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者社区|心病是什么意思(心病到底从何而来)……
调研:邵映鹋 孙 浅
封面:程麟飞
排版:简华维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球灯塔(ID:Terreacon)
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和它产生互动:我们可以用指尖感受到吹过的微风,可以看到被风推动的云层,还可以闻到空气中暗含的花香。
当我们尝试向内探索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虽然我们知道,感受和想法都只不过是体内生物系统的产物,但要摆脱想法本身去探索自己的内心的各个属性,可谓是难上加难:
我们不能看到想法的产生,也不能闻到他人品质的腐烂,甚至当我们因为心理疾病而做出反常的举动时,也难以像驾驶汽车一样主动地踩下刹车。
内心世界的不可知让无数智者痴迷于中,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们。
01
弗洛伊德:童年发育决定了你的一生[1]
1899年,《梦的解析》出版,但刚刚出版时无人问津,在出版后的六年里却只卖出350本,十年后才再版。
谁能想到,这位当时在大家看来在“自说自话”的医生,后来却成了最被人所熟知的心理学家,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好几代人。
弗洛伊德半身像
在奥地利的一间私人诊所里,弗洛伊德医生接待了很多患有奇怪病症的病人。
这些病人并没有什么器质上的身体问题,但是却报告头昏、头痛、全身乏力,甚至有视力障碍和部分瘫痪出现。
这种病症在当时被称作歇斯底里症(Hysteria),来看病的病人大多是中产阶级的女性。
既然身体上并无病变和损坏,那只能是心理问题导致。
被人类心灵的神秘和未知深深吸引的弗洛伊德,在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中,开始踏上了探索“精神”世界的旅途。
在亲自和病人接触,以及研究同行们的病例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些病人似乎都有“性”方面的问题,不仅包括性生活的缺失,部分病人还有着幼年被性虐待的经历。
虽然并未直接指明,但在1895年与朋友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中》,弗洛伊德已隐晦地暗示这些病人的症状都有性欲方面的根源。
歇斯底里发作的患者
用底层的性欲冲突来解释心理问题,似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当时的奥地利宗教气氛浓厚,禁欲主义流行,人们的性欲望普遍得不到满足,只能压抑在内心或错位地宣泄。
在《梦的解析》出版后,弗洛伊德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发展性理论的工作中。
在1905年出版的《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将性能量称作力比多(libido),认为性驱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一切行为动机都可归结为性本能的冲动。
人就好像是本能驱动的能量系统,如果力比多受到压抑或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患精神疾病。
并且,弗洛伊德还将性欲驱力推演到婴儿上,将人类从出生到成人按照性欲发展阶段划分,即著名的性心理阶段论。
这个理论认为从出生到成人,人类依次通过口唇(如婴儿吸奶)、肛门排便、生殖器的满足、学习或交友(潜伏期)、两性的欢愉来实现性欲的满足和性能量的宣泄。
如果特定时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被过分的满足,就会导致成人后的心理适应问题。
正如大众第一次接触泛性论(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视为性本能所驱使)时的震惊和难以接受一样,弗洛伊德对性欲理论也经历了从抗拒到接受的过程,最后才是对这一理论坚定地认可并引以为傲。
而泛性论也是弗洛伊德最为大众甚至一些弟子所诟病的理论。
也许当初弗洛伊德所接触的病例中,性欲的压抑确实能解释部分问题,但在当今这个性压抑大大减弱的年代,心理障碍却依然如洪水猛兽般存在。
除了泛性论外,弗洛伊德还发展了诸多跨时代的理论和临床方法。
他区分了意识和潜意识,指出不被个人所察觉的心理现象对行为的影响;
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阐释道德和本能冲动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他发展了谈话疗法和自由联想技术,用倾听、提问和解释这些不同以以往医学的“治疗方法”来排解人类的疾苦,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咨询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的分析躺椅[2]
后人,尤其是接受科学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生们,可能抗拒将弗洛伊德与心理学划上等号,原因主要包括他粗糙的研究方法(通过个案来得出结论)以及他通过对有心理困扰的人的观察来得到关于普遍人性的结论。
但不被人所熟知的是,引进量化观点、寻找适用于一般人的心理学原则也是弗洛伊德的主要目标。
现如今,通过实证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可能是对的,某些理论可能是错的,但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开创和对后世人的精神启迪都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而这些成就,这与他对人类心灵奥秘的好奇、对自己的亲身成长经历和主观体验的勇敢剖析以及深厚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
02
荣格:人不只是忠于本能的动物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最初不为大众所接受,但仍有一些医生同行们欣赏弗洛伊德的观点,他们每周三会到弗洛伊德家探讨各种心理和神经学问题[3],星期三心理学会由此成立。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学说,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
只不过,一些学会成员的看法与弗洛伊德渐渐背道而驰,最后出走,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理论。
这里面就包括第一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后与弗洛伊德决裂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卡尔·荣格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年代,精神科医生们从不关心精神病人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是什么生活经历和人格导致了精神疾病的出现,默认病人的心理不会影响病症的解决,医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据规定好的症状去作出诊断。
但同样作为医生的荣格却不这样想,在行医经历中的大胆冒险告诉他,正是病人过去的经历和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导致了病症的表现。
在自传中,荣格回忆起在精神病医院工作时遇到的一个关键病例[4]。
一位年轻妇女被诊断被收进了这间医院,医生在询问既往病史和各种身体检查后,将其诊断为“早发性痴呆”,但荣格心理却持有不同意见。
他用释梦和联想的方式,成功揭开了这位女性的过往经历。
原来,这位女性与她的真爱因机缘巧合错过,和另一个男人结婚,在得知自己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喜欢她之后,她便出现了抑郁症状,并可能由于照顾不周,导致了四岁女儿离世。
很明显,这是由于心理发生的“扰动”引发的病症,但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法只是注射麻醉剂和坚守她防止她自杀。
于是在犹豫之后,荣格依然决定和这位女性澄清导致她当前问题的心理原因,告诉她在自己看来她的生活和内心发生了什么,并解释她的潜意识可能导致她做出了伤害自己孩子的举动。
这种直白的表达无疑是有巨大风险的,但两周之后这位女性的病情竟有所好转,并已经可以出院了,事实证明,荣格的坚持是有道理的。
这样的病例让荣格更加相信,只有对病人的故事进行调查之后,对病人的治疗才算真正开始。
而当时的医学界,与荣格有相同看法的只有不被主流学界所接纳和认可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比荣格年长19岁,是弗洛伊德将心理学引入了精神病学,其关于歇斯底里症和梦的基础研究为荣格指明了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随着经验的积累,荣格对《梦的解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认同,他开始频繁地和弗洛伊德通信。
第一次与弗洛伊德见面时,他们甚至一口气交谈了三十个小时。在荣格心中,弗洛伊德是导师、是偶像、甚至是父亲。
弗洛伊德(前排左一)、荣格(前排右一)[4]
荣格对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理论非常赞同——病人的心理存在着被压抑的创伤和矛盾冲突,他也因此多次公开支持弗洛伊德。
但关于受压抑的内容,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却不尽相同。
弗洛伊德坚定地为性欲论辩护,认为产生压抑的根本原因是性方面的损伤,但荣格却认为性的问题只是次要因素,社会适应问题、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带来的压迫感、对个人声誉的考量等起着重要作用。
他在和弗洛伊德面谈时,多次试图阐释自己的不同观点,都遭到了弗洛伊德的坚决反驳,两人的矛盾就这样积蓄酝酿着。
被弗洛伊德看作理论“继承者”的荣格,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和弗洛伊德看法的差异,曾经最重要、最敬仰的导师在他心理逐渐失去了权威性,最终下定决心在《力比多的转化与象征》一书中公开表达与弗洛伊德相反的观点,二人就此决裂。
荣格和弗洛伊德对人和人性的看法有着本质区别,这或许已经注定了二人最终的分道扬镳。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是受底层冲动和冲突驱使的,是本能决定了人性;而荣格却相信,人有精神层面的崇高抱负,并且有着改变和重塑自身的力量,这是弗洛伊德没有看到的,人性的光明之处。
03
阿伦·贝克:过去只是现在的借口
1946年,贝克拿到了耶鲁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8年的住院实习以及精神病学研究后,在1954年,他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系。
当时该系的精神分析氛围极为浓厚,系主任肯尼斯·阿佩尔(Kenneth Ellmaker Appel)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主席,更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精神分析专家。
早年间的贝克也是精神分析方法的拥趸,在 1958 年的写给同事的信中,他写到:“有一种概念系统特别适合医科学生和未来医生的需要: 精神分析。”[6]。
他最早的研究就是为了验证精神分析的概念,但研究结果却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7]。
这些基本原则抽象、复杂又千人千面,涉及到一系列隐秘而微妙的术语。
用通俗但不那么准确的话来说,就是患者遭受抑郁是因为他们有“抑郁的需求”,是希望通过攻击自己来重复早年间自恋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模式,或是将对自我的惩罚作为向外界的乞求。
但对贝克的研究来说,抑郁的根源没有那么复杂,它指向的是与丧失和失败有关的消极的自动化思维:也就是说在经历了负面的情绪体验之后,患者开始重复地“提醒自己”:“我不够好”、“他们不喜欢我”。
认知行为疗法理念图示
贝克的研究重点由此变为了帮助病人识别这些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并用更准确、更符合现实的想法替代它,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导致抑郁症的扭曲思维模式。
到了60年代,他开始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面对决,创立了认知疗法,引发了心理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信条就是:
与其花费漫长的时间去分析儿童时期的不幸,不如学会在当下更有逻辑、更准确地去思考与审视你的人生。
到如今,更加清晰和轻量的认知行为疗法已然成为新的主流疗法;而就在今年,贝克以100岁的高龄与世长辞,直到离世之前,他还一直在撰写着书籍和文章。
04
心理咨询:矛头指向看不见的敌人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力比多还是自动思维,本质上都是上个世纪的先辈们关于心智过程的起源的猜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心理学早已历经了许多次科学精神的洗涤。
心理学家们也不再是各执己见,而是通过更加严谨的方法去研究人类大脑的心智过程。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实验科学的方法来拟合心理疾病的特性呢?
其实,即使是科技发达的如今,人类也仅仅是敲开了脑科学大门的第一步,我们还做不到像分析物质的形成一样,解析出想法诞生的全过程。
但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会驻足等待科学的进程,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咨询师们时刻都要去面对无法走出情绪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来访者们。
他们选择了基于前人的理论框架进行统计和循证,来探究心理咨询起效的关键究竟为何。
或许理论并非天衣无缝,但临床的经验、充满关怀的共情和对人心的洞察,才是咨询师解决⼼病的利刃。
引用 [1] 彼得·盖伊. (2006). 弗洛伊德传(龚卓军, 高志仁, 梁永安 译). 商务印书馆.
[2] ROBERT HUFFSTUTTER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uffstutterrobertl/6888951554/in/photolist-buKFhN-bHF4bn-bJi1KD,CC BY 2.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4850550[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A0%BC%E8%92%99%E5%BE%B7%C2%B7%E5%BC%97%E6%B4%9B%E4%BC%8A%E5%BE%B7[4] 卡尔·荣格. (2009).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杨德友 译). 上海三联书店.[5] https://mp.weixin.qq.com/s/K-L4UUZah2MmzeWGgUIbDQ[6]https://www.verywellmind.com/aaron-beck-biography-2795492[7] Beck, J. S., & Fleming, S. (2021). A Brief History of Aaron T. Beck, MD,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linical Psychology in Europe,3(2), 1-7. 作者简介:邵映鹋,孙浅,简华维。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灯塔(ID:Terreacon),人文科普频道|向宇宙播报人类的一切。
本文《心病是什么意思(心病到底从何而来)》由(✅finnciti.ngnvip.com)整理或原创,感谢您的阅读。
随机文章
附子seo:熊掌号开通攻略九:24小时收录_转自官方
人人湘米粉加盟-十分湘酸汤米粉加盟哪个更好?
小小课堂:SEO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呢?
小小课堂:SEO思维优化三方平台
小小课堂:百度出游季招募合作伙伴-熊掌号联合运营活动
VMware序列号、密钥、许可证15、14、12、11、10、9、8、7、6
DNF曾经的天价附魔宝珠-如今成为平民首选提升堪比红12
dnf硬直有什么用?PK时有大用途
百度搜索“”即可找到本站,微信搜索“✅finnciti.ngnvip.com”关注公众号。( ✅finnciti.ngnvip.com )文章来源:ID:168249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