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战锤,为何西方的喜欢带尖刺,中国的却只做成带棱蒜瓣?……
战锤可以说是人类使用的最早的武器之一,也是人类使用最久的武器之一,从原始人开始一直到一战时期的军队都配备有战锤。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历史悠久的武器。很多人的印象中战锤都是巨大无比的,譬如李元霸八百斤仿佛煤气罐一般的擂鼓瓮金锤。不止中国,外国的文艺作品中也不乏硕大无比的巨型大铁锤。这些快赶上拆楼机的破碎锤大小的巨大战锤,显然不是人类能够拿得动的。现实中的战锤是没有这么大的,不然就算人能抡的动,锤子比人的体重还高,抡出去人自身只怕都被带飞了。
现实中的战锤一般并不是作为战士们的主武器来使用的,不同于影视文艺类作品中那些只使用战锤的猛男,现实中的战锤一般只是作为备用的副武器来装备的,绝大多数都只是单手锤,所以战锤一般并不会太重。毕竟作为副武器来说,如果过于沉重,那么携行的负重太高,就没有携带的意义了。
猿人们就已经会使用木棍作为武器了,而木棍的威力有些偏小,所以猿人们把石头绑在木棒上,这样就制作出来了最早的石质战锤。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开始在石头上钻孔和磨制石器外形,于是更符合现在我们对于战锤形象的石锤出现了。我国在距今5-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墓葬中,甚至出土了一个制作非常精美的石质五星形骨朵锤头,这种石质骨朵锤因为威力足够且造价较为低廉,一直到汉末时期都仍在使用。
而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以后,各种造型的金属战锤也应运而生,虽然这些战锤形状各异,但是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带尖刺的锤头,比如欧洲的晨星锤(morning star),它的名称来源于圆头上有着如同星芒一般八方四散的棘刺;另一种是带棱的锤头,比如中国常见的八棱锤或是金瓜锤。当然欧洲也有圆形不带尖刺的战锤,中国也有带尖刺的战锤,比如铁蒺藜骨朵和狼牙棒。
在小时候,其实对于这种带有尖刺的战锤一直都是有着一个疑问的:锤子上的尖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虽然这种尖刺看起来十分吓人,但是仔细想想,锤子毕竟是钝器,靠钝击造成伤害,一锤下去无论有没有尖刺都足够砸死人了,多那么些尖刺提升造价的意义何在?而且战锤一般都是用来对抗穿着盔甲的目标的,面对铁甲尖刺不一定能扎的进去。而入股面对无甲目标,那连战锤都不需要用,直接用刀剑类利器使用起来更省力。所以这些尖刺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在偶尔的练习中忽然就明白了,战锤上的尖刺其实和战锤上的棱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保证锤头砸中敌方盔甲后,不会滑开导致攻击偏斜力量无法作用到敌人身上。如果是浑圆的一个锤头,因为敌方的头盔或是甲片也基本都是弧形,在砸上去时就很容易导致锤头直接滑到一边,导致没能打出有效攻击。但是有尖刺或是起棱的锤头就不容易滑开,可以直接把攻击力作用于敌方身上。欧洲之所以更喜欢用带有尖刺的战锤,是因为欧洲比较流行使用锁子甲,战锤上的尖刺就可以扎进锁子甲的环里,撑破锁环扎进去,让穿着锁子甲的敌人无法躲开攻击。而亚洲更喜欢用八棱锤或是瓜锤,是因为过长的尖刺对于亚洲流行的札甲来说意义不大,带棱的锤头足以保证攻击不至于被偏斜掉。
而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开始流行多页锤,并迅速淘汰了原有性质的战锤,多页锤相对于实心的战锤来说,锤头的重量是降低了的,所以严格来说多页锤的攻击力实际上是下降的。但是为什么多页锤在中世纪末期护甲升级后,反而开始流行?其原因是板甲的大块弧形甲片,足以让欧洲原先使用的晨星锤上的尖刺折断或是损毁,导致攻击依然被偏斜掉。而多页锤的锤页上尖刺,相对于晨星锤的尖刺就要结实很多了,不太容易损毁。而锤页之间的缝隙,也能保证锤头更难被光滑的板甲滑开。
有些学者认为,多页锤实际上是来源于东亚的瓜锤,是在瓜锤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因为很多瓜锤的凹槽就比较深,在这个思路上继续深化下去,就变成了圆形的多页锤,这种圆形的多页锤在中亚和东欧都广泛存在,甚至被当作是权力的象征,所以也被称为权杖。
在俄语中,战锤和权力是同音词,这足以说明战锤在东欧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了。可以说,战锤已经成为他们文化中权力的象征物了。在哥萨克的文化中,首领交出权力时就会把自己的战锤交给接班人,战锤就代表着首领的权力。
在多页锤流行的时期,同时还出现了一种类似现在我们使用的羊角锤一般的战锤。这种一头带镐头一般的尖头的战锤,很多人觉得简直就是破甲利器,但实际上这种战锤对于穿着板甲的对手,杀伤力其实也比较有限。毕竟一镐头凿下去,哪怕板甲上凿出个洞,底下还有一层很厚的武装衣呢。武装衣虽然作为盔甲的软缓冲,但实际上防御力也不低,接近棉甲的防御力。所以如果不是从甲缝打进去的话,想直接打破板甲杀伤对手难度不小。但是只要凿出一个洞出来就能顺手往回拉,这样可以把对手平衡破坏了,勾住对手使劲拽,脚下再起个绊子就能把对方弄倒了,对手只要被摔倒在地,就可以摁在地上把他面罩拉起来往里锤。
这种一头是尖头的战锤实际上锤头一般都比较小,锤头重量一般是比多页锤要低的。这也是说,这种尖头战锤很难直接对穿板甲的敌人造成直接伤害。而锤头做得比较小的原因是这种战锤的柄是扁的,需要认锤头的方向,如果做的较大较重,对于战锤的控制力会减弱,抡起来其实很难控制尖头的角度和挥击的角度一致,所以这种单手锤注定没法做的很大很重。
但是如果单手锤不方便做的太重,那么做成长杆双手锤就可以比较好控制锤头的角度了。所以当时出现了这种战锤的双手长杆版本。长柄锤比较少见是因为锤头不方便做的很大,这就导致了对手只要躲过锤头的那一小段距离,就打不出足够的伤害。在实战中很难如此精确的把握攻击距离,所以在中国双手锤一般是作为刑具或是仪仗器存在的。而欧洲做成双手长杆锤版本就给锤加了一个矛尖,这样可以作为战戟使用,可以刺可以捶,这样就能弥补对于攻击距离要求过于严格的缺陷。同样在此之前也有带有矛尖的长柄晨星锤流行过。
中国也流行过这类锤与矛结合的武器,只是并不叫锤,而是叫做殳,早在青铜时代就非常流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就有记载:“庐人为庐器,殳长寻有四尺。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戈崇於轸四尺,人崇於戈四尺,殳崇於人四尺,车戟崇於殳四尺,酋矛崇於戟四尺。”说明这是一种战车用的武器。不过在汉代后慢慢被淘汰了,因为中国一直主要使用札甲,长柄斧甚至于很重的长杆刀就足以破防,所以后期并没有再出现这种矛与锤相结合的长杆兵器。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