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阉割」真的能惩罚性侵犯吗?…… – 交易者社区

「化学阉割」真的能惩罚性侵犯吗?……

在上世纪 50 到 70 年代,雌性激素类药物是最主要的化学阉割方式。比如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就因为性取向的原因,被强制注射了己烯雌酚。

这类雌性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诱发心血管疾病,或导致男性乳房发育。它们会摧残“患者”的身体和自尊,图灵也因此自杀。

如今的化学阉割已经不再使用雌性激素。目前欧洲,加拿大和中东地区常用醋酸环丙孕酮(CPA),美国常用的则是醋酸甲羟孕酮(MPA)或醋酸亮丙瑞林(Lupron)等药物。它们都属于其他抗促性腺激素,可以通过抑制性腺激素来阻止雄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成,副作用相对较低。

一般来说,接受化学阉割的犯人需要每隔 1-3 个月去指定机构接受注射。

根据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规定,接受化学阉割的犯人应当在被假释前 1 个月之前就开始治疗,直到法院裁定不再需要为止。在此期间,犯人还需要自己支付医疗费用。

不过犯人也有权利选择终止化学阉割,但代价就是会被立刻送返回监狱,执行剩余刑期。

曾接受过化学阉割的人描述称,在完成两次注射之后,他逐渐感受到了性欲的消退。几个月后,他丧失了性唤起的能力。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清心寡欲。比如一位化名马克的受访者就表示,接受化学阉割之后他仍然有性幻想,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被性瘾支配。药物虽然能起到辅助作用,但他还是需要用意志力才能克制性冲动。

而且相比于物理阉割的干净利落,「割以永治」,化学阉割还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只要停止注射,药效就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消失,性欲和性功能也会恢复正常。

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司法实践中在引入了化学阉割。

而对于最让人痛恨的儿童性犯罪,韩国、波兰、印尼、俄罗斯等国家都会强制对罪犯实施化学阉割。

但和你想象的不同,化学阉割未必是更重的惩罚:

比如德国、丹麦、瑞典、以及美国的一些州通常会采取自愿原则,愿意接受阉割的犯人,反而能换得缓刑或者减刑的待遇。

所以一些反对化学阉割的人并不是认为它过于残忍,而是觉得它太过仁慈,还不如把性侵犯关进监狱更保险。

事实上,化学阉割最初就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直到目前,它也更接近于“治疗”,而不是“惩罚”。

比如这家门口没有任何指示牌的建筑,其实是位于美国波士顿的性健康研究所。它们会通过化学阉割来治疗性欲倒错,治疗对象中不光有注册在案或被关押的性侵犯,也有被自己反常的性欲所困扰的普通人。

那么,化学阉割真的能降低再犯罪率吗?

2005 年,有研究者整理了 5 种语言出版的 2039 份文件,从中筛选出了 22181 份受过化学阉割的样本数据,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再犯罪率下降了6.4%。在其他相关研究中,治疗组的再犯罪率也下降了 3% 到 10% 不等。

从数据上看,大多数研究都指向化学阉割确实有用。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执行时,化学阉割都会伴随着其他的配套治疗方案,尤其是心理层面的认知行为疗法。

在另一方面,愿意选择做化学阉割的罪犯,通常有更强烈的改过自新的意愿。所以虽然化学阉割对于预防二次性犯罪有积极的意义,但具体效果有多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然,是否要引入化学阉割不光要论证效果,还涉及到伦理层面的争议。

比如除了影响性功能以外,雄性激素的降低还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风险。

有人认为对罪犯的惩罚应该限制在性犯罪本身范围以内,这些副作用属于过度惩罚。当然,更多的人会说这本来就是性犯罪者应付的代价。

但真正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成因复杂的犯罪现象,性犯罪不光关乎性欲,更关乎暴力与支配。既然性欲并不是性犯罪的全部动机,那么压制性欲的药物也不会成为解决性犯罪的神药。

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也许只有一套不断进化的机制,才能应付层出不穷的渣滓。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