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爷爷爱上甜宠剧……
爷爷在90岁这一年,迷上了甜宠偶像剧。偶像剧剧情夸张、狗血,爷爷却沉浸其中,安放一生的情感匮乏与疲惫。学历和性格差异巨大的爷爷奶奶吵闹大半生,晚年,却在偶像剧里达成了和解。
看偶像剧的“哭巴龙”
“你是不是没有那么喜欢我?”女孩眨巴着大眼睛楚楚可怜地问。
“怎么可能,是你皮糙肉厚。”男人冰着脸回应。
女孩也不恼,娇嗔地撅起嘴巴,靠在了男人的肩上,男人伸手环住了她。
客厅昏暗,逼仄。屋顶的大灯坏了,只有电视机发出荧荧微光。深夜11点,爷爷陷进正对电视的沙发里,双腿翘着搭在矮凳上,握着遥控器的手从沙发扶手垂下。他静止着,头发花白稀疏,专注的脸被电视机游移的光影反复照亮。
电视里正放着偶像剧《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男主角是天才设计师,多年前遭遇车祸,植入了一颗机械心脏,一旦心情剧烈起伏就会使得身边人“触电”。受机械心脏所限,他需要时刻控制自己情绪,更不敢恋爱,以防止心跳加速导致生命危险。此时,他与女主突破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在一起。
爷爷看得津津有味。每天吃完晚饭,把碗一推,他迫不及待地走向沙发,轻车熟路地打开数字电视,定位到上次看的地方,继续往后看。往常10点准时休息的爷爷,最近每晚看电视看到11点,被奶奶连声催促后,他才恋恋不舍关掉电视,慢吞吞地起身去厕所洗漱。短短三天时间,爷爷就刷到了二十四集。
“哇!爷爷你竟然在看偶像剧!”有天下班回来,我看到电视上播放的内容,夸张地叫起来。
从小看台湾偶像剧长大的我,早已过了为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流泪的年纪。90岁的爷爷竟然会对偶像剧感兴趣,出于好奇,我坐在爷爷身旁。两分钟以后,看到男主躺进一个充满廉价科技感的充电仓后,我在心里默默翻了个白眼,低头继续玩手机了。
突然,爷爷双手撑住了沙发,这是他要起身的标志。摇晃了几下助力后,他慢腾腾地站了起来。我以为他要去上厕所,怕绊到他,赶忙把腿往回收了收。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爷爷还站在原地。
“爷爷你在干嘛?”我问。
“坐累咯,我站起来休息下。”爷爷嘴上说着,眼睛仍然盯着电视。
“有这么好看吗?”我隐隐觉得有些好笑。
“好看。”爷爷平日不苟言笑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似乎还有一点羞涩。
爷爷爱看偶像剧,其实早有端倪。小学时,爸妈因为下岗创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家属院里又没什么同龄的小伙伴,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和爷爷奶奶泡在一起。我们每天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看韩剧。
那时CCTV8经常滚动播放着一些热门韩剧。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韩剧叫《看了又看》,讲述的是金珠银珠两姐妹机缘巧合嫁给了另一家的两兄弟,由此引发的几个家庭间的故事。
经典韩剧《看了又看》剧照
北方夏季炎热,午后屋外高温凝固,草木虚弱静静悄悄,时不时传来几声蝉鸣,证明世界还在运转。屋子里开着空调,地板上铺着凉席,我和爷爷奶奶坐凉席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
爷爷对韩剧很上心,每天守着点,在开播前努努嘴让我把电视打开。但看的时候,他却很沉默。奶奶则是观众里最坐不住的那个。“看金珠那个样子,还一手捏着点心一手接着。”直爽泼辣的奶奶看不惯金珠的扭捏,一边点评一边模仿起来。经常电视剧才看到一半,楼下哪个姐妹叫她,奶奶就跑出去和姐妹唠嗑了。留下我和爷爷继续为金珠银珠的婚事揪心。
有天,奶奶从外面回来,推开门就吓了一跳。我和爷爷一起眼泪汪汪抬起头望着她,脸颊上都是眼泪。
“咋啦,哭啥呢?”奶奶一脸疑惑。
“《看了又看》大结局了,”我呜咽着,语无伦次地向奶奶解释剧情,“她妈到最后还是偏心姐姐,两姐妹都生孩子,还是陪在金珠身边。”
奶奶这时注意到了爷爷,眼睛红红的,在旁边一声不吭。我也扭头看爷爷。
爷爷哭的时候,一开始不会发出声音,而是眼里慢慢蓄上眼泪,过了一会儿忍不住了,嘴巴咧开,发出很低的呜呜声。
“你都多大岁数了,哭成这个样子?”奶奶大笑起来。
“银珠她妈太偏心咯!”虽然来到北方已经六十多年,爷爷仍然操着一口浓重的川音。爷爷义愤填膺地说着,整张脸因为哭泣憋得通红。
爷爷“哭巴龙”(四川方言,爱哭鬼)的形象算是深入人心。难得看到爷爷的哭样,我也破涕为笑,跟着奶奶一起笑起来。
遥远的初恋八年
除了偶像剧,爷爷还爱看知青题材的电视剧。这种剧集的套路也大抵相似:一群年轻人被下放到农村,其中三个人有感情纠葛:两男爱上一女或者两女爱上一男。突然有了回城和考大学的机会,主角团一个考上大学飞黄腾达,一个回城工作,一个留在了农村。几十年间,几个人的际遇天差地别,但在情感上还是剪不断理还乱。夸张一点的,恩怨还会牵扯到他们的下一代。最后结局也一定是和和气气,一群人聚在一起笑中带泪追忆青春往事。
爷爷对这种情节乐此不疲。但有时候,他看着看着,眼神会变得飘忽不定,静坐很久,像沉浸在什么久远的回忆中。
爷爷奶奶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儿时的我一直充满疑惑。因为他们看起来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爷爷是南方人,还是那个年代罕见的大学生,沉默寡言,不喜交际;奶奶是北方人,不识字,热情泼辣,人缘极好。住在老家属院的时候,他们两人很少待在一起,似乎也没什么话好说。通常,爷爷坐在书桌前读书看报,奶奶不是去楼下的小院里洗衣服干活,就是搬个板凳和其他老街坊聊天。
能让爷爷出门的原因一般是买菜。有时候买菜回来,碰到邻居给他打招呼:“刚出去回来啊王师傅?”爷爷也就点点头走过,不说什么客套话。
夏天,奶奶和其他一些老太太经常坐在院子里乘凉唠嗑。有一次,爷爷把自行车停好,难得地也走过去站一会儿。谁想到,他看也不看直接站到某个奶奶的面前,手背在身后背对人家。回去后,奶奶数落他:“小贾后来跟我说,我们在那儿坐着,你家王师傅直接走过来屁股对着我们,多不好看。”爷爷脸上还是没什么表情,回了一句:“我不站那站哪儿啊!”
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爷爷奶奶经常会吵架:奶奶买了袋面回来,爷爷在家里坐着也不搭把手;爷爷怕热要开着电扇睡,奶奶让他关掉他不听;奶奶吃饭的时候和他闲聊,他只闷头吃饭一声不吭……吵架通常以琐事为源头,继而牵扯到旧事上。
“天天摆着张脸给谁看呢,跟谁欠你的一样!怪不得明明不要你!”奶奶经常气急败坏地骂道。
我那时不懂事,跟着奶奶学舌:“怪不得明明不要你!”
我不知道明明是谁,也从来没见过,只觉得爷爷被骂得哑口无言的样子很好玩。爷爷只是静静听着,既不辩解也不回嘴,被骂急了才说一句:“有完没完!够了没!”然后继续吃饭,看报纸,看电视。等过两天奶奶气消了,他们又回到过去互不打扰的生活状态。
直到多年后,我才从姑姑口中知晓爷爷和明明的故事。一个被影视剧重复千百次、在命运和时代洪流中错过的爱情故事。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纺织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爷爷的前途原本一片光明。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毕业之后,爷爷被分配到了北方一座小城里的纺织厂。两年过去,同来的同学都转为了正式的工程师,爷爷却还拿着实习生的微薄工资。
郁闷的爷爷选择了探亲休假来排解心情。在家乡四川广安,他经人介绍认识了明明。
明明温柔又漂亮,在当地一所学校当老师。两个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开始了书信往来的异地恋生活。每周一封的信,从60年代一直写到70年代。
与此同时,爷爷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出身问题跟随着他,他不敢给明明任何承诺。明明从信件中看出他有所隐瞒,写信到厂里询问情况,这才知道原委。她没有拆穿或质问爷爷,相反,怕爱人难堪,直到两人又一次见面时,明明才主动说自己都知道了,但她不在乎他的身份。可就在爷爷鼓足勇气准备开启新生活的时候,打击接踵而至,“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或许一辈子都要留在北方的农村,与明明今生彻底是没有可能了。爷爷狠心写下了分手信,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初恋。
那时,爷爷已经四十岁,心灰意冷的他匆匆忙忙和农村一个不识字的、小他20岁的女人结了婚,她就是我的奶奶。
“后来落实政策,你爷爷有机会自己回来的。好多人都把老婆孩子扔在农村了。厂里让你爷爷回去,他说不让带我老婆孩子我就不回,厂里没办法就同意了。他坐车来接我和你爸那天,我正捧着碗吃饭呢,没吃完就跟着他上车走了。后来回村里别人还笑,‘那碗饭后来吃完了不?’”在奶奶看来,这是爷爷为数不多还算有良心的证明。
小时候的我与爷爷奶奶
但大多数时候,爷爷冷漠又疏离。又或许是因为奶奶和他理想中知书达理的妻子的形象相差甚远——早年穷苦的经历,早已把奶奶磨砺得像一块石头。
刚从农村回到城市,奶奶没有工作,一家四口全靠爷爷几十块的工资养活,好不容易,奶奶才在纺织厂找到工作。作为工程师的爷爷经常出差,奶奶一边纺纱一边照看着年幼的爸爸和姑姑。和别人发生冲突了,奶奶毫不示弱直接扯开嗓子大骂。“整个厂子里,都知道我厉害,没人敢欺负我们!”说起早年的“英雄事迹”,奶奶脸上很是骄傲。
在生活中,她和爷爷也是处处“针锋相对”。爷爷不会照顾人,不心疼人,不会说好听话。因为不够圆滑,错过了很多工作中的提拔机会。奶奶对爷爷满是埋怨。爷爷既不反驳,也不改变,像一堵坚实的围墙,把真实的自己团团围住。
“你们不相爱为什么不离婚呢?”姑姑经常问他们。两个人都沉默,没有作答。没几天,又开始了鸡飞狗跳的生活。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2015年底,为方便照顾爷爷奶奶,爸爸和姑姑凑钱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给他们买了套新房。新房子宽敞不少,周边环境也好了很多。对爷爷来说,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但奶奶失去了她的老姐妹们。新邻居她都不认识,于是也整日待在家里。爷爷和奶奶,再也躲不过彼此了。
一开始,奶奶还动不动骑上电动车往老家属院跑,每次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她们都非要留我吃饭我不留,那谁好意思啊。”但间隔的时间逐渐变长,从每周到每个月,再到半年,一年,奶奶回去得越来越少。
2006年,爷爷在医院检查时被查出小脑萎缩,据说可能会演变为老年痴呆。可谁知道十几年过去,爷爷虽然腿脚越来越不好,但依旧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倒是奶奶开始出现了记忆衰退。
她经常走进厨房,然后呆呆望着刀具和碗盆出神,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下午问她,她已然忘记中午吃了什么饭;去小区外面遛弯儿,甚至还出现找不回家的情况。
衰老来得迅猛,无法抗拒,不可抵挡。曾经风风火火,能干要强的奶奶老了。这些年的愁苦与疑虑变成眉间抹不平的“川”字,她像婴孩一样,展露出依赖,越来越多地和爷爷待在家里。爷爷听广播,玩手机,她就摆弄摆弄花草;爷爷看电视,她就跟着一起看。
为了在儿子和女儿之间保持平衡,前不久爷爷奶奶又风尘仆仆从家乡来到了北京。这边的小区不大,楼与楼之间密密麻麻停满了汽车。仅有一片绿荫,两条长椅的一片空地,构成了小区的核心地带。到了下午四五点,太阳光柔和下来的时候,爷爷会和奶奶出门去散散步。拄着拐杖走半圈,坐在轮椅上再让奶奶推他半圈。奶奶也会时常在家里抱怨:“他就是懒,走不动了就让我推他,百十斤重的,推他多费劲。”每当这个时候,爷爷总是默不作声,下一次奶奶再叫他出门,他就摆摆手说不去了。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唯一的活动剩下了买菜。爷爷从沙发上他经常坐的位置起身,慢腾腾地穿上鞋,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奶奶,步行到2公里外的超市。超市现在都在推行APP,只留下一个人工结账的口子,住在附件的老人们往往会在前面排起长队。用现金付完钱,爷爷奶奶又互相搀扶着回到家里。
爷爷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奶奶记性不好,爷爷腿脚不好,出门成为一件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的事情。他们一起去超市买菜,一起去药店买药,一起去银行开工资,一起缓慢地行走在大小街巷:爷爷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奶奶,奶奶扶着他,听他指挥该怎么走。在共同度过50年后,他们的背影看起来终于像是依偎。
爷爷和奶奶
我没有问过爷爷是否还会想起从前,没有问过他电影里“这么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是否真的存在。答案或许已经不再重要,它藏在爷爷为偶像剧里浪漫爱情的每一次动容,藏在爷爷和奶奶坐在电视机前的那些时刻:交谈的时刻,或是不必交谈的时刻。
电视里,《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依旧不分昼夜地播放着,爷爷也依旧长久地看着,就像长在电视机前的一株植物。奶奶收拾完碗筷,坐在他旁边,和他一起看。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问爷爷。往往刚问过一遍,没过几分钟,她又忘了。
“他喜欢这个女的?”
“不是,这两个才是一对。你自己不会看嘛!”爷爷眉头皱起来,有点不耐烦。
“好好说呗,着什么急啊。”奶奶小声嘟囔,“哦哦,他俩互相喜欢。”
“对头。”爷爷语气缓和下来。
“11点了,睡吧。”奶奶说。
“好。”爷爷点点头,把电视按灭。
这正是:
老翁常忆少时情,却闻耳后糟妻叮;或有感触上山行,此生厮守脚未停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