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者社区|最努力维护关系的人离开时最决绝-资本魔方……
资本魔方:无法表达愤怒、害怕冲突、难以拒绝强者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背后都有“讨好”的影子。
但讨好必定是有好处的,人们才会选择讨好。
不过带着委屈愤怒无休止地满足他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的状态就是:用最决绝的方式破坏关系后再离开关系。
本期“心理周报播客”,我们邀请了2位老师,一起聊聊【讨好】的话题~
(文稿经过编辑,音频可在文末扫码领取)
填不满的虚无
“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足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被忽视的孩子》
只是讨好的方式,并不能填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爱,对方也不会以爱来回报。
王丽芳:
讨好型人格可能从小就非常乖懂事,学习从来不用家人操心,自己一个人什么都照顾好,工作也是让领导非常满意。
但是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睡眠、胃肠道会是有些问题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去讨好顺从他人,并不断的自我攻击。
这会导致躯体化的表现,如肠胃疾病,甚至因焦虑导致的肥胖也与长期的讨好、顺从、压抑有关。
还有一个部分是总是很热衷于去学习,内在很空总希望去填满,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渴望一种外在的成功,想要做更多的事情,但这样的过程很消耗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讨好型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不开心,他们让别人开心就觉得自己开心了,但是回过头来一个人或孤单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空,不知道目标或者人生意义。
整体的环境就教会了你懂事和乖,压抑自己真正的需要,自然而然形成了讨好的模式。
萧潇:
讨好型人格好像人缘很好,没有人说他不好。
但其实自己能感觉到内心是不太愿意的,但是把那部分给隐藏起来了,不知不觉顺从,比较害怕发生冲突。
小时候父母可能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如果不听话就要动用各种手段来让你听话,听话就是好的,不听话就不好。
还有小孩子是不允许哭的,哭就是不好,这方面对孩子是有压抑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讲究孝和顺,这个部分我觉得跟讨好型人格的顺从迎合是有很大一部分交叉的。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太健全,那这种孝和顺就很容易变成顺从迎合,就是讨好型的模式。
用讨好来示弱
以讨好的方式和对方构建了一定的关系,同时也给对方传递了一种感觉“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
这是一个经典的投射—我觉得我自身是不够好的,所以我要对你特别的好,以此来讨好你,想和你去相处。
讨好,是在构建一个不对等的关系——用自己的弱,来对应对方的强,而这也常常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一个习惯讨好他人的人,不仅童年缺爱,还会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王丽芳:
很典型的就是在父母他自己小时候没有被接纳过负性情绪,大家都觉得哭是有罪的,因为哭会引起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感。
你不能哭,而且不能生气,生气是不对的,生气是一种攻击,攻击到父母的时候,父母觉得承受不住就。
这个时候其实对孩子就是一种否认,让孩子又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愤怒情绪没有地方去。他只能说那我那个时候是不好的,我要讨好妈妈,马上就形成了这个反馈。
我们国人非常习惯于要面子,很多时候会压抑本身的很多需求,人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外界环境不允许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慢慢的知道了内有一些部分是不被接受的,他只能展现自己好的一面。
释放愤怒情绪需要能量,但讨好型的很多能量被压抑掉了。
因为愤怒是一种攻击,父母就像一堵墙,我打一拳墙不能倒,我打你墙还倒过来那是很恐怖的事,所以他慢慢的就觉得生气是一种让人毁灭的感觉。
不敢去表达,愤怒的那部分就压抑了,甚至自己都感觉不到愤怒委屈,讨好型人不太容易去寻求别人疗伤,总是自己一个人自己消化情绪。
遇到困难总觉得应该自己解决,没有办法去开口,会觉得别人会拒绝,害怕被拒绝。
萧潇:
在有一些工作坊里会看到特别明显的,有些人“指挥”别人很顺手,有需求会直接提出来。讨好型的人则非常习惯于去服务别人,很敏感地感觉到别人的需求,然后服务行为就已经发生。
讨好型人不太会释放负面情绪,不是没有,而是不敢去释放。
觉得生气是不对的,愤怒是不对的,就父母会觉得这是不好的,然后你就会内化到自己的模式当中觉得这是不好的,然后就不敢去释放这些东西。
讨好型人内心可能跟外在表现出来的不一样,比如外在表现是对人都蛮好,也不发生冲突,怎么样都行的那种。
其实内心可能有些不愿意,有些生气委屈愤怒依旧在,甚至可能都察觉不到。
被忽略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有效地识别并满足孩子在婴儿期的情感需求,一个“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并保持下去,这份依恋是孩子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以及从小到大良好的总体幸福感的基础。”——《被忽视的孩子》
王丽芳:
幼儿婴儿的时候零到一岁的孩子不会说话,被忽视掉了,所以慢慢就形成了只能自己抚慰自己,但那是很难的。
总要有人回应你才能觉得跟这个世界有联接,但他没有连接,所以就变成很空的状态,一直填不满。
现在的父母太注重孩子在外的精细,但缺少对孩子真正的呵护和感应,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断裂感,链接没有在孩子这个人身上,而是在外围那些东西上。
忽视型的讨好是回避的,不太愿意到群体里去,完全不去麻烦人,回避了关系的需要,但其实内心是有需要的。控制型的可能变成一个很焦虑的孩子,总是寻求一些认可。
控制型家庭的父母,各种行为习惯都给你控制得好好的,孩子一定要变得很好,但凡自己不好的时候就很挫败,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自虐。
因为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孩子觉得只有按照要求来我才是一个好孩子,也就是作为孩子本身的这个人是不被接受的,你只能表现好,否则你就啥也不是,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恐怖的。
父母的要求,其实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情绪,父母要解决自己的焦虑,就让孩子去做事情,而不是我要去做一些事情。
父母总会误解说无条件的爱,就是宠爱溺爱,随便什么要求都答应,这不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接受你的任何的感受、情绪,接受你本身的存在,但行为上要去做的就应该去做,因为社会是有规范的。
但很多父母就误解了,对感受和情绪无条件接纳的部分是缺失的。
有很多父母是很讲道理的,可能懂很多道理,家长说的都很对,家长的逻辑非常强大,孩子完全没办法说服他们。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部分就是,道理是对的但是在情感上不能这样做,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这部分。
这也是很多孩子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只能听父母的,父母也觉得我很通情达理,就会很困难,然后这些孩子就抑郁了,因为完全没有出口。
萧潇:
控制多多少少是会有的,不是在某些方面控制了就会变成讨好型,而是在方方面面控制无时无刻都这样才会。
父母教养子女是需要立一些规矩,同时也要给予无条件的爱。
如果爱都是有条件的,那孩子自然就会觉得我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失去你的爱,所以孩子才会形成我要去讨好别人。
投射到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是这样,我如果不合你的意,那我就是不被爱的,只有达到你的要求才可以得到你的爱。
精细养育还有一部分是父母的投射,父母可能小时候没有得到这些好东西,他自己内在部分有缺失,他内在需要什么就会投射到现在眼前这个小孩身上,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真实需要。投射太重没有办法区分会造成隔离,对孩子真实的需求看不见,只会感觉到自己的需求。
控制你的行为来达到我可以不焦虑,就是比如孩子在学习了我能不焦虑,我看到你在玩我焦虑了,所以你必须得去学习。
对,就是不知道往哪去了,其实内在是空的,外强中干。只有跟自己的链接,跟自然的链接出来了,才能够看到那个部分。
这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是父母的要求,讨好型人从小就会顺从父母的意愿,他是没有自己内在的那部分,外在期望达到差不多了,接下来要做什么?
因为内在没有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东西,就体会到内在空心的感觉了,会觉得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做父母的还是要让孩子尽量有他自己的东西在,不要把他侵吞掉,如果他身上只有父母而没有他自己,等到一定年龄是会承受不住的。
写在最后
“自私”一点,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优先,从每件小事做起,尊重自己的感受。
不被他人的需求控制,也不被自己的自责淹没。
摆脱“讨好型”模式,愿我们都有“不在乎”的洒脱。
大家好,这里是“心理周报”电台,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进行思想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以心理学的第三视角,拆解社会生活话题,用独特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创作属于生活的BGM。
——【心理周报播客Vol.19】听专业心理解读,满足你的好奇心
– The End–
本文《最努力维护关系的人离开时最决绝-资本魔方》由(✅finnciti.ngnvip.com)整理或原创,感谢您的阅读。
随机文章
百度算法都有哪些?
英雄联盟补丁怎么安装-LOL客户端安装错误怎么办
coc7本神阵-夜世界阵型解析七本双回阵效果棒
冒险岛口袋物品-冒险岛现阶段顶级玩家的装备搭配分析
站长导航
按键精灵数组上下限
191 手-阎川魔鬼游戏
拳皇14:这就是小孩最强大的地方,短暂空隙时间中提前预判对手的两个动作
百度搜索“”即可找到本站,微信搜索“✅finnciti.ngnvip.com”关注公众号。( ✅finnciti.ngnvip.com )文章来源:ID:41548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