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妙算刘伯温为何当不了宰相……
刘伯温的知名度在明代人物中至少排名前三,关于他的演义故事有很多,甚至有人称呼其为“明代的诸葛亮”。只不过遗憾的是,相比于诸葛孔明,刘伯温远远没到前者的境地,朱元璋对于他的态度更像曹操对于杨修。
吾之子房也
刘基,字伯温,年少便以“神童”闻名乡里,12岁高中秀才,这也就罢了;14岁在当地府学学习《春秋》,全书默读两遍就可以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进行解释,同教室之内的学子即使比他岁数大很多的也做不到。
除了研习儒家经典,刘伯温还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这些所谓的“旁左之学”,俨然是个学问集大成者。
后来朱元璋两次向刘基发出创业邀约,后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出山。他如同当年在隆中的诸葛亮一般,提出了“先陈后张,然后北伐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正是按照这样的路线创下了大明基业,朱老板对刘军师非常满意,几次称赞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他是刘邦身边的战略家。
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唯一一个不加税的县。
诸葛亮?杨修?
刘备进入益州之后之所以开始倚重法正,对诸葛亮有些疏远,主要是因为诸葛所代表的荆襄文官集团与益州的本土文官集团产生了极大的的利益矛盾。作为领导者,刘备只能施展平衡之术,扶持并不占优势的益州文官集团。
即使刘备临死之前,他也是给儿子请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是益州的代表李严。然而结果很清晰,刘备希望二者可以互相制衡的愿望落空了,手段更高一筹的诸葛亮几回合便灭掉了李严,自己掌控蜀汉政权。
而早死很多年的杨修呢?他辅佐曹植与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曹操选定曹丕成为继承人后开始故意削弱曹植的左膀右臂,更是借着汉中时杨修的小聪明扰乱军心,而将其斩之。
与蜀汉和曹魏相比,刘伯温的处境更像是杨修。因为他虽然是朱元璋的“张良”,可是朱元璋还有自己的“萧何”——李善长。
明朝开国后一共分封了6个公爵,其中只有一个是文官,那就是韩国公李善长。早在朱元璋刚刚创业的时候,李善长便跟在身边辅佐,多年来一直处于朱元璋集团的核心地位,负责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
只不过朱元璋有很重的乡土观念,他特别喜欢任用淮西人。那个时候的朱元璋集团内部,都以能说一口标准的淮西话为荣。尤其是文官体系,李善长打造了一股以淮西人为主的团体,我们姑且称为“淮西文官集团”。
渐渐的一些非淮西人士感觉自己边缘化,便默默地团结为一体,由于这个杂牌群体中以浙江人居多,其领袖便是刘基,我们试着称其为“浙东文官集团”。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朱元璋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老班底“淮西系”,而不是像刘备那样倾斜于益州集团。所以此时刘伯温所带领的一班小弟更像是曹操手下,那批名义和实力并不占优的曹植系,还总幻想与名正言顺的曹丕系争一争地位。
二者相斗
双方最著名的一次交锋,便是李善长的亲信犯法落到了刘基的手里。按照刑律,此人当斩。李善长去找刘伯温说情,后者却软硬不吃。后来朱元璋征求李善长的意见,李善长找了个借口:“现在京城大旱,不宜再杀人。”
刘伯温却刚到底:“杀了他肯定下雨。”
李的亲信就这样被杀了,但过了很多天依旧没有下雨。李善长抓住机会纠集了大批官员上书弹劾刘伯温妄议天意,朱元璋并没有保护严格刑罚的刘伯温,而是让他请假回家避祸去了。
虽然打击了浙东集团,但李善长很快也被朱元璋猜忌,为了明哲保身,他推举淮西系的胡惟庸成为了新的文官领袖。
胡惟庸虽然后来成为了宰相,但朱元璋起初并不中意他,皇帝更倾向于早已展露才干的刘伯温。可是又怕刘伯温像李善长一样独揽政权,于是便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谈话。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未来宰相的人选,刘军师很警觉,回答说:“请皇帝自己决定。”
朱元璋不死心,试探询问杨宪可不可以。
杨宪是浙东系的骨干,是刘伯温的铁杆,这个询问暗藏杀机。刘伯温很警觉地说:“杨宪有宰相才干但没有宰相气量,不能当宰相。”
老朱又抛出了汪广洋。
汪广洋虽然不是浙东系的,但平日里与刘伯温走的很近。刘基见招拆招,将其也否定了。
朱元璋又问淮西集团的胡惟庸当宰相怎么样?
刘伯温怎么可能让对手上台呢?他很干脆的否决了那时资历还比较浅的胡惟庸。
这个回答是意料之中的,朱元璋顺势抛出了最大的陷阱:依我看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可能是PASS掉敌人太过开心而放松了警惕,刘伯温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当然知道我自己合适,但皇帝还是要自己挑选一番。不过以我的经验来看,目前还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面色一冷,与刘伯温彻底决裂。
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此之后,朱元璋一直在刻意打压刘伯温,而看穿这一切的刘军师主动辞职回到家乡,离开京城这一是非之地。
不过这并没有能够躲避灾祸,已经成为宰相的胡惟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在家乡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在笃信风水的古代刘伯温的行为是要杀头的。
刘基被迫到南京向朱元璋请罪,这一折腾便染了病。传说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看病送药,喝了太医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回到家乡没过多久便身亡了。
其实我们从朱元璋一生的轨迹看出,他对属下是相当猜忌的,否则不会借口明初三大案诛杀了十数万计的功臣和家属。这一点很像曹操。
曹操之所以能够容忍老是猜透自己小心思的杨修,是因为杨修耍的都是小聪明,并没有对军国大事产生影响。所以后来汉中的“鸡肋事件”让曹操痛下杀手。
而刘伯温在军国大事上一直都在影响着朱元璋,尤其是坐视韩林儿身死将自己的阴谋之策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一时帮助了朱元璋,但也让朱元璋心中有了提防。
否则在那次“谁当宰相”的谈话中,朱、刘为何要决裂呢?朱元璋害怕比李善长还腹黑的人成为天下宰执,却没有别人可以进行制衡。所以如果刘伯温推荐了胡惟庸,前者反倒可以消除皇帝疑惑成为宰相,但他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只能自断前程。
虽然很多人说刘伯温是明代的诸葛亮,但他远没有刘备那样的主公。他只是个命好的杨修,因为杨修在曹操的心中可有可无,而朱元璋需要刘伯温。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