这个另类守则外,出国留学也是一种选择。

之前提到,我国通胀比较特殊,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如今不少外币的汇率都下跌,而此时选择出国留学镀层金,既学到东西又合理利用资产,不啻为一种躲避通胀的好办法。

目前而言,留学成本比以往降低了很多,尤其是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剧烈,英镑与人民币的汇率从高峰时的1:15跌到了目前的1:11,澳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从最高的1:6.8跌到了目前的1:4.3左右。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读硕士的陆同学介绍说,如果换汇时机恰当,一年大概能省下2万澳元。“以我所在的悉尼地区为例,每月生活费至少1200澳元,加上2万澳元左右的学费,1年开销就是3.44万澳元上下,”陆同学说道,“虽然贬值能带来好处,但学费每年还是上涨,一个课程涨几百澳元。”

在英国读教育的杜同学说:“汇率最低1:9的时候我没有大量换汇,但就目前而言,英镑贬值,开销还是便宜了些,虽然英国经济不好,物价有涨幅,但势头不猛,加上汇率的下跌,总的来说,1年下来还是能省两三万元人民币,还是利大于弊。”

通胀可能来临,这对于那些原本想去“高价”留学国家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有不少家庭认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与其仍是干一份普通的工作,不如出去读书镀金。毕业时很可能正好迎来经济复苏;而且用比以往少的人民币就能换得相同的外汇,相对投资股市、楼市等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市场来说,投资教育,既避免了货币贬值的可能性,又能终身受益,绝对是一笔低风险高回报的策略。

据了解,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英镑汇率中间价上涨1496个基点报9.8975,首次跌破10元的整数关口,去年年初中间价还是14.5的高位,但步入“9时代”后,累计贬值超过了30%,由此带来的去英国的各项花费可以省下三成。

当然,在筹划出国留学之时,理财专家也建议在出国留学前要做好理财规划,面对庞大的出国开销,要有时间和金额上的合理分配。

守则10:买保险变相升级储蓄

并不是所有人在投资领域都能如鱼得水的。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或是风险偏好实在很低,储蓄还是最主流的理财方式。

但通胀一来,现金储蓄就成了最脆弱的资产,“躺”在银行里的存款过两年再取出来时,已经和通胀率等比例缩水了。

其实,储蓄并不只存款这一种形式,买一份合适的保险其实就是在变相储蓄,而这份储蓄既有银行存款所不具备的保障功能,还有可能帮助个人合法避税。

更重要的是,有些具备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其未来的分红和投资收益可对抗通胀在一些产品中,即使现金分红为数不多,但可以采取保额分红,即以将当期红利增加到保单的现有保额之上的方式对抗通胀。

据保险理财专家叶春艳介绍,在物价正常时期,或是对通胀程度预期并不高的时候,人们一般可以购买寿险储蓄型产品为未来各种财务需求做准备:既有养老保险,也有产品可用于子女教育、婚嫁、创业等。

“一方面每年支出的资金压力很小,另一方面,退保可能面临的损失强化了计划推进的约束机制,使家庭的避险计划成为”强迫储蓄“。”叶春艳表示。

她也指出,由于此产品的预定利率始终与银行利率同沉浮,在通货膨胀期,虽然名义收益较高,但也很难高于物价的涨幅,所以此类产品难以抵御严重通胀。

事实上,投资者还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比如投资型寿险产品中的分红险,其优势在于保险期满可还本付息,且由于资金将主要投向基金、债券和包括协议存款在内的银行存款,投资者将分享保险公司在这个险种上的经营成果,既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又具有风险投资的特质,还可进行合理避税。但作为一项长期规划,前期获利不高。

除此之外,较为激进的投连险,以及介乎稳健与激进之间的万能险,都是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购买的防通胀利器。前者效用如同买股票、买基金等投资,而后者有2.5%的保底利率,且每月保险公司都会根据市场和经营状况调整结算利率,长期的投资收益也可有效抵御通胀。

总而言之,如果始终对通胀保持警惕之心,希望防患于未然的话,不妨把理财型保险也放进资产配置的篮子当中。

交易者社区

稳定交易,中长期计划,需要安逸的生活! 由finnciti拆分盘为起源,接触到了现货,外汇,股票,区块链,虚拟币,学习了索罗斯,巴菲特的交易理念,渐渐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交易理念!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