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难过…… – 交易者社区

别难过……

生于世上,或多或少我们都受过伤。

前几天,和两位朋友谈起这个话题。

一位提到了爱情。她说和前任分手后,有大半年一回家自己就坐在沙发上哭,感觉很难再相信爱情。

另一位,则提到了自己的父母。

他们倒是没有直接虐待她,可她小的时候,两夫妻常常大吵大闹,偶尔还会发展到动手。

她不知道如何应对,心里很害怕、痛苦、无助。每天她都在想,怎样才能阻止父母?是不是因为她,他们才老闹矛盾?

时时刻刻她都在观察父母的情绪。长大后,她回避所有争执,遇到难缠的事宁可让出权利,保持表面的和平。

也不太敢谈恋爱,更别说结婚,“万一婚后关系和我爸我妈一样,那得多难受。”

发现没有,虽然让她们受伤的对象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但共同点至少有一个,那就是后遗症特别严重。

活到这个年纪,不如意事不知道遭遇了多少,有些我们可以一笑而过。

但,总有一些,会反复在我们脑海里闪现。夜深人静的时候,扎得我们内心隐隐作疼,甚至焦躁、流泪、崩溃。

怎么办?

“最终只能学着放下咯。”在这一点上,我这两位老友出奇一致。

人生就像游泳,要往前游动,就得学会卸包袱,背负太多,会越游越慢,溺水。

过去无法改变,继续纠缠,常常只是在自我惩罚。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但,要做到“放下”,实在太难了。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强迫自己要放下、要忘记、要强装淡定,才让痛苦越来越深,越无法释怀。

比起放下,那些心理和情绪的伤口,其实和生理上的伤口一样,更需要被看见,被分析,被记录,被呵护,擦点药,消消毒,等着它慢慢复原……

而不是被反复地忽略、否认、压抑和逃避。

美国心理创伤专家朱迪斯·赫尔曼写过一本叫《创伤与复原》的书,系统性讲述创伤的由来、症状,以及如何修复。

对我个人来说,感触最深的是“重建与他人联系”的重要性。

“在创伤事件之后,创伤患者变得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的自我感已经破碎,而重建的唯一方法,就是最初形成的方法——建立与他人的联结关系。创伤事件造成人们对一些基本人际关系产生怀疑。……‘创伤事件破坏了受害者对环境安全、正面自我价值和天地万物合理秩序的基本认定。……我同时也失去一些原有的信念,像是世界运行的方式,和我能得到多少安全保障。’”

说到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情书》。

整部影片,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单方面恋情,而是秋叶先生对女主渡边博子的长久陪伴。

要是没有秋叶先生,渡边博子恐怕一辈子都走不出过去,都把大好年华全部用来回忆未婚夫藤井树的点点滴滴。

不管她说什么,他都愿意倾听。不管她做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提供帮助。

体贴,包容,不嫉妒,他爱得那么深沉,并且理性。

秋叶先生,就是渡边博子“重建与他人联系”的契机,通过他,她才得到疗愈,重新找回了自己。

理想的爱人可遇不可求,但心灵契合的朋友相对来说总要容易找到一些。

就像我和那两位朋友,每次聊天过后,我们总会比先前更开心一点。

进入并体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限于爱情),真的能柳暗花明。

人生,是一个不断受伤的过程。

出生时,离开温暖的母体,我们哇哇大哭;有天生命终结了,告别人世,告别无数挚爱的人,更是无限哀伤。

在这两个终极的伤痛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小伤大伤。偶然必然,无法商量,难以避开。

伤心总是难免的,但受伤也不全是坏事。

伤口结痂处,总是皮肤更厚的部分。

受伤,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我们感情的体验,思想的深沉。——我当然不是说我们应该自找苦吃,谁不愿意活得轻松幸福一点呢?

亦舒就曾说,“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

我们无法决定受什么伤,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伤害的方式,这也才真正定义了“我”是谁。

人生就像一棵树,会经历风吹和雨打,旱灾和洪水,有时枝繁叶茂 ,有时枝叶飘零。

而每当人们觉得它将变成一截朽木时,它的枝头,不起眼的地方,又抽出嫩嫩的新芽。

变化与不确定,正是生命展示力量,展示最壮丽的美的契机。

花边分享

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