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建造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却不被发现的?……
“大和号”是人类海军历史上最大的一级战列舰,由日本在二战时期专门为了对付美国而建造。当时日方认为想要在对美作战中赢得胜利,必须要靠战列舰,考虑到当时日方工业基础薄弱,日方决定“求质量而不求数量”。于是举全国之力打造了一艘超级战列舰,该舰的研发历经5年时间,耗资达到1.2亿日元,在当时几乎相当于25吨黄金。1941年,“大和号”正式服役,其排水量接近7吨,是普通船舰的6到10倍。
“大和号”的亮点之一就是防护能力非常强,全身共装有3万多吨的防护装甲,舰身所有部位包括烟囱,全被足够厚的装甲包裹,3万米距离下460毫米的主炮无法击穿。不仅是防护能力,该舰作为战列舰火力也足够强大,共搭载了12门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同时还有各种副炮与对空机关炮,能够打击高空1万米的目标,满足对海对空打击需求。
作为一艘战列舰,光是这些性能就足够让人叹为观止,但其还被誉为“超级旅馆”,25吨黄金打造的“大和号”,内部只能用奢华形容。其舰长由大佐级别的军官担任,所有官兵在上舰前都要经过集中培训,保证人员配置井井有条。“大和号”上共有乘员2500人,但每个士兵都有自己单独的卧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平方米,高级军官还有自己的套房。而船上的伙食也足够豪华,聘请了高级厨师,不仅种类多而且足够精美,就连美军的伙食恐怕都无法比拟。
那么,日本是如何建造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却不被发现的?
1937年11月4日,随着第一根龙骨被放下,一艘军舰在日本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
超级战列舰“大和”登场。参与建设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将要建造的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而建造她们的过程将会演变成军事史上最大的保密行动之一。
消失的棕榈
1937年,日本九州岛有名海岸附近的渔民遇到了一件怪事:往年根本不会缺货的棕榈纤维今年却一点也买不到了。
棕榈是当地常见的纤维来源。每年他们都会购置棕榈纤维制成棕榈网等渔具使用。棕榈不像马尼拉麻等材料那么抢手,所以从来没有断过货。
起初他们以为只是自己家附近卖光了,但去工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在一夜之间几乎整个九州的棕榈纤维全被买走了。
当地政府得到工会消息后判断有是人想投机倒把,故意囤积。但一路追查下去只得知是有人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且全部用现金买光了棕榈纤维,还买了数台织网机。至于买家是谁,东西运去了哪里,线索断的干干净净。
有趣的是在另一边,这些东西的买主,三菱造船材料科的采购员同样一头雾水。没人告诉他们为啥要跑遍整个九州买这些和造船毫不相干的东西。
不久之后,这些不起眼的棕榈纤维即将为人类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的秘密建造提供掩护。
“要想骗过敌人就要先骗过自己”
作为在未来对抗美英海军的绝对主力,“大和”级的建造必须要在绝密状态下进行。从舰体建造,到舰体下水,再到靠岸舾装,最后进行海试。这几个环节哪一个出现泄密,就会导致前功尽弃。但毕竟是几万吨的巨舰,要避人耳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人为此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下了血本。
与在传统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不同,先开工的“大和”号是在船坞中建造的。船坞本身就可以遮挡住一半舰体,从侧面难以看到舰体全貌。不过这还不够,他们围着船坞边沿用铁皮板造起围墙,从龙门吊上垂下棕榈网。在船坞上方设置船坞1/4长度的顶盖,以防外界知道舰船的长度,整艘船被遮得严严实实。
原广岛市吴海军工厂厂区(红圈处)。该厂始于1889年,1945撤销归入石川岛播磨重工(IHI),现在只建造民用船只,并承担一部分军舰的修理。 当年建造“大和”号的船坞长314米,宽45米,深11米,到现在还在使用。除了遮挡措施,参与建造的员工均被要求签署保密书,每人领取一个特别通行证,证件上有唯一编号和本人照片。船厂由宪兵严密把守,没有通行证或者证人不符的话,不论是谁也不得进入。城内遍布便衣警察和宪兵,如发现员工泄密则立即逮捕。
此外,船厂可以望见船坞的小山丘也有宪兵把守,禁止无关人等上山。面朝船厂开的窗户一律封闭,在海岸边运行的火车,面向船厂的车窗也被封死。而且还在容易望到军港的公路和铁路沿线两侧设置围墙。所有途经下水作业区域的无关船只绕道航行,港内作业船则在位于港外的海军哨所仔细检查,船厂方面给出通行信号后方可进入。“大和”号的舰体建造是在严密的保密措施下完成的。
不过,舰体建造完成后,要给船坞内注水使舰体浮起。而后由拖船拉出船坞,整个过程中“大和”号的舰体将去除遮蔽物,完全暴露在外。那怎么解决保密问题呢?
海军的解决方法是在下水当天,于吴市内进行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对市民实施管制,禁止任何人外出。正所谓“要想骗过敌人就要先骗过自己”。在船厂外,“参演”部队并不知道此次“演习”的真正目的。而在船厂内,据下水现场负责人佐佐川清回忆:“船厂里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外头在进行军事演习。”
本来“大和”号作为未来日本的国家象征,应该举办隆重的下水仪式,但为了保密也没有对外公布,除了工人外只有100名高官参加仪式,天皇本人也没来。海军大臣宣读舰名时也不得不压低声音,整个下水仪式显得冷冷清清。
好在这么一番折腾后,“大和”号舰体终于顺利下水。不过这之后还需要长时间停靠在岸边进行舾装作业。期间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防止泄密。
首先,在一、二号炮塔的底座上安装了一个整体金属顶盖,三号炮塔处也如法炮制。这样从远处看就像是两个巨大的仓库。其次,尽可能缩短其它舰船停靠在舰体附近的时间,防止通过对比推算舰体长度。最后,在舰首两侧安装突出船舷的横杆,上面挂有棕榈网,防止推测舰宽。
舾装中的“大和”号,摄于1941年9月20日。可见舰首伸出的横杆,上面挂着棕榈网。由于高度保密,两舰建造过程的照片流传甚少。三个措施中对炮塔有关部分的保密措施占到了两个。因为舰宽与炮塔底座的直径相关,在得知炮塔底座的大致尺寸后就可以推算出主炮塔的大小,进而推算出主炮口径。视独一无二的460毫米主炮为致胜法宝的日本海军对此自然非常谨慎。
“大和”号海试,摄于1941年10月20日。在严密措施保护下,“大和”号于1941年12月完工并正式入役。
“大和”级战列舰是史上排水量最大,主炮口径最大的战列舰,在核航母出现前,也是最大的战舰。她全长263米,宽38.9米,吃水10米,最高航速27节,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装甲最厚处可达650毫米。船厂里的巨型“魔物”
相比“大和”号,“武藏”号开建较晚,建造设备也比“大和”号要好。但保密工作的难度要大得多。
首先,三菱长崎造船厂只有传统的造船台,这意味着舰体建造过程中将完全暴露在外。其次,造船台下水只能采用倒退滑行,舰尾先入水的方式,声音大更容易暴露。除了技术问题外,长崎造船厂附近的地形环境也对保密不利:船台和对岸之间的水面宽度只有三百多米,对岸小山丘上分布着若干座外国人宅邸,还有美国和英国的大使馆。
长崎市卫星地图,红圈处即为三菱长崎造船厂厂区。现在还在为海上自卫队建造“护卫舰”。 现在站在船厂对面的小山坡上,整个船厂将一览无余,当年的情况也基本相同。面对大不相同的周边状况,“武藏”号的建造过程借鉴了吴海军工厂的一部份保密措施,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为了遮住整个舰体,船台底部设置了铁皮矮墙,从龙门吊上垂下棕榈网与矮墙连接。相当于给船体盖上了一个棕榈做的罩子。整个伪装网的总面积达75000平方米,总重约400吨。而且这400吨只是舰体建造时要用的部分,下水后的遮挡还需要更多。
考虑到长崎当地的多风气候,采用了多层编织的特制抗风棕榈网,然而即便如此,建造过程中还是发生过伪装网因大风撕裂脱落的情况,甚至还因为焊接火花落在干燥的棕榈上而引发小规模火灾事故,好在修补及时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总的来说,棕榈网的遮蔽效果确实不错。周围居民不知道船厂里在搞什么工程,只知道里头有一个被棕榈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家伙,民众以讹传讹以为里头在供奉什么巨型“魔物”。
除了矮墙和棕榈网,船厂还在隔壁第三船台安排建造“橿原丸”号邮轮。对“武藏”号舰体也能起到一些遮挡作用。这艘邮轮后来被改造为“隼鹰”号航空母舰。
这样一来,舰体暂时是遮住了,但对岸的外国人地产该怎么办呢?在吴市可以随意封闭窗户,毕竟都是日本人自己的地产。但对长崎的外国人地产而言,这种办法显然行不通。
既然封不住,那干脆就买下来吧。以当地政府做中介,日本海军相继买下了除英美大使馆以外的所有外国人宅邸,这些宅子也没浪费,一部分分配给船厂的监造官们住,一部分交给特高课的特工做监视据点。至于大使馆,日本人最初想造一个高14米的大广告牌挡住视线,但刮起大风来广告牌有损毁的危险,而且广告牌比较显眼,反而有可能招致使馆人员的怀疑。
最后决定在靠大使馆那侧的岸边,以长崎市政府的名义搭建一个长100米,高十数米的大型仓库,并且向周围增派警察严密监视使馆工作人员动向。自此,“武藏”号的遮蔽工作基本完成,转入正式建造阶段。
1940年7月,正当建造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出了一件大事:“武藏”号的建造图纸丢了一张!
据船厂工程师回忆,为了保密,上万张图纸存放在船厂特制的钢筋混凝土独立密室里。这间密室只有一个对外钢制大门,内部被分为两部份,中间用铁栅栏隔开(类似监狱)。一半是工作室用来安置绘图桌,平时工程师和绘图助手就在这里工作。一半是图纸室安置有保险柜,里面存放着图纸。工作时负责人进入图纸室,把需要的图纸从栅栏上的小窗递出去。用完的图纸再收回来,每天下午5点都要挨个核对,保证所有图纸都在。
结果那天核对时发现少了一张,而且是保密等级最高的炮塔座圈图纸。一番搜查后,最终在装废弃草稿纸的袋子里找到了丢失的图纸,原来是绘图助手错把图纸当成草稿纸给扔了。那名粗心的绘图助手后来被特高课送去了中国东北,他的家人也从长崎静悄悄地消失了……和他共事的工程师中有三人因严刑拷打落下了心理阴影,花了很久才重返工作岗位。
实际上,在“大和”、“武藏”的建造过程中,这种为了保密对无辜人开刀的事数不胜数。不光对外国人,对自己人那也岂是一个狠字了得啊。
1940年11月,“武藏”号舰体完工,准备下水。海军故技重施,借“防空演习”的名义让居民待在家里,关闭窗户拉上窗帘。海军还专门增派1200余名陆战队维持秩序。和吴港有些许不同的是,长崎船厂的预定下水水域比较窄,重约36000吨的舰体滑入水中势必使水位在短时间上涨。沿岸民房可能会进水,居民要是跑出来的话刚好就会看到舰体。
于是政府就把这些居民撤出到别处并派警察驻守。事实上舰体下水时水位的确上涨了半米,造成的涌浪高约1.2米,导致了沿岸部分较低的民房进水。而在岸边和海面上负责警戒的宪兵、警察、陆战队员们也接到命令,在下水的时间点必须背朝船台,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此外,当时港内停泊有一艘“春日丸”号邮轮,当舰体下水后她会立即靠过来,遮挡住一部分舰体防止推测舰长。这艘排水量17127吨的邮轮长约180米,后来改造为“大鹰”号航空母舰。
下水前在船台轨道上涂抹了动物油脂18吨,植物油7吨,石碱2吨。这才让“武藏”号顺利地滑入水中,图为“武藏”号宽阔的前甲板。“武藏“号的进水仪式同“大和”号一样,在极保密的状态下“冷冷清清”地进行。即使是与会者中级别最高的伏见宫博恭王在来船厂的路上也只能穿着便服,进入船厂后才可以换上军服。
在岸边停靠平稳的“武藏”号换上了新的棕榈罩(旧的在下水前已拆除)并开始舾装作业。测试工作多数时候都安排在夜间进行。1942年8月5日,“武藏”号正式入役。
尾声
“大和”和“武藏”入役时间都不算晚,不过毕竟是“大舰巨炮”和“舰队决战”落后思想下的产物。在海军航空兵成为太平洋海战作战中的绝对主力后,即使有那杆史无前例的460巨炮也无力回天了。两舰服役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停泊在港口无所事事,再加上舰内远超海军一般水平的生活条件,“大和”号还被起了个“大和旅馆”的诨名。
1944年10月,包括战列舰“武藏”号在内的日本第二舰队冲入莱特湾,意图袭击美军在此处的登陆部队。后遭到美军航母舰载机“群殴”,挨了19枚鱼雷和17发航空炸弹。在海面苦苦挣扎9小时后,“武藏”号沉没。
“武藏”号战列舰,前部被鱼雷命中进水,即将没入水中。而后,1945年4月。美国海军在冲绳(琉球群岛)附近海域集结。眼看敌军打到了家门口,日本海军发动“天一号”特攻,派出以“大和”号为首的舰队去“送死”。和“武藏”一样,“大和”也被舰载机群围攻,中弹无数。日方纪录为命中10枚鱼雷,炸弹7枚,美军则认为鱼雷命中35枚,炸弹38枚。随后“大和”号发生大爆炸,迅速沉入海底。
1945年4月7日坊之岬海战中,陷于瘫痪的“大和”号。 舰体爆炸产生的蘑菇云。日本海军或许做梦都没有想到,当初不惜代价建造的两艘巨舰,后来仅仅取得了击沉护航航母一艘、驱逐舰一艘,舰载机若干架的可怜战果。不过保密工作做得的确到位,在“大和”进入现役被美军侦察机拍到之前,美方只知道日本人在造“配备400毫米主炮,排水量36000吨至45000吨的主力舰”而已。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