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李鸿章家族……
38岁的李鸿章,即将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1861年),面临太平军围攻压力的上海士绅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写信给湘军大佬曾国藩说,只要湘军愿意来保卫上海,士绅们愿意每年提供6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
经常苦于军费短缺的曾国藩喜出望外,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他第一个想让弟弟曾国荃去领这个好差事,没想到曾国荃丝毫不感兴趣,因为他一心只想着平定天京(南京)、拿下剿灭太平天国的首功。
无奈之下,曾国藩改而举荐自己的幕僚李鸿章前往组建新军、支援上海。很快,在李鸿章筹备下,从1861年底到1862年3月,一支人数达7000多人的新式军队就组建完毕开赴上海。此后短短两年间,到1864年,李鸿章组建的这支军队迅速扩张成一支人数高达7万人,且拥有4万杆洋枪和4个炮兵营的新式军队。
依托着这支日后被称为“淮军”的新式军队,李鸿章从此脱离湘军一跃而起,成为日后影响晚清和近现代中国政局走向的领军式人物,而跟随他一起崛起的,还有一个原本在中国默默无闻的普通家族:合肥李氏。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他的先祖本姓许,祖籍江西九江湖口。元代时,许氏家族从江西迁到安徽,到了九世祖许光照时,许光照将儿子许慎所,过继给了做豆腐生意的好友李心庄为子。从此,许慎所改名李慎所,后世子孙于是以李为姓,而李慎所,正是李鸿章的直系祖先。
以李慎所为一世祖的李鸿章家族,起初的几代人都家境贫寒,一直到李鸿章的爷爷的爷爷(高祖)李士俊,家里才开始购置田地,成了一个小地主;到了李士俊的儿子、也就是李鸿章的曾祖李椿一代,李家开始学文走科举道路。
但是,李鸿章的曾祖李椿、祖父李殿华都未能有所成就,一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时才开始收获科举硕果,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文安考中进士,当年,李文安也是38岁。而与之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日后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
同年考中进士,在科举上称为“同年”,有了这层私密的小友谊,李文安与曾国藩于是有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在中华帝国的官场上,同年们结党联合,对各自日后的仕途发展至关重要。
李文安为官清廉,但情商、眼力却极高,早在曾国藩还没发迹、只是在北京当个编修史书的闲官时,他就看出曾国藩日后不凡,于是早早便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学习“经世之学”。
对于同僚李文安的这两个儿子,曾国藩一眼就看出李鸿章很有前途。曾国藩曾经对后来担任他幕僚的李文安的长子李瀚章(李鸿章大哥)说:“令弟少荃(李鸿章),自乙、丙之际(1845、1846年),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曾国藩与李鸿章后来都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另外两人为左宗棠、张之洞),对于自己的这位同僚之子、学生与后辈,曾国藩目力精深、一路提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5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起初李鸿章只是在翰林院做个闲官,但没想到三年后(1850年),太平军之乱爆发,时势造英雄之下,李鸿章投笔从戎参与组建团练(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但几年间时胜时败、没有什么成就。
李鸿章的事业转折点来自于曾国藩。1859年,李鸿章改投到当时已经成为湘军大佬的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曾国藩生性“懦缓”,李鸿章的作风则明快果断,他的到来使得曾国藩如虎添翼,尽管两人中间也曾闹过不少矛盾,但曾国藩对李鸿章举凡“军国要务,皆与筹商”,作为湘军的重要智囊,李鸿章也不负厚望,屡献谋略,是曾国藩的重要左右手。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在进入曾国藩幕府仅仅两年后(1861年),就被曾国藩任命组建新军,从而成就了李鸿章日后成为淮军创始人的辉煌伟业。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娶妻合肥名士李鸿谟之女李氏,两人共生有六子二女,其中六子分别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
其中,李文安的长子李瀚章、二子李鸿章都曾经受教于曾国藩门下,两人也都做过曾国藩的幕僚,由于有湘军创始人老曾的鼎力提携,加上各自努力,李瀚章后来历任湖广总督、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并加兵部尚书、赏太子少保衔。李鸿章则更上层楼,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因为淮军起家,先后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和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
作为曾国藩的嫡系弟子,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极力推进晚清的洋务运动,他先后主持创办过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和中国最早的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先后创办了天津机器局和金陵机器局,后来又接管了福州船政局,堪称晚清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一代先贤,尽管李鸿章后来因为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代替清廷签订了许多“卖国条约”,导致声名狼藉,但不可否认,作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作为洋务运动“扛把子”的李鸿章功不可没。
1872年,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被天津教案和“刺马案”搞得身心俱疲的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猝然离世,此后,湘系虽然有左宗棠作为“扛把子”力撑局面,但晚清最大的权力系统,已经不可避免地向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倾斜了。
早在曾国藩去世前,为了避免清廷猜忌,曾国藩就开始自我裁撤湘军,与此同时,出于剿灭捻军等需要,淮军却不断壮大势力,成为了当时清廷最大的军事力量。
随着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淮系势力也从江淮一带北上,不仅控制了清廷京畿地区的内政大权,而且控制了外交事务:当时清廷对外的外交部门本来是总理衙门,但当时驻京的外国使节普遍信任李鸿章,每次有事总是直接绕过总理衙门,直接找李鸿章商谈,在此情况下,李鸿章以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逐渐跃升成为清廷的实际第一外交大臣。
随着李鸿章崛起成为晚清第一重臣,在他的周围也逐渐聚集起了一批安徽老乡、幕僚、门生和亲戚,至此,在以李鸿章的淮军为军事支撑的基础上,淮系集团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军事、买办和官僚集团。当时,淮军在全盛时期军队高达200营、兵员十余万人,并且同时拥有马队和炮队,这在晚清军队中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在淮军陆军之外,开始组建海军。经过多年筹备,到了1888年,由李鸿章掌舵、淮系主导的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北洋海军拥有大小25艘军舰、50艘辅助军舰和30艘运输舰,官兵达4000多人。北洋海军,一度是当时亚洲的第一海军。
由于军队人数远远超过被裁抑后的湘军,这就使得在1870年后,淮军控制的地盘逐渐从最开始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南北四散发展,到后面,淮系势力先后控制了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台湾等16个省的地方总督和巡抚大权——在李鸿章的提拔和保荐下,淮系先后有38人当上了总督、巡抚和中央的尚书、侍郎,另外还有1300多人先后当上了各省的提督和总兵,在李鸿章的不断布局下,淮军最终成为了影响晚清政局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
此后,从1870年左右,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的近30年时间里,淮军势力几乎全面掌控了清廷的内政、军事和外交。
李瀚章、李鸿章兄弟在晚清政坛的强势崛起,也使得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惴惴不安。
对于两个儿子的成就,李氏从来不喜形于色,相反,她却经常正告子孙,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持满戒盈、谦虚谨慎,为了帮助李鸿章兄弟稳定后方,李氏还严厉掌管家务,每天都要儿媳妇们报上柴米油盐等日常花销账目,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支出,还要进行训诫。正是有这样严厉持家、谨慎把持的母亲,李鸿章兄弟得以在清廷的严厉监视之下,保持后院平稳和事业发展。
在李家严厉的家教管束下,合肥李氏家族也涌现出了不少人才:作为家中长子的李瀚章,他的二儿子李经楚后来成为了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而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理,则是李瀚章的外孙孙多森(李瀚章二女儿的二儿子),可以说,近代中国银行业的起步,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合肥李氏家族背景。
作为家中老二的李鸿章,其大儿子李经方曾经担任出使英国大臣和邮传部左侍郎,后来还兼任晚清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李经方也是中国外交事业和邮政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李鸿章的三儿子李经迈,曾经担任晚清出使奥地利大臣,他很有经济头脑,跟外国人学会了炒股和经营房地产,后来成为了上海滩的富豪。
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军功没有两位兄长显赫,但他却很会利用兄长们的关系经商致富,生意广泛涉及典当、盐业、茶叶等多个行业,是合肥城内的大富豪。李鹤章有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李经羲在晚清官至云贵总督,民国后还当过财务总长和几天国务总理。
李鹤章的五代孙李道增出生于1930年,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曾经回忆说,李家家教甚严,“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父亲很重视中文的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楷。”
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和五弟李凤章则是短暂从政,后来都各自经商,他们俩是晚清安徽省内的大富豪。其中老四李蕴章曾经买下太平天国时期的英王府,是安庆城里的大财主;老五李凤章则在江南各地广开当铺和各类企业,据说是李鸿章兄弟中的首富。
曾经担任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的程红,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合肥李氏后人,程红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鸿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还能沾到祖宗的光,当官的不少,办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遗产,有人经商,有人出国,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从政的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出身问题是个大障碍,他们得靠学习,靠自己打拼改变命运,倒是密集地出了许多专业性人才。”
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喜欢读书,他的儿子们就延续了二伯李鸿章的旧业,李昭庆的三子李经叙,曾经被李家托付给晚清著名外交官伍廷芳,后来曾经以外交官身份在秘鲁、墨西哥等地任职,1909年病逝在墨西哥公使任上;李经叙的儿子李国源、李国栋也曾在民国时期担任外交官,他们与开创中国外交的李鸿章一起,可谓李氏家族的三代外交官。
尽管合肥李氏的后代各有精彩,但这个家族因李鸿章而兴,也将因李鸿章而落。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此后一年间,李鸿章苦心孤诣打造三十多年的淮军陆军和北洋海军全线溃败,其中北洋海军更是全军覆没。几乎是以淮系一军之力抵挡日本全军的李鸿章,最终在这场决定晚清国运的大战中,几乎输光了老本,战败后,李鸿章代替清廷前往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晚清被迫割让台湾给予日本,另外还要赔偿2亿两白银。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人人痛骂李鸿章,在朝野内外的一片谴责声中,慈禧为了寻找战败的替罪羊,于是让光绪帝下令免去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一职。
此后,李鸿章从权力巅峰迅速陨落,沦落成大权旁落的“伴食宰相”。但晚清的悲剧并未终止,甲午战争惨败后,1898年,光绪帝试图依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寻求强国之道,但在慈禧等守旧派的反扑下,变法失败。
此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与以光绪为首的帝党矛盾迅速激化,慈禧试图废掉光绪帝,但却被洋人和国内各方势力所阻挠,在种种矛盾激化下,恼羞成怒的慈禧于是决定利用义和团,并于1900年向十一国正式宣战。
事件导致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掳掠,以致中国险遭完全瓜分,史称“庚子国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挟持光绪帝仓皇西逃,并急电李鸿章进京与洋人谈判、处理善后事宜,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之后,再次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配合庆亲王奕劻与各国进行和谈。
于是,自诩为了大清帝国的破窟窿到处“裱糊”、自称为帝国“裱糊匠”的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并参与了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根据条约规定,清廷需对各国赔款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
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对慈禧上了道奏折,他痛心疾首地建议说:
“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辛丑条约》虽然签订,但当时占据中国东北的俄国人却步步紧逼,希望在与清廷的谈判中掠夺更多权益。沙俄提出,俄国可以表面“退军”,但俄国人在东北的所有权益,必须全部转交给俄国所属的道胜银行。
对此李鸿章告诉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说,我办外交这么多年,从来没签过这样的协定,也从来不敢对这种协定承担责任。
当时,八国联军仍然侵占北京,李鸿章回到暂居的北京城外的贤良寺后,喀西尼继续追到他的病床前,逼着他签字,李鸿章为此大口吐血,1901年11月7日,79岁的他,最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死于北京任上。
临死前,李鸿章向周围的人留下一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垂危之际,躺在病榻上的李鸿章,突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流下了眼泪,似乎想说点什么,他的幕僚周馥见此情景,流着眼泪安慰李鸿章说:“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
身边的人也纷纷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中堂放心!”李鸿章流着眼泪,最终气绝,“目乃瞑。”死讯传到慈禧那里,慈禧当场就流下眼泪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随着李鸿章的死,合肥李氏也从晚清政坛迅速陨落。就在李鸿章去世前两年(1899年),曾经担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病逝,而1901年作为家族代言人的李鸿章的病逝,则使得合肥李氏彻底告别了高光时刻。 此后,清廷果然彻底向列强屈服,甚至公开提出,以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尽管日趋衰落,但合肥李氏的影响力仍在。李鸿章去世后,李鸿章的幕僚周馥升任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来又升任兵部尚书,还先后当过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
出自李鸿章幕僚的盛宣怀,则于李鸿章在世前后,持续推进洋务运动,先后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等近代化事业。
清朝灭亡前夕,盛宣怀因为引发四川铁路民乱而被罢职,此后仓惶逃亡日本,但民国建立后,攫取了巨额财富的盛宣怀又回到国内,1916年最终病逝于上海。
而作为攫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其统率的北洋军,其军队雏形也正是来源于李鸿章手下的淮系官僚、广西按察使胡燏棻组建的新军,也因此,袁世凯对李鸿章的后人多有照顾。
后来,李瀚章的女婿、曾经在民国时出任国务总理的孙宝瑄就说:“庚子(1900年)以前,李合肥(李鸿章)之世界也;庚子以后,袁项城(袁世凯)之世界也。”
而李鸿章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孙,为了维系合肥李氏的根基,也在晚清和民国的政商各界,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姻亲网络。
以李鸿章本人为例,李鸿章在正室夫人去世后,就迎娶了安徽太湖的名媛赵小莲,而赵小莲的祖父,是清朝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赵文楷家族四代进士,在晚清和民国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另外,合肥李氏还与李鸿章的老部下、四川总督刘秉璋,先后结了七门姻亲。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也展开了广泛的权贵联姻,他的十个女儿全部嫁入豪门,联姻对象包括光绪皇帝的帝师孙家鼐的侄子孙传樾,以及光绪的另外一位帝师孙诒经的儿子孙宝瑄(曾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的弟弟);另外,李瀚章还分别与曾国藩家族、盛宣怀家族、北洋军阀段祺瑞、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刘镛等结下姻亲。
由此可见,合肥李氏的家族人脉和姻亲网络,在晚清民国的关系之错综复杂。在经营家族人脉网络的安排下,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也在李鸿章的安排下,嫁给了晚清清流派重臣张佩纶。
李菊耦与张佩纶有个孙女叫张煐,张煐,就是后来的著名作家张爱玲。张爱玲的父亲是李菊耦与张佩纶的儿子张志沂,张志沂后来娶了晚清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素琼,1920年,张志沂与黄素琼生下了张爱玲。
1912年清朝灭亡后,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由于家产丰厚,很多人生活日益堕落,张爱玲父亲张志沂也不例外,他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抽鸦片、讨姨太太,因此,张爱玲出生后不久,其父母的感情就濒临破裂,母亲黄素琼一度离家出走“留学”,父亲则将姨太太公开带入家里,还经常禁闭、殴打张爱玲。
在这种畸形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后,张爱玲的情感也变得非常脆弱、敏感、畸形,她天才纵横,7岁就写下了第一部小说,23岁写下《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24岁写下《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就是在24岁这一年,1944年,张爱玲因为小说《封锁》与时年38岁的胡兰成相识。胡兰成曾经追随汪精卫,抗战时出任汪伪政权的宣传部政务次长,是汪精卫的所谓“文胆”和著名大汉奸。
当时,胡兰成是有妇之夫,并且老婆还是第三任妻子。但面对这个大她14岁的大汉奸和超级渣男,张爱玲却畸形地爱得死去活来,她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为了张爱玲,胡兰成与第三任妻子离婚,娶了张爱玲。但结婚没一年多,1945年三四月间,已经是第四次婚姻的胡兰成告诉张爱玲说,他爱上了武汉汉阳医院的一个护士周训德,几经折磨,最终张爱玲选择了与胡兰成离婚,分手前,她还将自己写作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稿酬30万元给了胡兰成。
因为与胡兰成的婚姻和感情,没心没肺、畸形之恋的张爱玲被痛骂为文化汉奸。而张爱玲曾经在小说《留情》中喟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早在她23岁就写下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曾经写道:“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从某种意义来说,作为一位名门后代,历经父母婚姻决裂,父亲抽鸦片,吃喝嫖赌,对他家暴;母亲对她冷漠爱理不理,在这种畸形的家庭下长大、心灵千疮百孔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畸恋,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到了1952年,在上海的张爱玲获得了香港大学的复学通知,此前在抗战时,她曾经在香港大学就读,后来因为日军入侵香港被迫中断学业,于是,在经过严格审查后,张爱玲从内地转赴香港。
1955年,张爱玲又从香港转赴美国,次年(1956年),她与美国剧作家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此后,两人一直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在美国期间,张爱玲生活困顿,经常要依靠稿费和申请各类文艺基金过活,因此当1957年她母亲黄素琼在英国伦敦病危,请求与她见上最后一面时,她甚至连买飞机票的钱都没有。
1967年,丈夫赖雅去世后,张爱玲更加离群索居,并且频繁搬家,很少与人往来。据说,有时有人去拜访她,她就经常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爱玲小姐不在家。”
到了中晚年,她似乎更加生活在自闭的世界里,对此,她19岁时写下的散文《天才梦》里,有这么一句话:“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她孤独的生活,以致被剧烈变化的世界遗忘了存在。1995年9月,她最终孤独地死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里,尸体一直到死后7天,才被人发现。
对此,作家余秋雨评论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作家叶兆言则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而从1901年李鸿章去世,到1995年李鸿章的外曾孙女张爱玲去世,九十多年间沧海桑田,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苍凉,又何尝不是合肥李氏在时代剧烈变化中,所发出的一声重重的叹息?
从这种意义来说,时代裹挟着无数家族奔涌向前,世界风云变幻、家国跌宕起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个顶级家族的发展,也必然是多种声音和滋味、情绪、经历与体验的组合,并不仅仅简单归结为成功或者失败的片面历程。
成与败、对与错、是与非,功过纠缠难细说。历史是复杂的,唯有家族是永恒的。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